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09-02
韶关“研学记”④_浈江大村:百年古樟为证,两大名校薪火传承韶关发布
关注2020-09-0223:54广东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
在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广东省将以韶关市浈江区大村村、乐昌市坪石镇管埠村为主会场,在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四市联动举办“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目前,韶关市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为何广东的主会场会选定浈江大村与乐昌管埠?这两个对许多人来说仍显得陌生的小村庄背后,深藏着怎样鲜为人知却不容忘却的历史与荣光?广州日报记者首先走入了距离韶关市区不远的浈江大村。
实地探访:百年古樟见证两大名校办学历史
沿着浈江一路北行,在武广高铁与京广铁路两条大动脉交汇不远处的群山里,有一个以盛产茶花、香樟而闻名的小村——犁市镇大村。沿着一条只容一人独行的小路,越过几排破败的泥砖房,两棵虬枝屈曲盘旋的巨大古香樟树顿时映入眼帘。
沿着泥路艰难地往山中走去,怀士堂、校长室、学生宿舍、饭堂等一处处满溢着校友们记忆的遗址均已考证确认。在怀士堂遗址附近,省市考古工作者们在此发现的不少当年师生们使用过的瓷器残片。在这些遗址、旧物背后,镌刻的是岭大这座华南知名大学鲜为人知的抗日办学光辉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岭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复课。1941年底,香港沦陷。当时的农学院院长古桂芬认为,广东沿海富庶地区已沦陷,因此发展大后方的农业生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力主农学院迅即迁入内地,以促进内地农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这一观点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赞同。
岭南大学校本部从香港迁校于当时的曲江县(今韶关)仙人庙大村,农学院(二年级以上)则迁至乐昌县水牛湾,医学院分散在韶关河西医院等地上课。据村民指认,在大村附近的横岗山上,则是东吴大学的办学旧址。
仙人庙大村原有为训练下级军官而设后被弃置的草棚大小共48座,后被移交给岭大师生使用。师生们因陋就简,用当地盛产的杂木、树皮、砂石等原料,对可用的棚屋进行修葺,不合用的则进行了改建,陆续在荒芜的山中新增建了礼堂、图书馆、饭堂、实验室、教职员工宿舍等。
为了教育北迁的师生们不忘根本,继承和发扬母校的岭南精神,学校对礼堂仍冠以康乐的名称——怀士堂,其余亦分别冠以康乐校区原房屋的名称,如格兰堂、马丁堂、爪哇堂、陆佑堂、哲生堂、荣光堂等,形象地体现“大村之岭南”亦“康乐的岭南”(岭大曾在广州河南康乐村设永久校址)。
在韶关校址的建设过程中,古桂芬由于任务繁重,操劳过度,带病巡视工地,终因身体不支晕倒工地,经诊断患了恶性疟疾和痢疾,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和古桂芬共事12年的岭大校长李应林悲痛不已,挽曰:“噩耗乍传初未信,归魂犹望或生还。”
亲历者说:他们带来了科学与教育的火种
曾参与大村草建的司徒卫(曾任岭大附中校长,香港岭南小学校长)曾撰文记录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唯一家具只一个木水桶,既以之覆盖食物,其底则吾人之食桌也。此种生活,唯少时阅读的《鲁滨孙飘流记》恍惚似之。居数日,与乡人稍习,借得桌椅以开始工作。”
刚抵达大村时,大量的师生难以从当地购买到足够的粮食、蔬菜、肉类,不得不去十余里外的市集采购。当时有老师找到了自己任曲江县长的同学李英君,他对当地族长、耆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打动了四乡八岭的乡亲们,这才解决了师生们的燃眉之急。
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也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洒下了科学与教育的火种。在今年已经84岁的张四福老人的记忆中,让当时年仅8岁的他看到了有生以来最为“稀罕”的电影、影画戏、戏剧等。“每隔几天,就会在怀士堂放电影。电影是无声的,但每场我都去!”
司徒卫在回忆文章中则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播放电影的壮观场景:“大村、横岗、大旗岭乡人空群而来,皆诧为未睹,濒行时,灯炬齐明,阡陌之间火龙飞舞,叹观止矣!”
