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苍梧县 > 正文

揭开赵佗苍梧国与西汉苍梧郡前后相承之秘

2023/8/31 10:31:56 点击:
水口之意。

以原先仅万余字的《水经》为纲、自成巨著《水经注》的郦道元,是北魏官员,生年不详,卒于527年,他博采两汉魏晋时代至南朝宋的各种文献材料,去古未远,历史价值很高,书中描述的仍是两汉时期的广信县境,尚未受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广信县一分为二的影响。由此可知,南越国的苍梧王城所在之地,赵佗时代就叫封口,堪与汉初吴氏长沙国南地形图在南越国境内单独标出的“封中”两字相提并论,构成有力的互证。

南宋时期的祝穆吃透了《水经注》解释封口的文字之意,他在《方舆胜览》封州一章,即用封口来称“封溪”入西江之地:“源出贺州冯乘县,合封口入大江”。此大江,即西江,明代广东地图,也把西江叫作大江,这个叫法至今封开本地人仍沿用。

今人所叫的贺江,全长433公里(一说352公里),收结于广信县的封口,所以,《水经注》即用封水来统称贺江,从源头至下游插入不同河段的古称及县名,其实保存了秦汉时代封水的历史概貌,封水之源有临水(今富江)和贺水两支,源头区大致属谢沭和冯乘两县,构成了西汉苍梧郡的东北端;临水和贺水汇合之地有临贺县(县治在今贺街镇)之设;此后则合称临水,流经封阳县东部(县治在今贺州八步区铺门镇,毗邻今封开西北部),又改叫封溪水。东汉学者应劭注汉书地理志时解释了封阳得名的缘由:“在封水之阳”,意谓封阳之地在封水的北面。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吴氏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在南越国地域仅标“封中”两字,非常引人瞩目;陈乃良先生最早指出,因贺江古称封水,“封中”之名,是指如今贺江流域一带地方。他的《封中史话》一书,即以这个发明为突破口,分析汉武帝在封水流域密集设县的原因,断定广信县治必设在当今封开县县城江口镇,着重论述了潇贺古道的存在使广信县成为岭南重要的古文化摇篮的观点,给人很大启发,对推动近年广信文化的讨论热潮起了积极作用。

若参照东汉学者应劭对封阳取名的解释,“封中”这个概念,实际起源于苍梧王城所在的封口及其封水一带地方。郦道元著书之前早已发生、但未写入《水经注》的政区变动是,元嘉三年(426)南朝宋又在封阳县之南、广信县之北,划出一块地方设置开建县,其县名之取,乃因县治所在之地(今封开县南丰镇)的古人称贺江为开江;可见,开江亦是贺江中游一段的古老说法,但直到开建单独设县,才有机会表达出来。这就更说明古人原先是特别把流经苍梧王城和广信县的这一段贺江,叫作封水。

另外,临水尚有富水的古称,未见于水经注;西汉苍梧郡在谢沐县与临贺县之间设有富川县,其名即因本地人叫临水为富水,唐朝天宝年间富川县还曾一度改称富水县。所以,今贺江在秦汉之际,上下游实际分别有富、临、贺、开、封五个古称,但因封口的重要地位,南越国官方把这条河流统称为封(溪)水,以致汉初吴氏长沙国亦把封水流域称作“封中”。

西汉吴氏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精细的主区即为潇水流域的营浦(唐为道县)等县,实际也是汉廷在吴氏长沙国废除后所设零陵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人了解下濑将军如何抵苍梧很有帮助。图上的深水(即潇水)占主要位置,源头的线划很细,然后逐步变粗,到潇水重镇的营浦县以下则画得最粗,显示此水极深广,颇利于船运。《水经注》引古语说:潇者,水清深也。潇水与封水虽不直接相通,流向也是南辕北辙,但两水诸源相近,其分水岭正处于萌渚岭和都庞岭之间的低矮山地缺口,高程多在二百米以下,易于步行,先秦时代这片平缓谷地已形成了进出岭南的诸多古道,秦时更扩建陆路新道,把两水从干流处联结起来。下濑将军的队伍正是利用秦时新道(今人称此为岭口古道)从潇水干流处的营浦县转到封水主源的临水,再顺流而下,扑向苍梧王城所在的封口。

