加快红河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城融合发展,适度超前布局交通、供水、排水、供汽、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布局片区内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河口县城人口扩容与城市更新步伐,统筹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按照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原则,加快公共空间及其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强化红河片区的人口聚焦能力。坚持“以县载区,以区兴县”的“区县”融合发展理念,奋力发展加工制造、跨境商贸物流、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构造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通道经济”转变为“口岸经济”。凸显红河片区作为“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中越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国家最高级的开放平台、推动红河州全域双向开放重要引擎作用,加快“三区联动”,进一步强化河口在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红河段的龙头带动效应,在强化要素聚集过程中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将中轴打造成为河口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
(二)两翼齐飞
立足河口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依托各乡镇(农场)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与产业基础,吸引产业要素和产业主体汇聚,在全县“顺势而为”构建东西两翼经济长廊,打造“两翼齐飞、东西呼应”的生产力布局。
东轴以南溪镇、南溪农场、桥头乡为主体,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短板和弱项,不断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聚焦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培育,促进乡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充分挖掘乡镇、农场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热区林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强化路网建设,积极融入红河片区建设,持续深化与“中轴引擎”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切实加强与周边县市的经济合作,形成以特色种养殖业为基础,农产品深加工及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特色经济长廊。
西轴以莲花滩乡、瑶山乡、老范寨乡等为主体,发挥交通大通道的传导作用,强化乡镇(农场)与高速公路的互通联结,深度融入到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持续推进瑶山乡“盘王小镇”、老范寨乡“金芒小镇”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和运营,不断完善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东轴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特色小镇。不断挖掘瑶族文化等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壮大市场主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促进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倍增发展。加快热区林果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培育增长后劲。
(三)三位一体
将“区县”融合全面贯穿到河口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按照“战略融合、规划融合、产业融合、项目融合、基建融合、服务融合、责任融合”的发展思路,推进更高质量的城乡建设、城市运营、公共服务和边疆治理。
进一步强化中轴的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要素聚集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中轴引擎”对东西两条经济长廊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统筹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做优河口镇、做强南溪镇、做特老范寨乡、做美桥头乡、做活瑶山乡、做精莲花滩乡、做专四大农场;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以美丽集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为载体,以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一村一品发展为重点,在东西两轴打造一批支撑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亮点;努力形成“从县城(红河片区)-乡镇(农场)-村寨”的协同联动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中轴发动、两翼齐飞、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第二章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沿边开放发展新高地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开放发展统揽全局,突出“以县载区”“以区兴县”的思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着力打造沿边开放发展新高地。按照州委“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当好沿边开放发展排头兵”的定位要求,聚焦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商物流“四大重点产业”,将红河片区打造成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第一节高质量建设红河片区
(一)打造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
加快推进海关监管区、服装纺织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电子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高技术水平和高增值率的加工环节,打造面向东盟的物流枢纽;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制造研发企业,联动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开区、越方开发区等周边区域,将红河片区打造为区域性制造业研发生产中心。打造中越互补产业链,利用“红河片区+边合区”政策叠加,深化中越合作,借助越方原材料、劳动力、原产地关税优惠,降低红河片区加工制造成本,融入国际产业链。打造国际加工制造总部,促进中越国际产能合作。
(二)打造面向东盟的商贸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推进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不断完善电商边境仓、海外仓、小件物流配送等设施,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商物流中转站;融合跨境物流和国际商贸,为中国和以越南为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间进出口商品,提供保税展示、仓储、交易、交割等服务,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家货物分销物流中心。打造“一园一平台四服务”体系,形成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物流中转站和货物分销基地。一园即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化;一平台即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农场品交易平台;四服务即提供保税仓储、国际运输、货物配送、特色物流服务,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物流体系。
(三)打造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
借助与越南“两国”一城的特点,推动中越双方跨境产能、跨境服务合作区建设,联动发展加工制造业,打造中越合作的国际加工总部。借助口岸优势,完善跨境游客休闲娱乐、度假、集散等服务设施,将红河片区打造为中越跨境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产城融合的“自贸城”,引入康旅产业和医疗养生等业态,打造中越共同健康生活区。引入跨国企业,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产业,为红河片区和越方开发区等周边区域提供跨境服务,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发挥河口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面向东盟开放节点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面向东盟、辐射西南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深入挖掘利用边民互市系统集成创新、跨境产能合作等方面优势,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焦东盟和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双方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成内连滇中、两广、大西南,外接越南老街、河内、海防、辐射东盟的跨境商贸物流核心战略枢纽,打造河口交汇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通道优势。
(五)扎实推动“市区县融合”发展
统筹红河片区与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以及全州各县市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以“三区”联动为主的1(红河片区)+2(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13(以河口县为主的红河州13个县市)+N(国内其他园区及县市)+Y(越南)+D(东盟)发展格局。通过市区县发展战略融合、规划融合、基建融合、公共服务融合、招商引资融合,形成开放经济发展的合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开放新高地。
(六)着力营造优越国际化营商环境
积极承接做好国家和省州行政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和赋权工作,推动各项试点任务落到实处。全面复制推广改革成果,推行“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闭环管理机制,提升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水平。紧盯国内外100强贸易企业,主动上门对接,精准招商。推动人民币跨境融资和跨境使用,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扎实开展商事登记制度、“多评合一”“区域评估”“先建后验”等多项改革,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专栏1:红河片区产业培育重点
加工及贸易产业: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零件与智能硬件加工,满足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红河片区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发展先进装备(配)制造业,重点制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打造中越合作新能源汽车集群;依托红河和越南特色农产品优势发展农副产品进出口加工产业;依托越南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加工产业。
大健康服务产业:积极探索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向,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探索发展跨境健康服务,积极发展名特药材种植和加工,研究和开发保健产品,建设康养小镇,着力打造一条具有红河片区特色,集“医、学、研、康、养、旅”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
跨境旅游产业:围绕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综合接待能力,开发核心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生态养生、国门文化等沿边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推动旅游业跨境发展,打造跨境黄金旅游路线;培育文化、康复、健身、养生、教育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基于“5G”应用的科技旅游服务体系。
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加快推动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发展;推动“跨境物流+电子商务”产业融合;打造“一园双平台四服务”的跨境电商产业服务体系;探索电商发展新模式,提升电子商务对东盟的辐射能力;加快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多式联运枢纽。
第二节加快形成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优势
(一)加快推进试点任务改革和复制推广
健全促进和保障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内贸、物流、开放平台、口岸等领域的法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紧扣“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力推动红河片区147项试点任务和14项改革自主创新任务,加强自主性原创性集成性改革,不断归纳总结形成改革试点经验,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加快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特色定位”加快探索特色政策和制度创新,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河口经验”“河口模式”。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建立完善适用于红河片区改革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纠错容错机制,减少议事决策与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激励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有效政策创新的奖励机制,提高决策与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明确制定纠错容错机制,启动容错免责作为问责处理干部的前置程序,在问责处理前,听取其所属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理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主动容错免责。在作出容错免责认定的同时,及时启动纠错程序,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消除影响,并定期复核检查,引导干部既先行先试、突破常规,又注意改正错误、少走弯路。
(三)加快优化海关监管制度
创新开展互市贸易通关模式和新型监管方式,设立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积极开展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大力推进与东盟国家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探索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加快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按照“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原则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