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大学网 > 老城区 > 正文

南大3907名新生入住老校区厚植大学精神唤醒校园,老城期待“新生”

日期:2023/9/11 22:25:09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2-09-19

南大3907名新生入住老校区厚植大学精神唤醒校园,老城期待“新生”

2022/09/1909:42新华报业网

老城区

暌违30年后,南京大学老校区再一次迎来全体新生入住。9月11日起,该校2022级3907名本科新生在鼓楼校区开启“寻根之旅”,在新生学院完成一年级大类培养后,第二年再分流到相应院系,奔赴各个校区。

知名高校寻根办学,引发广泛关注。高校将“根”和“魂”植入一代代新人,老校区、老城区的价值被重新审视。

南京大学为高校“回城”开了个好头。作为南京老城曾经最具人气、最具活力、最富有人文历史价值的空间载体,大量老校区的空间和资源期待被激活,深厚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需要融入今日城市,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根”和“魂”。

新生“寻根”回到鼓楼校区

9月18日早上7点多,秋阳初升,地面还留有露珠。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苏浙运动场上,红底金字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十分醒目。3400多名大一新生身穿紫色校园文化衫,鱼贯而入,按照“秉文、行知、安邦、有训、毓琇、开甲、健雄”七大书院列队坐齐,另有近500名因疫情暂缓报到的新生线上参与,共同聆听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讲授的“新生开学第一课”。“鼓楼校区上一次大规模迎接本科新生开学,还是30年前的事。”副校长王志林在主持中说。

“今年,南京大学招收本科新生3907名,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胡金波透露,南京大学今年在各省市招生录取文理科均分名列前茅,江苏考生的前两千名中,有一千多名进入了南大。

这一次不再是大学城、新校区,老城区、老校区成了新生们的“第一印象”,也将熔铸他们的“共同记忆”。

南京大学健雄书院新生周沫来自郑州,她用“生机”和“温度”两个词语来概括她来到南京的第一印象。坐车经过长江大桥,江面船只川流,举目可见紫峰大厦高耸入云……真正踏入这座城市时,现代化的商业圈嵌入小巷和林荫道中,昔日课堂上的诗词和历史接入现实,南京这座历史古城在沉稳中透射着活力和热情。

三江师范学堂的变迁、南京夫子庙中山陵的故事……新生教育中教授名师的讲述,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大二将去苏州校区就读,这次“寻根之旅”对她来说弥足珍贵。“这一年,可以切身体会南京老城区的历史韵味和烟火气息,体会南大和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归属感。”

“一起住进老校区,这段经历对于新生将终生难忘。多少年后,校友重聚都可以谈起,当年你也在这里,这就是一个共同的话题,也是一份共同的记忆。”南大计算机系教授王崇骏此前担任了三年的“新生导师”。他认为,如果新生一开始就分散各个校区,学生间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认知。寻根办学,对于老校区教学资源是一次充分利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加深了新生对于学校的身份认同。

“这几天在校园里,到处走走拍拍。阴雨天有种朦胧的美感,晴天又给人一种庄严伟岸的感觉。”南大安邦书院单子函说,在填志愿的时候就很期待住进老校区。这里建筑非常有特色,兼容并包又与时俱进,徜徉其间领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比简单的介绍要直观很多,也更能引发共情。

老城区

老街巷拥抱“新生代”

“年轻人来了,还是不一样!活力一下子就起来了。”保障新生报到的几天里,属地湖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蔡健时常徜徉在南大校园,眼见新生和志愿者提着行李走走停停,说笑声萦绕耳畔。

举全区之力,欢迎天南地北的孩子们。鼓楼区成立六大专班——疫情防控、人员保障、商铺整治、环境出新……“中高风险地区名单每天都在变,我们要及时跟学校对接;我们在校门口设置的临时核酸采样点,方便学生家长;针对学校周边的饭店,也要加强日常检查,确保食品安全。”蔡健说。

“那真是好消息啊!”得知南大新生要回来,开在陶谷新村的Sunnycoffee店员惊呼自己“后知后觉”。“住在旁边的大多还是老年人。现在南大新生来了,没走几步就能逛到我们这儿,肯定会带来人气。”这家8月底开张的咖啡店巨大的玻璃窗通透敞亮,门外摆着露营桌椅、柠檬树,客人评价里“好出片”是常见词。她分析道,“00后”的物质条件更加丰富,二三十元一杯的咖啡对他们来说不算太大压力,咖啡店还有打卡拍照的社交属性,会受欢迎。

南秀村、青岛路、汉口路……这些昔日依托高校发展而来的“学生街”,逐渐与周边街区紧密相融,早已成为老城商业体系中的重要一脉。如今,一度略显老态的街区迎来了“活力因子”。“我们不一定希望大学生带来多少消费,但首先带来了人气,大家的注意力重新关注到了这里。”一位商家如是说。

集装箱里喝咖啡、看展览,路边有简餐售卖,学生社团活动也能定期上演……鼓楼区商务局副局长陈贯源站在路边比划着,畅想未来的金银街。“数百万元的投入已经下去了,12个集装箱、3个便民餐车、1个活动舞台都采购到位,就等着年底前进场。”南大新生回归后,这条总长不过200米的街巷改造愈发紧迫。

在最新出炉的整体提升方案中,金银街被定位为面向青年群体的文化艺术街区。一方面延续街巷起源——金银手作,引入金陵金箔、手办制作等店铺;另一方面聚焦年轻人的细分喜好,落位咖啡店、鲜花店、香水铺、啤酒馆、插花展等。选择集装箱作为业态载体,同样是为了吸引“Z世代”的眼球。

