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火爆的泼水现场航拍图。梅河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梅河口市政府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免费使用的创客空间。受访者供图
街舞创业者刘强和他的团队伙伴。受访者供图
环保创业者卢慧迪在学校内举办垃圾分类推广活动。受访者供图
环保创业者卢慧迪用环保宣传扑克给孩子们讲垃圾分类常识。受访者供图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十三五”开局之年,吉林省东南部梅河口市区人口30万;“十三五”收官之年,市区人口达到42万。在东北人口外流的大背景下,梅河口逆势成为城区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的城市之一。
越来越多返乡就业创业青年洄游梅河口,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关联产业链人才,以及周边县区居民选择定居梅河口,为这份人口增长曲线作出了贡献。
______________
最近几年来,东北小伙儿夏吉泽对家乡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28岁的夏吉泽,出生在吉林省东南部的小城梅河口市。2013年,这个县级市被吉林省确定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成为省直管县。2021年,吉林省又赋予这座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
曾经的梅河口是一座“煤炭城”。与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梅河口遭遇过资源产业萎缩、动能乏力、生态恶化、人口外流等困境。如今,梅河口变身为新兴产业聚集、同时处处是旅游网红“打卡地”的公园城市。
这座城市定位不断晋升,活力不断焕发,越来越多和夏吉泽一样土生土长的梅河口年轻人,带着学识与见识,开始考虑并陆续返乡。回到崭新的家乡,他们开始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重新定位未来,对自己的生活和家乡发展生长出新的期待。
家乡在变好,足以安放年轻人的创业梦想
时下的梅河口,是周边居民和旅游达人的打卡地。可以来逛东北不夜城、品尝全国各地美食,去人民公园的水上餐厅边吃饭边看水幕电影,还可以前往知北村寻找关东文化……
2021年梅河新区成立后,梅河口用17天打造了“东北不夜城”,用66天建成了知北村,用18个月打造出集农业灌溉、休闲旅游、城市备用水源为一体的4A级生态景区海龙湖公园。这些“弯道超车”的做法,让梅河口快速变身、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除了旅游产业外,梅河口还正在逐步形成由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四大主导产业,旅游业、装备制造业、建筑及其配套产业三大新兴产业以及“N”个特色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
在长春上完大学后,夏吉泽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南方闯荡和历练一番。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在浙江台州市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了一年,负责网络信号优化。他经常要出差,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状态,也难得有朋友圈子。
夏吉泽一直在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渐渐地,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与其辛苦打工,离乡背井,不如回老家,自己做点事”。
2019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夏吉泽辞了工作,回到梅河口。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非常高兴夏吉泽能回到家乡。
有人说,在外面干不下去了,他才回到小城。夏吉泽对这样的说法并不认同,“家乡越来越好,一年一个样,我为什么不回来?”
对于夏吉泽而言,回到小城不代表自己失去了人生理想,他觉得,现在的家乡足以安放下自己的创业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重新回到梅河口,夏吉泽尝试做进口电饭煲的电商销售。现在,他的网店每个月流水10万元左右,纯收入要比在南方工作收入还高一些。
返乡创业后,他在政府部门的创业园里获得一个免费工位,以及一间60平方米、3年免费使用的库房。此外,他还顺利申请到由政府部门贴息的20万元创业贷款。这让夏吉泽感受到家乡对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诚意。
返乡创业4年中,夏吉泽有8名中学好友也陆续回到梅河口。他们中,有人考上了当地的公务员,也有人在药企上班。
2022年,夏吉泽结婚了,妻子是一名公务员。父母首付给他买了市内地段的婚房。后来,夫妻俩又买了一间小公寓,用于出租,作为理财投资。
27岁的贾金忠,是梅河口最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大学毕业后,他应聘梅河口市进化镇政府的公益岗,后来又到进化镇进化村工作。两年前,进化村“两委”班子换届,年轻肯干的贾金忠被村民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进化村是贾金忠的家乡。相对于市区对创业青年的支持力度,他更看重政府部门对农村产业发展和年轻干部成长的支持政策。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他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
刚返乡工作时,贾金忠与镇里各部门打交道,传递一份文件经常要乘坐交通工具面对面送达。这两年来,贾金忠感到了明显变化,再去镇里各部门办事时,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工作效率提高了。现在进化村的班子成员有5人,其中4人在35岁以下。
