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3-20
)内蒙古凉城县位于阴山南麓,地处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地带的中心,辖6镇2乡、132个行政村、871个自然村、14个社区,总面积3458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常住人口11.9万人,有汉、蒙、满、回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6%。
凉城是一个自古以来堪称连续长城内外枢纽的地方,就其县名“凉城”二字来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水经注》中说“魏立县以隶凉城郡”,并且指出了凉城郡的具体位置在“盐池(今岱海)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可见,凉城这个名字,在北魏设凉城郡治时已有了。境内遗址星罗棋布多达578处,最具代表性的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王墓山、老虎山、园子沟三处典型遗址。西周时古纳西民族从这里向西南迁徙;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诞生于岱海北岸榆树坡;抗日战争时期,凉城既是中央在绥蒙地区建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所在地和坚持斗争的主阵地,也是绥蒙革命时期最早建立的三大专署之一——绥南专署所在地。境内除新建的绥蒙革命纪念园外,还有贺龙革命活动旧址,绥南专署遗址、田家镇惨案遗址、鞍山革命烈士陵园、厂汉营革命烈士陵园等59处革命遗址。
境内“凉、绿、山、水、泉”是大自然对凉城县的厚爱和拥戴。“凉”:凉城县位于北纬40°29'-40°32′之间,东经112°28'-112°30′,年平均气温5℃,无霜期年均120天,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夏季休闲避暑、冬季冰雪健身的天然胜地。“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6%,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84万平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65平米,城镇绿化率达35.3%,是内蒙古自治区七个宜居宜旅城镇之一。境内有二龙什台国家级森林公园、蛮汉山山巅草原、环岱海滨湖草原等生态区。“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自治区地质公园蛮汉山,森林面积约56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天然氧吧”。“水”:有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泊岱海,是北方高原地区生态最为完整的大型淡水湿地湖泊,有“塞外天池”之称。
凉城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的核心区,也是鸟类的栖息地、繁殖地、迁徙地和停歇中转站。20世纪初,岱海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后逐渐萎缩,2016年以后缩减放缓。今年2月份气象监测面积45.3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25亿方。目前,岱海水质仍处于劣Ⅴ类水平,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氟化物3项监测值超出Ⅴ类限值。
岱海流域岱海流域面积2312平方公里(其中凉城县1968平方公里,丰镇市222平方公里,卓资县122平方公里),入湖主河流22条,全长400公里。涉及凉城县6个乡镇、76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556个自然村。流域内耕地面积60万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岱海治理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正确领导下,凉城县实施了“一封一育一禁止、两减两补两修复、两改四控三处理”18项措施38个治理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2022年9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水,黄河水跨越134公里源源不断的补给着岱海,彻底扭转了岱海湖面萎缩局面。综合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0%,鸟类种类由68种增加到91种,2020年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大鸨首次在岱海自然保护区出现,2022年春季达到70多只。凉城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内蒙古33个产粮大县之一,1.8万亩耕地获得国家绿色产品产地认定,玉米、马铃薯、燕麦等1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凉城旱粮”区域公用品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认证,“鸿茅药酒”红遍大江南北。全县畜禽总头数在100万头左右,肉类年产量3万吨,禽蛋产量5800多吨,日产鲜奶450吨,主要销往伊利、蒙牛、兰格格等乳企。
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凉城县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水定产,聚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坚定不移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6万亩,其中5万亩完成了有机旱作农业认证。全县总播面积9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6万亩,经济作物17.9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4亿斤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7%。紧抓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机遇,实施“肉牛倍增”计划,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16家,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肉牛存栏7万头,特别是投资22.4亿元的天成现代奶业基地已经启动建设,到2025年可实现奶牛肉牛存栏“双10万”;现有特色奶食品加工厂4处(神牛云海、蒙帝乳业、春华秋实食品有限
乌兰察布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围绕水量减少、水质变差等核心问题,科学分析、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全域保护,全面执行《乌兰察布市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修编)》(简称《规划(修编)》)《“十四五”时期岱海流域保护治理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坚持节水为先。岱海流域60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岱海周边15万亩耕地推广施用有机肥,推行有机旱作生产方式;封停机电井1001眼,对岱海周边26万亩水浇地实施“水改旱”,完成节水改造6.6万亩,年节约地下水2900多万方;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坚持治水为本。一是减少水体污染。实施岱海电厂水冷改空冷工程,严禁取用湖水,严禁生产抽取地下水,年节约岱海湖水和周边地下水1100多万方。夏秋季打捞湖中死亡水草,秋冬季刈割湿地内芦苇、碱蓬等;二是完善湿地功能。拆除清理岱海流域内养殖场、种植户183家,腾退恢复湿地4.8万多亩,修复湖滨缓冲带1700多亩;三是削减面源污染。回收利用废旧地膜,建成废旧地膜加工厂1座。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中水全部回用。加大环岱海周边村庄污水收集处理力度,建成污水处理站4座,构建起了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日处理能力21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1座、低温矿化垃圾焚烧站6处,构建起了全流域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成产能2万吨的有机肥厂1座,岱海流域内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全部建设了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设施,构建起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
坚持补水为要。对入湖河道进行疏浚,正常降水年份年均可增加河道径流量约350万方;跨流域实施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2022年9月20日正式通水,截止今年2月底已累计向岱海补水1000多万方;大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岱海流域降水量。
《规划(修编)》《实施方案》涉及政府投资项目36项,总投资39.8亿元;企业投资项目2项,总投资31.1亿元。共38个项目,总投资70.9亿元。截止目前,完工30项;正在按年度任务推进8项。
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岱海水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乌兰察布市政府聘请中国环科院、山东环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组成联合团队,对“十三五”时期岱海流域保护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估,编制了《“十三五”时期岱海流域保护治理效果评估报告》,结论为: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从水资源看。与未进行治理相比,岱海水量净增加0.492亿方、水面面积少缩减7.15平方公里、岱海周边地下水位平均回升31厘米。水质指标达到规划治理目标要求。综合植被盖度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0%,鸟类种类由68种增加到91种。2020年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大鸨首次在凉城岱海自然保护区出现,之后每年栖息、停歇,数量是70多只。
内蒙古凉城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岱海流域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67平方公里,凉城县水利局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岱海生态应急补水通水后,岱海湖面面积2023年2月较2022年年底扩大0.5平方公里。
内蒙古凉城县依托岱海治理26万亩水改旱土地、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沿线带状旅游资源和“凉城旱粮”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发展有机绿色旱作农业和全域全季旅游,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县,让凉城这片“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随着凉城岱海治理工作的不断纵深推进,建设项目的生态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凉城县致力打造具有岱海特点的“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乡村美”的美丽河湖,润泽草原、福泽民众。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