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在雾气缭绕的崇山峻岭中盘行,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的环绕中,低头望去,悬崖峭壁近在咫尺。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仿佛是隐没在哀牢山东麓的秘境,山区面积占比99.7%,县内没有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坝,闭塞的地理环境让双柏这个“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遭遇了发展困境。
一次跨越1800公里的牵手,给双柏人脱贫攻坚平添了几分底气。2013年,双柏县成为南京大学定点帮扶对象,在“双柏所需、南大所能”的原则下,南京大学一批批优秀学者、青年干部扎根双柏,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帮助当地提高“造血”能力。持续7年的接力攻坚使得最终几个数字被定格:2019年4月,双柏以零错评、零错退、零漏评、群众认可度95.92%的成绩实现脱贫摘帽,目前贫困发生率降至0.76%。
消费扶贫——
倒逼生产观念转型升级
一场大雨赶走了双柏夏日的暑热,也唤醒了大山深处的“精灵”。
夏季是云南的食菌季节。如今,这些大自然馈赠的鲜美不再是本地人舌尖上的独享,松茸、牛肝菌、鸡枞菌等十几个品种的菌子陆续被端上了南京市民的餐桌。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城市的“菜篮子”,通常被视为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扶贫方式之一。从学校直接采购到搭建外部推广平台,南大人一直致力于帮助双柏本地农产品打开销路,对接更广阔的国内市场。
然而,山货的出山之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在双柏县妥甸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妥甸酱油经过18个月自然发酵而成,营养价值丰富,可是销往外省后最初并未如愿收获好评。
原来,云南本地人口味较重,偏咸的酱油并不适合江浙人的味蕾。为了帮助妥甸酱油开拓市场,南京大学专门组织江苏连云港工程研究所专家前往酱油生产厂家改进生产技术,调整口感。如今,妥甸酱油已成功销往全国各地。
为了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南京大学师生组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中,团队帮助双柏梳理全县84个乡村外销型农业作物的种类和种植规模,“一户一策”指导农业生产。
“消费扶贫要尊重市场规律,与消费地市场实现精准对接才能保证消费扶贫持续健康发展。”在南京大学挂职干部、双柏县副县长王建富看来,推动农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带来的是当地思想观念、生产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在经历了几番碰壁后,妥甸镇原生佛手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刘燚发现,市场上鸡的养殖周期普遍在90—120天,而本地农户的养殖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不仅增加了人工和饲料成本,而且在口感上偏柴,需要长时间炖煮,并不适应大城市白领快节奏的生活。
“以前我们认为散养的模式最健康,养殖周期越长越好,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对于科学养殖,刘燚有了新的认识。在南京大学的资金帮扶下,刘燚正在建设标准化的笼养基地和屠宰场,针对外省客户的口味特点,缩短佛手鸡的养殖周期,并尝试开发鸡肉休闲小零食。
与多数地方靠行政力量推动消费扶贫不同的是,南京大学专门成立双柏南大励行科技园发展公司,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探索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架起桥梁。
一年多来,公司精心打造了“情系双柏”和“情系滇西”两个系列的农特产品,在设计、包装上下功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特色销售渠道,目前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
“外界的助力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扶贫效应,还需要在生产端来一场供给侧改革。”双柏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李梅深知,特色农产品要追求品位和质量,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才能让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产业扶贫——
激活产业发展原动力
“腰杆更硬了,底气更足了。”最近,双柏县大庄镇农盛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兵正计划着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今年,南京大学与农盛农业“结对子”,将其打造为南京大学订单式农业生产基地,首笔300多亩的蔬菜订单已经签订,涵盖芦笋、娃娃菜等16个蔬菜品种。
云南光照充分,紫外线强,蔬菜瓜果病虫害相对较少。5年前,正是看中了云南优越的气候条件,来自浙江温岭的陈卫兵选择投资双柏。
“一开始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碰上行情不好的时候,蔬菜只能烂在地里。”陈卫兵曾动员当地农户种植辣椒,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肥料,可农户担心承担风险,响应者寥寥无几。
南京大学保价订单的合作模式彻底打消了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如今,公司带动320多户农户进行蔬菜种植,在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回购合同,以保底价的方式实现百分之百回购。
从过去单纯的“造血式”扶贫到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在高校、企业的多方带动下,大庄镇绿色蔬菜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贫困地区脱贫根本措施是发展产业,要让消费扶贫的市场红利最后能够真正落到扶贫产业上,就要助力当地培育形成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扎根双柏的日子,让王建富愈发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不仅在大庄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正成为双柏县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种黄精收黄金、种重楼住高楼、种续断穷根断……这是流传在双柏县爱尼山乡的一段顺口溜。
曾经的爱尼山乡底子薄,贫困程度深。境内山高坡陡箐深,“隔山喊得应,见面跑死马”,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似乎总也飞不出哀牢山的层峦叠嶂。
经过多方考察,爱尼山乡决定“靠山吃山”,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把山当地耕,把药当菜种”,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全乡种植中药材达5万余亩,入驻中药材种植企业5家,组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5个,带动185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为爱尼山乡赢得了‘云药之乡’的美誉。”爱尼山乡党委书记李冬梅介绍,对接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后,爱尼山乡有了更宏伟的蓝图——建设“中国彝乡康养小镇”,努力打造医药种植、森林旅游、养生基地。
科技扶贫——
念起脱贫致富“智慧经”
最近,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何桢祥加快了生物驱蚊剂的研发脚步。这项新产品以楚雄州本土生长的印楝果实为原料,开展生物杀虫剂关键成分印楝素的提取方法与工艺研究,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环保。
项目研制成功后,南京大学将引进资金在楚雄南大科技园建立生物蚊香厂,并向蚊香厂提供专利产品全套技术。
作为人才与科技资源高地,高校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是南京大学一直探索的课题。2019年,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楚雄州双柏科技园正式揭牌,这是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江苏省外建设的唯一的大学科技园区。
在科技园去年举行的科技项目楚雄对接交流会上,包括“生物驱蚊剂新产品”在内的10多项科技项目成功找到了“婆家”。借助交流会,南京大学专家教授、企业家拧成了一股绳,共同助力双柏县高新产业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审批、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农户及合作社提供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成果的技术推广服务,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税收全部反哺双柏。
“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不能简单以投入多少作为评价标准,不能以数字论英雄。高校的优势在长远,在人才和教育,在科技和创新。”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要真正把高校的优势发挥到定点扶贫领域,把双柏打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试验田和特区。
科技的种子正在这块试验田里生根发芽。2019年,南京大学将工业大麻项目引进双柏,总投资达3.2亿元。项目的背后是南京大学教授朱海亮团队研发的植物成分分离纯化核心技术。
“云南有种植工业大麻特有的地理条件,工业大麻的管制特点又适合在原产地开发加工,深加工的利润将留在当地,从而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双柏工业大麻项目负责人张军良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对工业大麻的基地化种植和有效利用,在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开拓新市场。
如今,工业大麻项目带来的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双柏县规划了面积达110亩的工业大麻产业园,吸引了3家工麻企业先后落户,这标志着双柏的工业大麻产业群初步形成。
随着人才、科技、创新资源在双柏的不断汇聚,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对“双柏所需、南大所能”8个字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以前讲‘南大所能’讲的是能力,是指南大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今后讲‘南大所能’应当讲‘能量’,南大擅长什么我们就努力为双柏奉献什么,真正把南大所能、南大所长辐射到双柏去”。(本报记者柴葳焦以璇)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