新兴小城办起街舞大赛
8月,对街舞创业者、梅河口市街舞协会会长刘强而言,“忙碌且自豪”。由他的街舞学校发起并承办了梅河口市第七届街舞大赛,吸引了来自吉林省的19支代表队500多人参加。
今年,是刘强第七次发起举办梅河口市街舞大赛。让他有干劲的是,他推广街舞文化的想法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次的街舞大赛现场,当地的共青团组织、教育局、文旅局的相关负责人都来为大赛“站台”。
7年前,刘强从北京学习街舞教学后,准备创办街舞培训学校。刘强的家乡在梅河口临近县市。考察市场时,他发现当时梅河口街舞教学市场还是空白。刘强萌生了抢占市场的想法,他与合伙人杨杰一起,先后在梅河口创办了两个街舞学校校区。目前,有固定学员500多人。
“并非所有创业项目都要在发达城市经营才更好。”刘强觉得,新兴城市反而有更多机遇。
来梅河口创业,刘强体验到这个小城对创业者的包容和支持。第一次举办街舞大赛时,没有合适的场地,刘强尝试去找市文化馆沟通,结果比他预想得顺利。
为了更大范围推广街舞文化,提高街舞比赛的影响力,刘强邀请当地共青团组织、文旅局和教育局担任大赛主办方,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不仅如此,这些部门还为刘强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
对刘强而言,在梅河口可以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几年,他创办的街舞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梅河口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刘强与合伙人创办的第二个街舞校区,位于梅河口市松江路。数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经高楼林立,生活配套设施完善。
刘强的合伙人杨杰是西安人,他也在梅河口买了房子,定居在此。在刘强的街舞教师团队里,还有人来自河北、山东等地。他们因为事业和对这所城市的喜爱,陆续选择定居于此。
在今年8月初的街舞大赛上,刘强发现,有很多儿童参赛选手,是家长陪着来的,比赛后家长就带孩子在梅河口游玩。刘强说:“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为我们街舞大赛聚集了不少人气。”
刘强期待,更多年轻人能来到梅河口,感受创业逐梦的成就感。
90后胥昊辰是来自云南的哈尼族小伙儿。他在梅河口的东北不夜城经营一个工艺品摊位。2022年,他在网上看到东北不夜城的招商信息,发掘到商机,就拎着行李来到梅河口。“不夜城的人流多,摊位费用少,很适合年轻人创业。”胥昊辰说。
为了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梅河口制定出台了《梅河口市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梅就业创业实施办法》。依托当地电商产业园、双创产业园先后招募了150多名大学生创业者,在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基础上,每人每月给予3000元创业基金。
同时,围绕农村产业调整和“十百千万工程”,梅河口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人员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十条政策》,在贷款贴息、项目扶持、创业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
这些实打实的政策,吸引了不少域外青年来梅河口创业就业。
用知识与见识改变家乡
时间没有辜负李珊珊返乡当农民的选择。9年前,她选择从一名芯片研发工程师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当年李珊珊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芯片研发工程师。老乡经常跟李珊珊的父亲说,“咱们村里飞出了金凤凰”。
对李珊珊而言,尽管鲤鱼跃龙门,但仍割舍不下乡情,其中,稻米占有重要分量。
小时候,李珊珊并没有觉得家乡的大米有何独特之处,走出去才知道,原来家乡大米的品质优良,颇得美誉。
在李珊珊儿时记忆中,每到农忙时节,乡里乡亲都抱团收割,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几天就能收割完。尽管当时机械化程度低,干农活很累,但稻田中、村路上、农家小院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浓浓的乡土情。在一线城市虽然收入可观,但紧张的生活节奏始终无法让李珊珊找到踏实感。
上大学时,眼界逐渐打开的李珊珊,有了帮助父辈把家乡大米卖得更好的想法。李珊珊的父亲没读过多少书,但一直学习科学种田,水稻笔记写了一尺多厚,和水稻专家探讨起种植技术来,毫不露怯。
根据相关记载,120多年前,梅河口出产的大米被誉为“皇粮御米”。跨越历史,2019年,梅河口市被评定为“中国皇粮御米之乡”,列入“中餐地域特色美食名录”。
李珊珊觉得,如此好米要卖出更好价格,卖到更大市场。返乡后,李珊珊在父亲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把水稻产品定位在城市中高端市场,坚持绿色标准化种植和有机种植。
她建立了“磨盘湖”大米官方网站,开通各个网络销售平台。她还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购买者呈现一粒米从播种到餐桌的各环节信息。
返乡后,李珊珊身边的青年新型职业农民逐渐增多。她开始联合周边种植合作社成立种植合作社联社,一起开发水稻品牌,改变传统种植户和合作社单打独斗的经营状态。随着智慧化农业推进和普及,李珊珊所学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会更加派上用场。
32岁的卢慧迪是一名二孩妈妈,也是名公益环保创业者,从国外回来后在梅河口从事垃圾分类推广与应用。她专门考察了当地的垃圾填埋场,感到垃圾的粗放处理方式,弊端很多。于是,她想把在国外体验和学习到的垃圾分类理念和方式传递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