从西汉吴氏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及一起出土的驻军图来看,如今湖南江华县的码市镇及县城沱江镇,已在潇水上源构成西汉两大边境要塞,可料当时南越国苍梧国的东北境也伸入了封水上源地带,双方攻守的重点区域应是联结潇封两水的官道。随后,西汉苍梧郡东北端有谢沐、冯乘两县之设,很明显是便于管理和控制联结潇封两水的官道;其中,著名的谢沐关,即控制通向临水之要道,其遗址位于如今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和湖南江永县桃川镇交界的大鹏岭上;而冯乘县则控制由营浦转到封水次源贺水的桂岭古道。在此出现与赵佗相关的贺水越王渡传说,并非偶然。

这条由潇水和封水组成的通道,不仅是兵家关注之要道,还是汉初很出名的商贸民用通道,因潇水诸源亦有出自九疑山,所以,西汉文献描绘岭南风俗,都把九疑山作地标,认为过了九疑山再往南面走,即可进入岭南地区。

例如,《淮南子原道训》对岭南人善于操舟的习俗有这样的描述:“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史记货殖列传》亦有以九疑山为地标的句子:“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司马迁这段记载尤堪玩味,所写正是南越国时代的实况,简约地勾勒了一条汉初岭南的商贸交通线,句中的苍梧,即是以封水为主轴线的苍梧国,在苍梧王城所在的封口再沿西江上行至北流江和南流江,然后可入南海之滨,渡海到海南岛的儋耳;这个儋耳此时尚是古称,亦即《山海经·海内南经》提到的离耳国,后来才成西汉岭南一郡,郡治在今儋州市。

由此看来,南越国时期作为苍梧王城的封口,已初显航运枢纽的作用,构成苍梧王富甲一方的重要财源。为交换铁器等来自中原的货物,南越国经封水到潇水的线路而运出岭外的诸多珍品,亦会如番禺都城所见,包括珠玑、犀牛角、玳瑁和龙脑香等。《货值列传》所说的果布,即龙脑香的音译(果布婆律Kaparbarus)缩写;龙脑香产自南洋,在《梁书诸夷传》里被称为婆律香。

《货值列传》记载了一批大商人发家致富的事迹,时间都在春秋末年至西汉初期;汉武帝为弥补连年对匈奴用兵造成的国库空虚,在平南越国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已大力推行盐铁官营和算缗告缗等政策,大商人遭受重创,汉初以来的商业繁荣及商业都会,也深受冲击,风光不再。所以,《货值列传》里的番禺,分明是南越国的都城,方有可能跻身全国九大都会之列。汉军攻城的战火毁掉南越国番禺旧都后,在今番禺市桥一带另置的西汉番禺城,仅为南海郡及番禺县的治所,其政治和经济地位,大不如前。南越国番禺旧都由此沉寂三百余年,到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步骘入主岭南、迎来复兴转机之际,已沦为凶狠的马来鳄等众多野生动物聚集栖息之地,让步骘大开眼界:“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语见水经注卷三十七。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设立督察岭南七郡的刺史部,治所初选在交趾郡郡治(今越南北部),所以称作交趾刺史部,当年刺史部的治所即移回苍梧郡郡治所在的广信县治,而刺史部名称不改。这就使封口取代番禺,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东汉末年交趾刺史部改称为交州时,州治仍在封口。

由此一来,两汉时期岭南文化就率先在封水流域孕育和发展起来,出现了陈钦、陈元这样举国知名的大学者,尤精于《左传》之学,以致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赵岐的《三辅决录》对陈钦父子有“传左氏远在苍梧”之赞;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四即引此语,介绍陈钦是封州的历史人物。晚唐之际,封州少年莫宣卿,首次赴京师赋省试诗,就以“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等佳句一举夺冠,成为岭南首个状元。所以,明代中叶粤地学人初撰广东通志,高度赞扬陈钦、陈元、莫宣卿是开创岭南学术风气的汉唐先驱,既促进了广东士子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广府文化的自豪感亦随之逐步增强。甲第开南粤、箕裘启后昆,这一副莫宣卿后人缅怀先祖的对联,颇适合借来显示封水流域对广府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策源地作用。

封口与封水之名,历史久远,影响很大,赵佗时代已见使用,催生了封中和封阳的古称;东晋末年到隋唐之际,从封字而取的县名、州名及郡名犹相继迭起:420年分广信东境的部分地方置封兴县、590年改成州为封州、598年改梁信县为封川县、742年又称临封郡。据《元和郡县志》“临贺水、一名封溪水”的说法可知,封口古称至中唐时代仍未改。

