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07-15
曾毅
曾森华(右)在“飞来居”居住。
曾毅,1929年3月生,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粘膜组织在裸鼠能诱发人鼻咽癌,这是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证明1984年HIV已传入我国。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他一生与各种危险病毒打交道,愈“战”愈勇:“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噩耗传到故乡揭西,曾毅院士的后人无不扼腕叹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两位侄子追忆曾毅院士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上述词语形容自己的伯父。而在揭西县五经富镇八村,曾毅院士的祖屋“飞来居”风雨飘摇近百年仍屹立不倒,但也已出现屋顶漏水等情况,亟待修缮。
徒弟追忆:
他为病毒性疾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
北京工业大学在首页沉痛悼念曾毅院士:“先生千古,一路走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成立曾毅院士治丧工作小组,在官网发布讣告。
曾毅院士的亲友、学生纷纷在网上寄托哀思,他的学生在网上留言:“我的导师曾毅先生,为祖国病毒性疾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作为他的学生,获益匪浅。深恩永志,厚谊长存,我们永远缅怀您。”
还有学生留言:“曾经在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曾毅院士实验室有过短暂的实习期,至今仍是我值得骄傲的一段经历。其间接受过曾院士的教导,曾院士的勤劳、儒雅以及对问题清晰敏锐的分析,都让我记忆深刻。曾院士和他的夫人李泽琳教授让我见识到了科研大家的风范。”
记者追忆:
他年纪大了更要与时间赛跑
记者与曾院士不过一面之缘,其亲切、平易近人却长驻心中。还记得,2014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与曾院士约在其北京办公室做专访。他略带乡音,细心地想给记者泡一杯茶,见记者自带了一瓶水才作罢。印象很深的是,他已届85岁高龄,无论是面容还是精神状态都丝毫不显老态。他一直退而不休,更笑言:“年纪大了更要珍惜时光,与时间赛跑。”令如我晚辈汗颜。
曾院士生长于广东,17岁即离家走上医学之路,离乡数十载,言谈间常有思乡之意。对于家乡的媒体小友,在约访之时,他很认真地发来短信说:“我1946年离家到上海读书,1953年~1956年曾在中山医学院执教三年,很想念家乡。”游子之情,让人动容。
侄子追忆:
五兄弟聚少离多无碍手足情深
曾毅祖籍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镇八村。1946年,他便离开家乡,远赴上海求学。“我是1952年出生的,直到1981年才第一次见到伯父。”曾毅院士的侄子曾新华告诉广州日报记者,伯父因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回家乡,只有在潮汕地区的医院邀请他回来时,他才顺道回祖屋看看。
在与伯父仅有的几次接触中,曾新华对他身上的亲和力印象深刻。“他完全没架子,虽然他是教授我是农民,但一见面他还是会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家里的情况。”曾新华说。
另一个让曾新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曾毅院士五兄弟虽聚少离多,但无碍手足情深。据曾新华介绍,其父曾汉真在家中排行第三,除了二伯曾毅外,大伯曾思明曾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四叔曾汉民曾任中山大学校长,现居住在广州,五叔曾汉瑞则是一名人民海军。随着曾毅教授去世,如今“曾氏五兄弟”只剩“四弟”曾汉民健在。
“他们五兄弟感情特别好!”曾新华告诉记者,由于几兄弟都天各一方,父亲曾汉真选择留守家乡务农,以便照顾家中老人。“1996年,我父亲被确诊为脑中风,二伯经常汇来医药费,一帮就是十几年。”回忆起老一辈的兄弟情谊,曾新华仍感动不已。
反哺母校培育下一代
感恩母校:为学校发展基金捐款十万元
曾毅院士于1943年1月考入广东省名校梅县东山中学就读高中。他生前不仅多次到访母校,还担任该校新四届、新五届校董会名誉董事长,以及梅县东山中学北京校友联络处负责人。
梅县东山中学副校长林铭绪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曾毅院士是非常低调谦逊的长者,每次归宁母校或是和母校老师相处时,都不是以学者、院士身份自居,说得最多的便是“我是你的学生,听老师的,听校长的安排。”
对母校心怀感恩的曾毅院士还不忘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林铭绪每次见到曾毅院士时,都会听到老人家念叨说:他有今天的成就,应该感恩祖国、感恩父母和家人、感恩母校。而在许多场合,曾毅院士也会鼓励自己的学弟学妹以及广大青年学子,要走向世界。
曾毅院士是东山中学目前唯一的院士。林铭绪介绍,曾毅院士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就读高中时他还推荐自己的胞弟、中山大学前校长曾汉民到该校就读,兄弟俩最终也成了校友。
林铭绪回忆,在2013年梅县东山中学百年校庆时,曾毅院士曾归宁母校;2015年,他又到深圳参加了梅县东山中学新四届校董会成立大会,并现场为发展基金捐款十万元,希望母校为祖国发展、家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
求学之路:每逢开学需步行3天到校
曾毅是广东揭西人,1929年3月出生于揭西县五经富乡。据资料记载,曾毅出生在商人家庭,可他从小喜欢读书,5岁便读小学,1941年进入经富中学读初中,读书期间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深得父亲喜爱。
1943年初中毕业后,曾毅为了到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求学,考进了广东省名校梅县东山中学,该校素以光荣革命传统和出色的办学质量而闻名。求知若渴的曾毅甚至不顾长途跋涉,每学期开学时都要步行三天赶到学校上学。
曾毅的舅舅在五经富开办了两所医院,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而曾毅的父亲常年患有胃溃疡,孝顺的曾毅便一心想学医,为父亲治病。
高中毕业后,刚满17岁的曾毅一心想报考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他决定从汕头乘货轮前往上海,由于货轮上没有床位,晚上他只能睡在露天的甲板上或货物堆上,一遇到下雨天更是煎熬。
然而,艰辛的求学路并未阻止曾毅探索知识的脚步。1947年夏天,曾毅如愿考入上海医学院,成为一名医学生。
曾毅院士曾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东山中学求学的美好时光。他骄傲地说:母校东中培养的人才是可以到全国去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东中学子考到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去,为祖国发展、家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传承百年东中的辉煌。
曾毅院士祖屋“飞来居”虽部分墙皮脱落,仍难掩其精致秀丽。
百年祖屋
亟待修缮
在揭西县五经富镇八村,有一座三层楼高的水泥房,它便是曾毅院士的祖屋“飞来居”。记者看到,这是一处民国风格的建筑,尽管外墙风化严重,部分墙皮脱落,但仍难掩其精致秀丽。
“这是我爷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建的,到现在已有90多年的历史,”曾新华的弟弟曾森华告诉记者,伯父曾毅教授儿时便居住于此,“这还是当时村里的第一栋‘高楼’呢!”
时光荏苒,历经近百年岁月洗礼的“飞来居”早已风光不再。曾森华告诉记者,该楼此前还曾被供销社借用,现由曾森华一家及其年迈的母亲一同居住。
可长期的风吹雨打,“飞来居”三楼的屋顶已出现漏水情况,曾森华只好用铁皮盖将其盖住。“我们一家都是农民,也没有钱来修缮它。”曾森华感叹,伯父曾毅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院士,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对这处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如果倒下太可惜了”。
记者随后联系到五经富镇八村村委干部,对方表示正准备向镇一级上报有关材料,以便对曾毅故居“飞来居”进行进一步的修缮保护。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谢绮珊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