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峰,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双百人才”、杰出专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和第二届邓稼先科学技术奖,为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魏晓峰为母校云南大学的寄语:
希望母校能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在国内大学的排名能前进再前进,在培养人才的路上能努力再努力。
61岁的魏晓峰很忙——
本来约好的下午电话采访,因为他要开会被迫推后。直到晚上9点,忙完一天事务的他才简短地接受了采访。
电话那头,魏晓峰爽朗豪直,全然不像研究国防科研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可事实上,他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近40年,是我国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研究领域的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带领他的团队创下的奇迹数不胜数,为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他人在广东中山,任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贡献。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研究和发展鞠躬尽瘁。
魏晓峰。受访者供图
出发打牢道德根基
魏晓峰祖籍山东,出生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家有兄妹3人,他是老大。出生在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听着部队的军号声长大,耳濡目染下,他想像父辈一样参军当兵,手握钢枪保家卫国。母亲希望他多读书,“考一个好大学,将来一样可以为国家作贡献”。魏晓峰虽不情愿,最终还是顺从了母亲。
1978年,魏晓峰和妹妹一起考入云南大学,他读物理系,妹妹读数学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魏晓峰和其他对知识殿堂如饥似渴的同学抱定目标:为求学而来。
此后,他和同学们聚集在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朝耕暮耘的实验室、项背相望的阶梯教室……如今回想起大学时代,魏晓峰丝毫不觉其苦,只觉“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其中,让魏晓峰记忆最深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他说,当时很多有威望的学者在一线教书,他们没有架子,教书耐心,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教学生怎么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润物细无声地穿插在日常教学中。
“当时教我们普通物理的是创办云南大学物理系的顾建中老师,他除了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还教我们平日怎么学习,我很多学习的方法都是那时积攒的。还有辅导我毕业论文的熊烨老师,帮着我构思,教我怎么查资料,很耐心……”电话里,魏晓峰回忆着过往。
在老师们帮助下,魏晓峰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科研实验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同时打牢道德根基,让人生道路走得更正、更远。
魏晓峰。受访者供图
“星光”源自倔强和坚强
打好了基础,1982年,毕业后的魏晓峰扎进四川安县的崇山峻岭中,从此与大型固体激光驱动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大山深处的岁月里,魏晓峰和同事埋首于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研究和运行一套现在看来古老的MOpA系统,这套系统就是LF-11#激光装置。
LF-11#激光装置是个庞大的装置,当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技术工程部从事激光技术研究的人员只有2名刚从激光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其余都是核物理、脉冲功率技术专业的转行人员。对于这样一支既无基础,更无经验的队伍来说,LF-11#激光装置的研制无疑是重大挑战。
曾有来协助他们安装的国内同行临走前扔下这样一句话:“没有十年二十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装置运行人员,激光装置交给你们,你们也玩不转!”
牵头这项任务的魏晓峰一听急了,不服输的他说:“就凭你这句话,我们要是在LF-11#激光装置上干不出名堂,我每天上下班倒着走。”此后,魏晓峰开始了探索,他和组里的年轻人一起,经过反复摸索实验,终于掌握了控制激光装置输出参数的核心技术。
多年后,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对LF-11#激光装置进行综合论证,给出的结论是:LF-11#激光器总体技术通过不断改进,主要指标优于原设计,发挥了比预计更大的作用。
专家的认可,是对魏晓峰及同事们攻坚克难岁月最好的注脚。1991年,张爱萍将军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运行实验室,听完汇报后,欣然提笔将这台激光装置命名为“星光”,魏晓峰所在的这个集体也因此被称为“星光人”。
“星光人”的步履不止于此。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激光领域对激光倍频系统的研制陷入困境,“星光人”被推到前台。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魏晓峰和他的同事们奋战在科研前线,自主研发了多项单元技术。之后一年,团队终于在国内率先实现了LF-11#激光装置大口径二倍频输出,其高功率倍频性能达到同期国际领先水平。
谈及这些成绩,“靠的就是责任感和倔强。”魏晓峰说。
魏晓峰。受访者供图
执着为实现理想不停奋斗
世纪之交,我国下决心要在激光驱动的可控聚变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进,开创一条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千斤重担又压在激光技术工程部这支团队肩上。作为国家高技术某主题高功率固体驱动器总体技术专题专家组组长、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的设计和建造任务主要承担者之一,魏晓峰再一次被使命推到风口浪尖。
此时,LF-11#激光装置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必须尽快研制新的输出更高功率的激光装置。深感责任重大的魏晓峰带领他的团队挑起了“百钛瓦级超短超强脉冲激光系统”的研制任务。
又是一个三年,新装置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成为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超短超强脉冲激光系统,使我国在该领域一跃跻身立于世界之林。
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近40年,魏晓峰荣誉不断,他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他个人先后荣获第二届邓稼先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母亲曾期望他“考一个好大学,将来一样可以为国家作贡献”,如今来看,虽然没当成兵,但魏晓峰依然在另一个战场,用军人般的钢铁意志为国家、为社会执着地作着贡献。
时不时地,魏晓峰还会想起在云南大学读书的时光,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在一起上课,大家自知前路艰辛,但未放松分毫,为实现理想不停奋斗。
近些年,他没有和母校断了联系,时不时会受邀回到母校参加研讨会,并适时给出自己的专业意见。看到校园里涌动的年轻人,魏晓峰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他希望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学问,以便走出校园后更好地为国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独当一面。
云南大学即将建校百年,魏晓峰希望母校能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在国内大学的排名能前进再前进,在培养人才的路上能努力再努力。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