封口改叫为贺江口或江口,始于封水的古称在唐末渐改为贺水或贺江。贺水原本仅是封水两大上源之一,其水量实不如临水。贺水之名扩大化,大致分两步完成:一是先在中游取代了临贺水的叫法,临贺郡于唐武德四年(621)又加贺州之称,全称是州郡并举的贺州临贺郡,渐使临贺水被简称为贺水;二是唐末的封口有贺水镇遏使之设,不仅说明封州当局此时已随中游叫法而把封水改称为贺水,还直接推动了南汉的崛起。

刘谦因击黄巢有功,于中和二年(882)出任封州刺史,还兼任贺水镇遏使。凭借这个巡防贺水的军事机构,刘谦的实权显然大于一般的州刺史,势力范围远非封州之境所限,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称之为“以御梧、桂以西”。刘谦由此而掌握了一支私家军事武装,拥兵万人、战舰百余艘。乾宁元年(894),刘谦临终时告诫其子“今五岭盗贼方兴,吾有精甲犀械,尔勉建功,时哉不可失也。”这番话颇似任嚣死前对赵佗的嘱托。长子刘隐承继了刘谦的两大职位,凭借封州军东征西讨,权势加速膨胀,于唐末的天佑二年(905)成为岭南节度使,到后梁乾化元年(911)去世前更被进封为南海王。刘?(原名刘陟、又叫刘岩)重演了赵佗割据岭南的故事,于后梁贞明三年(917)称帝建立南汉,实际主要靠其父刘谦和其兄刘隐唐末在封州经营十多年创下的基业。刘谦死后葬在封口,其墓地所在的地方,俗称刘王岗,周边有大林山、上凌头等山岗;从明清各版封川县志地图画出的刘王岗来看,此地能俯瞰贺水入西江之处。刘谦之墓如此择地,说明刘氏家族颇看重封口,视之为“龙兴之地”。根据明末封川知县方尚祖《过刘王岗》的七律诗句描写,刘谦墓在天启年间虽已一片荒芜,但隆起的堆土犹存,石马铜驼像尚见。

唐乾宁三年(896)刘隐的次女刘华出生于封州,卒于后唐长兴元年(930),葬在福州市北郊,其夫君王延钧后来成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第三代君主。刘华的墓志铭称她为“封州贺水人”,其含义难以理解,实际应是“贺水口人”的漏写。由此可判断,刘华生于封州贺水口。贺水口这个叫法,未见于其他文献,正是过渡期的反映,既上接封口的古称,又下开贺江口、江口的新叫法。所以,南宋时期的文献和诗歌,犹见封口、贺江口和江口三名并行。

南宋初年封州知州方维有《江口归帆》之作,反映出江口当时保持了古广信的遗风,仍是西江航道上的重要商埠,诗中形容贺江平缓清深如镜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尾句,很明显受到北宋诗人韩驹《夜泊宁陵》“水色天光共蔚蓝”的启发,却被朱熹整句“窃”去,融入他的《观书有感》哲理诗里,是南宋时期岭南一段鲜为人知的诗坛佳话。

江口与潇水的密切联系,直到明代,仍有诗人提起。津连临贺长含碧,岳过南疑不断青;这是明代广东著名学者欧大任《贺江口阻雨》的颈联。南疑,即潇水流域的九疑山;诗人船泊江口,自然而然由贺江联想到九疑山,写出了潇贺古道上山相连、水亦有路相接的风貌。欧大任曾作《百越先贤志》一书,其中就利用汉书及后汉书的有关传记材料,编撰成陈钦、陈元父子的合传。

封开县江口镇位于两广的地理中心,从珠江水系图来看,尤为明显。所以,明清时期的两广总督驻所,曾先后设在江口上下游不远的梧州和肇庆市区,实可视为广信封口的历史回响。

五、今梧州之地建城始于南朝梁的天监年间

若把封水比作西汉苍梧郡的主轴,那么漓水可视为郡里的次轴,全郡十个县,有七县分布于两水流域。封水下游向西南流,漓水下游则向东南流,使这两条源头隔得颇远的河流不断靠拢地奔向西江;从封口沿西江上行约22公里,就可到漓水入西江之处,即今梧州市万秀区,亦属西汉广信县的西境;一县包揽两水入西江之口,突显了广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广西新闻网
专家学者齐聚榕城共话绿色经济发展新思路
河南社旗县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监督
最新图文
广西新闻网
专家学者齐聚榕城共话绿色经济发展新思路
河南社旗县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