而在92岁高龄的邓石有老人的记忆中,岭大还为乡间带来了一间从未有过的医院,为村民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我们去看病都不用钱。有一个叫‘四姑’的女医生对我们特别好。”
尽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蛰居于粤北山林中,但师生们依旧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村中曾见证岭大办学的老人共同的记忆中,“他们的课室是茅棚,点的是油灯,但却很喜欢唱歌、演奏乐器,天天都在山上做运动锻炼身体。”
岭南大学坚持在战乱中办教育、在烽火中育人才,凝聚了一批优秀学人和青年学子。如著名的陈香梅女土,就曾于仙人庙岭南大学文学系就读。而在羊城无人不知晓的张悦楷先生,其话剧生涯也是在韶关大村的岭南大学土木系的学生时代开始的。
珍贵文化信物成为村民“传家宝”
在大村党支部书记潘熙战的家中,珍藏着一枚古朴的铜哨,这是岭大师生在战火逼近韶关,被迫前往梅县办学时赠给其祖父的纪念品。“我爷爷当时在学校当校工,老师们走之前送了这枚哨子给他。”犹如一枚文化信物,潘熙战一家将它珍藏了起来,代代相传。轻轻吹响,哨音高亢而不失圆润,一如半个多世纪前校园中的袅袅唱鸣。
去年12月15日下午,一场由“爷爷的哨子”吹动的扶贫足球募捐赛在广州举行。热心人为大村进行了募捐,初步统计获得的9万多元善款。募捐的款项初步计划用于制作两款文创产品——旧式哨子和油灯。志愿者们希望大村的村民通过销售旅游产品以改善贫困境况。款项还计划用于建造有关抗日战争烽火坚守教育内容纪念柱,竖立于岭大韶关办学旧址。
去年12月21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部分师生来到了大村的母校旧址进行了环境上的清理、整理。师生们还一起学唱了当年岭南大学在大村传唱的歌曲《岭南凯旋歌》。“万千岭南人,精精神神,合成一大群,高声欢祝凯旋军!岭南小豪杰,筋力如铁,疆场极猛烈,一战再战,敌人灭!”歌声中洋溢的是与70多年前一般无异的岭大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声音】
中大学子要传承先师教育精神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陈险峰书记在考察现场后认为,大村所镌刻的不仅是岭大办学的历史,也是华南教育一段重要历史。“经过实地参观发现,岭大在大村的旧址与广州河南康乐村的校址布局非常相似,实际上就是模仿康乐园校园设计布置的,所以在这里有很深的岭大印记。我们的老师同学们来到现场,能深刻体会我们的先师前辈在抗战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守初心、坚持办学、报效国家。这种精神和情怀对我们当代的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必须要坚守和弘扬的,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他表示,今后大村将会成为中大岭南学院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基地。“我们不仅会经常组织同学们来这里参观学习,还会利用岭南学院的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到这里的中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先师们的教育精神。”
基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与古道活化
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工的朱雪梅教授则认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能够发掘岭南大学的办学历史、带给世人更多岭南教育光荣的历史与故事,有助于研究抗战时期广东教育与科研的传承与脉络。
其次在社会价值方面,大村也能教育当下的学生们如何坚守爱国主义精神、发愤图强。第三,大村基地的建设也与古驿道的活化、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在未来的计划里,我们初步设想修复一些标志性的老房子,制作具有岭大元素的文创产品等方式,去唤醒大村的活力。”
据当地政府介绍,近年来大村一直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如今,村内建起了30亩高品质葡萄园和光伏发电项目等。再加上附近丰富的油茶树、古樟树资源得天独厚。下一步伴随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建设的深入,“以文带旅”,有望为这个贫困村“打开”新的发展模式。
为大湾区教育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还有志愿者则认为,在近八年时间里,许多穗、港、澳的公、私立大、中学校辗转迁至粤北各地办学,一向文化落后的粤北山区,顿时成为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中心。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相承的真实写照。“粤北现存的大量历史遗迹未来也为大湾区开展教育历史研究、学生研学乃至更深层次的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故事】
“岭南才女”冼玉清与岭大结下大半生情缘
为岭南文化研究献出毕生精力,在历史文献考据、乡邦掌故溯源、诗词书画创作、金石丛帖鉴藏等方面功昭学林,被誉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不栉进士”“岭南才女”的冼玉清,与岭大结下了大半生的情缘。
1942年初,岭大决定迁校粤北曲江仙人庙复课。冼玉清不顾家人亲友挽留劝阻,也不顾旅程艰辛漫长,更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毅然冒险返回内地,从寸金桥出发,辗转经过遂溪、廉江、盘龙、郁林、柳州等地,抵广西桂林,历时一个半月,终抵粤北曲江岭大新校区(“岭大村”)。途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欲以厚礼延聘她,贵阳国立贵州大学也欲延聘,时任职于贵州大学的张西堂、岑家梧、罗香林等教授从战乱安全角度考虑,都驰书敦促她前往贵州大学任教,均被冼玉清谢辞。
冼玉清先生平时生活极为简朴,物质享受在她眼里不值一提,她用钱是非常节省的,但却经常资助贫困的师生。她曾经资助岭大学生、音乐家冼星海赴法留学,一次就拿出了500元(30年代早期的500元价值相当可观,大概够一个人好几个月的伙食费了),然而她从不声张,很少为人知道。
在岭大,冼玉清对教学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学识相当渊博;但她同时又对学生非常和蔼,没有半点教师的架子,因而深得学生的喜爱,她的学生除了称她冼教授,也称她“冼子”“冼姑”。岭大学生余立中在回忆录中写道:“冼玉清教授,她那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深博的文学修养,使我无限敬佩。我记得有我上她第一堂课时,她讲授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首词到目前我还背诵得滚瓜烂熟,每诵读这首词就想起她当时的教态和形象。她那透彻的讲解和词义的分析,启发我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爱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上她的课时正坐在最前列,可以说与她面对面而坐,听课最为清楚,对她的形象最为深刻。俱往矣!良师虽不在人世,但在我脑海中永远也泯灭不了她那温文尔雅的风采。”
还有一个叫黄淦亮学生回忆岭大在粤北曲江办学期间,他有一次和三个女同学与冼玉清一同去曲江,当夜没有来得及赶回学校,为了节约,他和三个女同学及冼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