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大学网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村地质文化村建设

日期:2024/11/12 9:17:31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4-10

一、基本情况

1.项目来源

本项目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申报和承担的“教育部第一批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资助的《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帮扶项目《青海省化隆县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及旅游地学开发》以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资助项目《青海省化隆县地质文化村选点调查》。

2.精准帮扶村基本情况

阿河滩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南部,距离省会西宁市约130公里,是一个纯撒拉族聚居村,共257户1123人。阿河滩村地处黄河之畔,黄河文化遗存丰富,不仅拥有丹霞地貌、黄河阶地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还有卡约文化遗存、阿河滩古城遗址、阿河滩清真寺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化隆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禀赋最为优越的村庄之一。2019年,阿河滩村成为特色民俗文化村,但受限于旅游资源发掘不深,规划理念同质化且未完全落实,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旅游基础要件不完备等多种因素,村庄旅游产业始终发展较慢。

3.研究意义

位于黄河之滨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恰逢其时、意义非凡。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21年青海省提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2021年化隆县委和县政府提出“化隆的发展看文旅,文旅的希望在黄河”的发展理念。2022年青海省化隆县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目标,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乡村旅游的新引擎,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落实乡村振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二、实施进展

自从申报“教育部第一批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资助的《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后,学校组成了以“旅游地学专业”负责人张绪教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建设团队,根据立项申请书确定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目标,按部就班开展了多项工作。

1.以地质为基,做好资源调查。对阿河滩村的地质遗迹及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内涵挖掘;阿河滩村位于黄河侵蚀谷地,在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丹山碧水”是其地质地貌特征的高度概括。在地质文化村的创建过程中,首先以地质遗迹资源为主线,调查发现各类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13处,包括南祁连山最古老的变质基底“化隆群”、错综复杂的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灿若明霞的新生代红层“西宁群”、色如渥丹的丹霞地貌、碧波荡漾的九曲黄河、开阔平坦的黄河阶地、温润凝重的黄河奇石等。对村南黄河岸边的泉水进行取样和化学分析后发现,泉水中锶含量高达6.08mg/L,属于天然高锶矿泉水。利用碳十四测年方法对阿河滩古城进行定年,结果证明“钻石古城”建于公元1021年左右,阿河滩村为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解决了古城的修建年代及功能这两大考古难题。

2.以文化为魂,做好策划设计。阿河滩村地质演化过程脉络清晰、地质文化故事跌宕起伏,黄河文化遗存丰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地质文化村建设聚焦村庄前世今生的地质故事,赋予其地质文化之魂,讲述了10亿年最古老的岩石,4.6亿年来形成的品位居全国之首的镍矿,3400万年来的丹霞地貌,160万年“丹山碧水”地貌等的形成演化故事。阿河滩村位于黄河三级阶地之上,孕育了不同时期的黄河文化,是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区域。该村有2600年前卡约文化期的彩陶、青铜器等文物,记录了撒拉族“钻石古城”“千年古村落”变迁的宝贵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为了重现阿河滩村的地质文化,村内建成了突出黄河、古榆树、清真寺三大特色、体现“黄河之滨、撒拉古韵”的旅游景点,规划了“走进黄河”“古韵河滩”等研学路线。设计制作了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LOGO、旅游宣传折页、导览图,完善了旅游要件。在村口、村中、古榆山庄分别设计了旅游宣传墙、地学知识科普墙、地质文化长廊,对阿河滩村的地质文化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制作了宣传视频及科普图册。

3.坚持融合为要,做好资源整合。通过学校科技帮扶项目的实施,“化隆的发展看文旅,文旅的希望在黄河”已成为化隆县委和县政府促进该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化隆县于2020年4月脱贫摘帽,但乡村振兴的脚步没有停止,全域旅游将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19年,阿河滩村正式评为“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2年,阿河滩村正式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配套、旅游产业规划等领域,将地质文化村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发展方向充分融合,更有效地整合了已有政策、经济等资源,进一步提振了乡村旅游业和手工业产业。

