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陈香梅难忘的
“茅屋林涛,清茶一杯”
陈香梅女士也对在韶关的学习生活进行了清晰的记录。她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读大学是在岭南大学。岭大因香港沦陷内迁到广州的仙人庙。教中文的吴重翰教授对我可说另眼相看。他喜欢茶道,课余之暇,用小泥壶泡上好的铁观音,请我和三五同学到他的宿舍品诗谈词,其时四周清寂,只有松林的风声,一片茅屋,数卷好书,一杯清茶,此生复何求。”
当时,她从香港至澳门再从广州湾辗转至韶关仙人庙,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校。多年后,陈香梅作《忆岭南》一诗对在大村的求学生活进行了纪念:
万树千山忆大村,烽烟劫火祸连绵。
抗日不忘勤学志,红灰儿女绿窗前。
再见岭南在粤边,不堪回首话当年。
亦师亦右吴重翰,伴读添香似昨天。
天涯游子梦魂萦,苦读八年炎难盈
寻得荒山来建校,亦书亦剑岭南情。
师生漏夜“花样百出”抢运粮食
1944年3月,韶关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教授与学生搬米的报道,一位乘火车路过的记者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当时岭大在粤北生活的真实场景。1943年秋,受战乱影响,韶关遭遇了“米荒”窘况,市面大米价格暴涨,要在山林中维持岭大数百名师生的生活一时难以为继。
学校多方打听后决定去毗邻的湖南买来大米,经粤汉铁路运到了大村附近的仙人庙火车站。但是车站距离学校仍有3里左右,而且一路山陡路窄,雇劳工搬运费用太高。而恰逢当时粤北阴雨连绵,大量粮食在车站露天堆放一旦淋湿却将大量发霉无法食用。
情急之下,“遂由博士衔的校长带头,并号召员生家属协助搬运,能搬多少就多少”。平静的岭大顿时沸腾了起来,教授老师及其家属,男女学生,甚至连小孩也来了。他们带着箩筐、水桶、布袋,或挑、或扛、或抬、或拉、或背、或挽,凡是可以用来装粮食的用具都用上了。
个头矮小的孩子们也急中生智,找来长裤把裤脚扎紧后从裤腰装上大米,然后像一匹匹小马驹一般倔强地伸长脖子顶着“粮裤”回校。
花样百出的运米人群在山林中犹如一条长龙般川流不息,夜以继日,火把通明照亮了漆黑的夜空。至凌晨时分,运到车站的800多石粮食终于被师生们搬运一空。
“时尚人士”山中洗刷厕所
在岭大校友的回忆中,从沦陷区追随母校到山中上学,连天的烽火导致不少学生与家中的联系一时中断,生活也断了来源,许多学生普遍有工读的需要。
当时有社会热心人士陈学谈捐款10万元,供救济岭南学生之用。对于当时学校所处的粤北山区而言,10万元可谓一笔巨款。而学校北迁入山后需要大量的校工、助教等工作人员,校长李应林于是决定将该款用作困难学生的“工读基金”。
负责执行的“学生总会主席”刘钎认为,让有需要的学生实行工读,既可以解决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又能用“铁一般的事实”来证明岭大学生能做工吃苦,洗刷当时一些人称岭大为“贵族学校”的误解。
在刘钎的回忆中,当时有一位名叫梁赓尧的同学,由香港英文书院转入岭大就读,是当时闻名香港、广州的“时尚人士”。他不仅是一名跳水健儿,还极善于说相声,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粤剧文武生,平日生活一向衣着入时。令刘钎诧异的是,这名在康乐、港大、岭大村“无人不晓”的“时尚人士”并非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但他也来报名。
梁赓尧开门见山就问,“我是否符合条件?”见刘钎惊讶不已一时未作答,他又说:“洗厕所总够资格吧?”态度十分诚恳认真。刘钎于是本着洗刷“贵族学校”误解的宗旨,就让他做洗刷厕所工作,结果梁同学做到“十全十足”。
新闻链接
在大村毗邻办学的岭南大学与东吴大学
据史料记载,始创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岭南大学经历了“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岭南学校”等更名,随1904年广州康乐村永久校址的启用,该校发展蒸蒸日上。从1927年至抗战前夕,岭南大学在原有的文理学科上先后增设农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部门;又开办中学、小学、华侨班等附属组织;并且在香港设立岭南分校,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一所举足轻重的著名教育机构。
1952年底,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岭南大学的康乐校园改为中山大学的校园,曾经是国内著名学府的岭南大学结束了六十多年光辉的教育道路。1988年,值岭南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同在仙人庙复课的还有东吴大学。这是我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1915年,东吴大学在上海创办法科,以英美法系为主,成为当时中国培养律师最著名的学府。1927年,国内掀起禁止西方人在中国开办大学的风潮,杨永清先生当选为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抗战爆发之后,位于苏州的校本部和文理学院在校长杨永清的带领下辗转浙皖,后在较为安定的上海公共租界内复课,并与相继到来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入侵上海公共租界,东吴大学停办另图他计。代校长沈体兰于1942年赴福建邵武,准备与之江和福建协和筹办联合大学,但计划未得实施便迫于战事而改变。最终,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迁至粤北曲江,法学院则迁至重庆。在曲江,东吴大学得到岭南大学的欢迎和支持,借用岭南大学东侧横岗村的棚屋作为校舍,同时筹建本校的临时校园。
1944年,日军进犯曲江,东吴大学文理学院疏散到桂林,但终因资金不济而暂时停办,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回苏州恢复校园。1952年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
“粤康码”使用指南
↓↓↓
↑↑民法典公益宣传片↑↑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韶关“研学记”④_浈江大村:百年古樟为证,两大名校薪火传承》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