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大学网 > 红原县 > 正文

西南民族大学发挥学校特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日期:2023/9/4 11:16:30 浏览: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坚持“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的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一、明确“一体两翼”目标,拓展学校服务空间

学校坚持“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认真分析、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从“十一五”到今后一段时间,着力构建“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一体”即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两翼”即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学校明确提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要致力于打造“高原畜牧业科技园区”、“牧草资源研究与开发园区”、“特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试验园区”、“民族文化旅游暨牧民新村、新生活示范园区”等五个园区;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建设致力于打造“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艺术研究创新暨影视制作中心”等五个中心。旨在通过建基地、聚人才、抓转化、促研发,拓展学校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空间。

二、依托科研智力优势,开展特色项目研究

学校根据自身科研、智力优势,抓项目特色,把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开发保护、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保护及利用、等作为科研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取得了一批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十一五”以来,学校科研总经费投入近8000万元(含到校经费及配套经费),其中80%以上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有11项科研项目得到转化,增加销售收入7亿余元,新增利税约1亿余元。

一是积极从事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开发利用研究工作。研究开发了六味止痛胶囊制剂,十三味红花丸的工艺和质量标准、青藏高原特有新型生态经济药食两用树种俄色树的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相继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为增加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防治民族地区地方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组织相关科研人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先后围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退化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川西北牧区牦牛生态系统退化、若尔盖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等课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准确、翔实的理论数据。

三是以青藏高原特有畜禽品种——牦牛、藏羊、藏猪和藏鸡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资源与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如,西藏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草地藏系绵羊肉用性能的遗传调控与营养代谢研究、藏鸡的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提高牦牛主要经济性状生产力的生物学基础及分子机理研究、九龙牦牛肉质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等,对青藏高原特有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自2003年,学校相继建设总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综合文献馆,不断增加文献馆收集的文献资料,3个文献馆收藏有藏文文献13000余函,彝学文献6000余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数百册。加大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研究相关的教材资助力度,资助教师完成《彝族比尔克哲导读》、《羌族文学史》等教材编写出版工作。2009年,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在学校挂牌成立;国家部委、四川省、中国社科院在学校设立“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近日,学校西南民族研究院被评为“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二是加强民族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加大《藏族文学史》、《藏族历代名著选》、《五明概要》、《现代彝语》、《彝族传统文化》、《彝汉翻译》等课程建设,藏语言文学教研室教学团队获得2009年度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彝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先后举办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全国民族高等院校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讨会等,不断提高民族学科研究水平。

三是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特别藏族、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积极做好藏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利用、四川藏羌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工作,特别是藏、彝族等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以学校沙马拉毅教授命名的计算机彝文信息编码方案——“沙马拉毅输入法”,填补了彝文信息处理的空白,在民族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与北京网道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手写藏、彝文手机,经过专家使用测试正式推出。该手机标志着藏、彝语言文字正式进入现代信息领域,有力地推动了藏、彝文字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藏、彝地区手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熟悉的文字和习惯进行手机操作和信息交流。

四、开展科普与科技扶贫,帮扶民族地区群众

学校长期坚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宣传工作,破除迷信,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积极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大局。近两年来,学校每年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普宣传100余次;学校组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高发的石渠县、色达县开展双语(藏语、汉语)科普宣传活动,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普及包虫病防治科技知识,为控制包虫病提供科技服务。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定点帮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扶贫单位,组织开展了多项定点帮扶红原县的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确立了科技扶贫、智力扶贫路线,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扶贫措施,如:在红原县实施四川省动物育种的“十五”攻关项目“草地藏系绵羊先育提高与利用”大力发展草地藏系绵羊;抽派教师利用暑假赴红原为当地培训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传授加工技术,防灾保畜技术,种草技术和打贮草技术;根据红原县丰富的藏医药自然资源特点,拟共同研究开发藏药等。

五、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学校一直保持少数民族学生的较高比例,努力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招生计划适当向民族地区及西部地区作倾斜,使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比例。2005年,学校实现了“56个民族大团圆”;积极争取人口较少民族预科名额,2009年争取到10名人口较少民族预科计划,争取到24所高校的代培预科生计划1075名。2009年,教育部在学校设立“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同时,学校先后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阿坝州红原县、理县、甘孜州白玉县等签署了校地合作、共建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开展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并为成都军区、阿坝州红原县、贵州省六盘水市等地开设多期藏语骨干培训班、管理培训班等。2010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藏汉双语学生,“全国公安机关藏汉双语业务骨干培训班”在学校开班。

六、参加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和智力支持

5.12汶川地震后,学校积极组织成立了“动物防疫小分队”,前往畜禽规模化养殖较多、受灾较严重的四川灾区,开展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卫生防疫消毒和动物防疫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4.14玉树地震后,灾区首批伤员转移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医院,学校组织了上百名懂藏汉双语的志愿者赴医院为灾区伤员提供藏语翻译,安排上千名师生赴机场、医院等地参与搬运物资、心理辅导、护理等志愿者服务;组建了群众心理调适志愿者服务队赴重灾区实施爱心救助;妥善安置、热情接待重灾区汶川县阿坝师专的学生;举行了四川民族地区灾后旅游重建学术座谈会、灾后重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交流会等,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汶川、青海玉树等民族地区开展灾后旅游重建与文化保护重建工作;主办“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南民族研究论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会议,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灾后恢复重建等问题,积极为民族地区提供科学决策和智力支持。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