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4-26
总书记,我想对您说
“今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社团,还参加了不少红色研学实践和课外活动,更加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请习爷爷放心,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踏实学习,努力实践,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绥德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张倩)
风和日暖,绥德疏属山上一片生机勃勃。
3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山腰上的绥德实验中学,学生们正在操场上游戏和锻炼,校园内读书声、歌声、欢笑声……汇成一首青春洋溢的“合唱”。
绥德实验中学位于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绥师)旧址,不远处是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深厚的红色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苗”。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年多来,绥德实验中学的师生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红色精神,贯彻落实“双减”改革政策,推进“三个课堂”,着力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让学生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空间,育好“每一朵花”
每天17时,在绥德实验中学格致楼上,总是静悄悄的教室都会“准时”热闹起来。
3月30日下午,记者走进教学楼,推开“人气”社团——泥塑社团教室的门,只见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交流,转眼之间,便捏出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泥兔,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与此同时,在对面的书法教室里,一群学生正凝神静气,练习书法,墨香阵阵,一片安静恬淡。
民歌、架子鼓、曳步舞、剪纸、朗诵……教学楼里的每间社团教室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学生们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由成长空间。
“近年来,我们升级了社团教室硬件设施,让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参加两个特色社团。”校长王军宁说,“特色社团是我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此参观。他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从刚开始建立起4个兴趣小组,到如今28个涵盖艺术、体育、科技、非遗的特色社团,多年来,绥德实验中学不断丰富社团种类,完善活动场地,提升教师专业程度;“双减”政策出炉后,更是将社团课程频率提高到每日开展。
“非遗社团不仅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让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承。”泥塑社团指导老师、绥德民间泥塑非遗传承人王文瑜时常带着作品来学校与孩子们交流。
担任八年级语文老师的书法社团指导老师王永平则更看重素质课堂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帮助:“以书法为例,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做事有始有终的作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借鉴全国各地其他学校先进经验,学校不断完善社团课程管理。“下一步,我们还将形成社团评比方案,根据学生反馈采取社团动态淘汰制,让更多学生参加更感兴趣的社团。”王军宁说。
教学楼上,“以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一排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幸福教育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有自己的答案:
“学习制作泥塑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都很有成就感!”
“练习书法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上次老师表扬我作业和卷面更整洁了!”
“我每天最期待去乒乓球社团,在跟对手切磋技术的过程中交到了好多朋友!”
……
“每次走在楼道里,我都有种幸福感。”王军宁欣慰地说,“让每个孩子都有爱好、快乐成长,这就是最理想的素质教育课堂。”
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
“三个课堂育人,厚德启智体强,总书记来校殷切期望,立德勤学上进做国家栋梁……”
每个清晨,这首新校歌都会响彻绥德实验中学。学生们迎着朝阳,在歌声中走进校园。
一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时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今,绥德实验中学不仅把这些谆谆嘱托写进校歌,更在日常教学中付诸实践。
“抓好第一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该校九年级数学教师刘小刚说。
对学生们来说,他不仅是讲台上的严师,更是生活里的“知心人”。
谈及学校一系列“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探索,刘小刚颇有心得:“比如分级布置作业,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和发展空间,通过AbC三类难度作业,对症下药,培优补弱。”
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找准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实现最大化最高效的进步,是老师们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
此外,“人人公开课”“青蓝工程”“同课异构”……学校大力开展各项教研创新活动,力图打造高效课堂,通过晒课、亮课,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在“双减”政策出炉后,学校还迎来一个新的挑战——成为一所家校共育的“大学校”。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王军宁说。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学堂、家长论坛……一项项活动,旨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提高家长整体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陪伴和耐心非常重要。”从业多年的九年级班主任张正东表示,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我们努力构建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合作育人体系,使校内校外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王军宁说。
点燃红色火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绥德实验中学北教学楼一侧拾级而上,绥师旧址映入眼帘。
“这片操场上曾是两排窑洞……”站在旧址前,刘小刚细数校园的种种变化。2001年他从绥师毕业,多年后又回到这里教书。
“很多地方都变了,但是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刘小刚望向操场上的学生们,“学校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没有变,老师们的教育情怀没有变。”
“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这是1924年,革命先驱、时任绥师校长李子洲提出的办学理念。
如今,这一行字仍伫立在教学楼顶上,也成为绥德实验中学推进“第三课堂”,开展红色教育的方向与指引。
“学校充分利用‘第三课堂’,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与自然,走向社会实践基地。”绥德实验中学副校长刘宏雄负责红色教育工作多年,他说,“我们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五一”“七一”,学生们走进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郝家桥村、路遥纪念馆……瞻仰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环境,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
踏着春光,学生们来到裴家峁生态园区,赵家洼、高西沟农业产业园区,开展义务植树,接受勤俭节约教育,挥洒汗水,干劲十足,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以“体验、实践、迁移、应用、创新”为目标,“第三课堂”让学生在看、思、学中,实现知识、思维、能力、素养的同步提升,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一定会接好时代的接力棒,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参观绥德三五九旅和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后,绥德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雒禹婷在读后感中写道。
为更好讲述红色故事,学校还编写了《李子洲的故事》等校本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
绥德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红色演讲、红色知识竞赛、唱红歌比赛等活动,早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红色文化底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每次参观结束后,学生们都会唱起革命歌曲。红色音符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绥德实验中学学子的心中……(记者:周明张乐佳)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