新生们对南京的第一印象就来自周边,这对于基层工作提出新挑战。今年5月,一场由湖南路街道提议举办的环南大商户门头设计大赛落下帷幕。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二学生陈卓、杨蓉佳的《踏浪南大》,斩获一等奖。

“我们选择‘南大紫’和‘校庆金’作为底色,再加上‘小蓝鲸’、浪花、北大楼等基础元素,初步统一了风格。”陈卓说,希望在此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店家能做出个性化设计。在蔡健看来,这就是高校学生能为社区带来的改变。“以学业所长融入社区所需,青年人的理念和才能会在属地刮起‘青春风’,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注入人文内核。”

老街道再次“拥抱”老校区,政府保持着清醒的认知。陈贯源说,如果在改造中任由市场选择,金银街很容易又沦为千篇一律的小吃街。“年轻人喜欢建立在社交上的消费,街区的打造不应过分商业化,而是要突出文化艺术和交流展示功能,服务周边学生和居民。”

老城区

校园“破圈”走向城市地标

南艺西门150米处,新开了一间20多平方米甜品店。要赶在“十一”前开张,杨苏宁一直忙着开业前最后的准备。“如果把南京比喻成银河,南艺则是一个星球,而我希望‘小树林’是星球中的一片小池塘。”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2年,杨苏宁的生活圈仍然没有离开这里。

“校园里艺术氛围浓厚,大一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有集装箱改造的场所,可供创业学生使用。”2017年6月1日杨苏宁在校内开办了一家名叫“小树林”的甜品店。520嘉年华毕业展、音乐会、画展……每当南艺举办大型艺术活动,全城目光被这座校园所吸引。小店就会乘势营销,用精美的包装设计推出主题产品。如今,西门外的南艺后街经过提档升级,已成城市青年的网红打卡地。她果断地把店铺搬到校外。

对于杨苏宁们而言,岁月静好,有一种幸福是“母校一直在那里”。南京艺术学院自上世纪70年代定址北京西路后,就作为唯一校区使用,培养了一代代本科生、研究生,也无形中涵养了周边地区的气质。

北起模范西路,南至汉中门大街,西起秦淮河,东至虎踞路,不到2平方公里的环南艺街区“巴掌点儿大”,但有山有水有城墙,更有“青春感”。南艺、江苏二师校园里学生如织,年轻的上班族散至石榴财智中心、乐创81文创园。入夜,“大蓝鲸”雕塑下,文创特色集市每晚准时开摆,驻唱歌手与市民相约下沉式广场。每隔一段时间,阅读之夜、鼓楼潮玩节、河畔音乐节等接连上演……2020年焕新开街后,位于南艺后街的水木秦淮街区人气渐涨。

“过去是古玩一条街,现在是鼓楼首选的年轻人聚集地。”鼓楼区环南艺管委会副主任鲁梅介绍,十余年间,环南艺周边先后打造了石榴财智中心、留学生创意产业园、南艺后街等园区,吸引了近千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2019年,校地联合建设了“南艺双创基地”,方便创业师生就近入驻孵化,现在已有企业17家。

“高校是优质内容的策源地,对于政府来说,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和载体,把南艺的优秀作品转化成生产力,推动它们走向市场。”鲁梅坦言,政府要做好心理准备,经济效益很难立竿见影,社会效益可能更重要,也来得更快。

一年一度的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正从校园走向社区。去年,嘉年华把服装秀环节搬到了水木秦淮艺术街区,百余米的环形T台上,学生们身着造型各异的原创环保服装走着猫步,面向市民大胆展示。

策划激活城市社区,院校自身跻身文化地标,这在国内已有成功案例。杭州西湖区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合作打造了艺创小镇,将一个城中村改造成了文化创意艺术街区。中国美学学院的象山校区,则打造成了城市山林公园式的艺术校园。南京艺术学院杨京玲副教授认为,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古林公园在文旅融合上大有可为。比如,将南艺的声乐、绘画和艺术研究等部分实践课堂搬迁到公园内进行户内户外联动教学,既可以提升古林公园的艺术特质,又可以缓解南艺教育空间不足的问题。

这些创意和设想正迅速变为现实。在上个月鼓楼区与南京艺术学院新签订的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中,两大内容引人注目:双方将对古林公园实施提档升级改造,按照城市中央艺术公园的水准加以提升,建设公共艺术空间;以鼓楼滨江水岸为试点,依托南艺专业资源集聚“节展赛会演”,释放艺术惠民活力。

更多空间亟待激活

“在学校门口开公司,一点也不‘违和’。这成了我学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南航大在读博士二年级的谭树杰把公司取名“未印科技”,注册地在御道街边南航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二楼,距离学院不过数百米。他要“付印”的是自己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一种微小尺度的多孔结构制造方式,有效提升了新材料性能,有着广阔前景。

虽然也有新校区,但南航大多个尖端优势院系整体留在了御道街这一老校区,这一核心资源“外溢效应”不容小觑。这一去年新辟出来的1万多平方米的载体空间里,一批南航师生和校友开启创业梦想。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校园沿街4幢老房子,秦淮区政府出资改造,校地合作运营,已经入驻40多家科技类企业。和一般的独立园区和大学科技园不同,背靠学校里的强势学科和资源,创业团队在技术实力和市场渠道上占据优势。

作为空间紧缺的老城里的重要载体,闲置老校区的利用活化被提上重要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