4.立足惠民为本,做好产业规划。开发了撒拉族女儿秀、化隆拉面、黄河石艺等体验项目,丰富了沉浸式旅游的内涵。发现了阿河滩村南的高锶矿泉水,为阿河滩村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从村庄全局产业规划角度出发,统一建设和改造了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增设了黄河游步道、养老休闲设施、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极大提升了村容村貌,奠定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基础。

建设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成效显著,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1年9月24日,青海省化隆县人民政府于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召开《地学旅游开发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隆县地学旅游开发研究成果,尤其是阿河滩地质文化村规划建设的系列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良好反响。

2021年12月10日,经项目组艰辛努力的工作,如期提交了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申报材料,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创建,充分挖掘了地质文化内涵,系统诠释了地质演化过程、生动讲述了村庄的地质文化故事,全面建设了旅游配套设施、创新开发了特色体验项目,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是地质文化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阿河滩村接待游客数从2020年的3000人增长到2021年的5000人,人均年纯收入也从2020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0万元。2020年,阿河滩村被评为“青海省四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2021年被评为“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年9月24日,化隆县政府在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召开新闻发布会,学校旅游地学开发成果被新华网、央广网和人民网等20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阿河滩村也于2021年国庆节当晚在央视《新闻联播》惊艳亮相,有力宣传了地质文化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创建,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让企业看到了化隆县地学旅游的前景和商机,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化隆县政府投入955万元用于阿河滩地质文化村配套设施建设,景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已与化隆县政府签订协议,拟投资20亿元开发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周边的甘都十里画廊和拉木峡大峡谷,彰显了地质文化村创建后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地质文化村建设探索出地质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途径,也为其它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三、主要特点

1.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是精准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学校投入近百万元组织旅游地学专家团队实施《青海省化隆县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及旅游地学开发》科技帮扶项目,以支撑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的完成。科技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党委书记马俊杰、校长孙友宏多次组织专项工作研究化隆县科技帮扶工作,到化隆具有地学旅游开发潜力的重点区域开展现场调研,对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作出部署、谋划和指导。

2021年6月6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友宏校长带领王果胜副校长、段翔副校长等领导前往阿河滩村考察和指导项目组的工作,对项目组的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

2021年8月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俊杰书记专门为“阿河滩地质文化村”题写了村名,彰显了校领导对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关注。

2.地质文化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探索出地质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充分挖掘了地质文化内涵,系统诠释了地质演化过程、生动讲述了村庄的地质文化故事,全面建设了旅游配套设施、创新开发了特色体验项目,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是地质文化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定位于“地质+生态旅游”为特色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创新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具有非常好的创新性和示范性。

四、成效经验

充分发挥学校旅游地学专业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帮扶实现精准帮扶、在拓展乡村文化振兴立体空间上下功夫,是本项目的主要特点及成功经验。

1.充分发挥学校旅游地学的专业及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帮扶工作,以科技帮扶实现精准帮扶的目的。

学校于2015年率先在高校中创办旅游地学专业,在旅游地学及地质文化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领先优势。通过组织旅游地学专家团队,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和地学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策划及打造,探索出一条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2.在拓展乡村文化振兴立体空间上下功夫。从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理念可以看出,地质文化村的灵魂是文化,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质是文化振兴。专家团队通过深度挖掘阿河滩村的地质文化内涵、讲好地质演化和村庄变迁的故事、将地质文化村的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建设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更好地带动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五、推广建议

地质文化村建设以文化为魂、以村(镇)为单位、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以惠民为本,因此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内涵高度契合,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021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四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任务,而地质文化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带动乡村旅游,在黄河流域建设地质文化村,不仅能很好地保护黄河文化遗存,还可以积极利用黄河文化遗存进行旅游开发,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可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