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4-14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该项目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头雁”,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
Δ签约仪式
如何完成培育目标?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的基础上,2022年4月6日,榆阳区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榆阳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坚持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高标落实,率先开展首期“头雁”班的培育,走在了全国“头雁”培育的前列。
高点谋划,校地合作“手拉手”
2月19日,榆阳区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培训班结业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举行。得益于榆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高频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头雁”人才培育项目首期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首批47名“头雁”学员将结束一年的培育生涯,奔赴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战场。
Δ导师指导座谈会
早在2022年4月21日,榆阳区就实施“头雁”项目有关事项同西农大对接座谈筹备“头雁”项目启动相关工作。之后,榆阳区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成专家团队,先后三次来榆阳就“头雁”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在充分调研论证、全面总结提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方案》。
在前期筹备座谈会上,榆阳区委副书记吕明辉表示,做好“头雁”项目要把好人选入口关,统筹安排,下大力气落实“头雁”项目的相关政策责任分工和实施细则,注重质量效能,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鼎力打造“榆阳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布局“雁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雄表示,“在‘头雁’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采取定制化培育、体验式培育和孵化型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以‘三段式培训’为榆阳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先行培育一百名‘头雁’,孵化一千名高素质农民,带动一万农户增收致富,也为西农大全面开展实施培育‘头雁’项目积累经验。”座谈会上,榆阳区人民政府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校地合作的共识,拉开了贯彻落实国家“头雁”项目的序幕。
Δ实地调研
近年来,榆阳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推动旅游业全区域、全产业链均衡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产业融合新载体新模式,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在2022年10月31日召开的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座谈会上,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再次重申:希望西农大专家教授与榆阳长期合作,与榆阳涉农企业联合组建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全产业链发展技术攻关、技术示范与成果转化,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难题,为榆阳区域优势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Δ专家指导
通过“靶向式”精准对接,实现了校地双方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助、共赢互惠。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学波领衔的食品分子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的战略合作,是校地双方合作领域和深度不断延伸拓展的一个缩影。该公司总经理申雅君表示,此次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对她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科研技术等方面有很好的提升和帮助。通过校地双方共同合作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还有缘结识了刘学波团队。她与刘学波团队,将在南瓜子、南瓜粉等南瓜系列产品的开发、功能食品的研发,以及榆阳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等方面深度合作,这有助于将农业科技领域中最新、最实用、最易普及推广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应用于榆阳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实现榆阳产业与西农大发展“同频共振”。
末端发力,产业兴旺“加点油”
“您是发展什么产业的?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目前还有什么难点和疑虑,想通过培训解决哪些问题?”……
为全力落实好“头雁”项目,真正达到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目的,2022年5月1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领域专家来到榆阳开展“头雁”项目调研。其间,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与来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等不同行业的16名新型产业带头人面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了解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为产业发展“把脉趋势谋良策”。
调研座谈会后,榆阳区易养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龙龙敞开了心扉:“这次通过专家们实地调研指导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将在做精做大做强红豆、黑米、苦菜等陕北米茶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开发苜蓿、米茶和老干菜等新产品,延伸五谷杂粮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农户合作订单模式,鼓励周边困难户利用农闲时间采摘苦菜、苜蓿等,持续稳定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让榆阳农特产品走出陕北、走向全国。”
Δ田间课堂
讲实话是硬本事,干实事显真功夫。在日前举行的榆阳区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培训班结业式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二级教授邹志荣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说,“一年学习时间不算很长,但学员同志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指导大家学习,同时也向大家学习,可以说是‘教学相长’。学员们在发展产业上的奋斗精神,农村事业上的奉献精神,乡村振兴中的创新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一年来,我和很多学员成为好朋友,愿意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扩大产业发展空间,让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去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提出了这个‘头雁’项目,榆阳区在全国率先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班。”据王雄介绍,根据前几年培训的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一个“321”榆阳模式,就是“头雁”培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头雁”学员到学校来进行培训,要明确“头雁”的这个使命、担当和责任;第二阶段,是“头雁”学员返岗实践时期,进行线上学习;第三个阶段,是学员再到学校来进行线下培训,这就是“三段式”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提升,提出了“双导师制”,就是每一位学员,各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名产业导师。专业导师,主要是解决产业发展的一些前沿的问题,系统地教学员思考。产业导师,主要是解决一些实际使用的一些问题。王雄进一步解释,在第一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诊断书”,帮助学员来诊断自己在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计划书”,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学员从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提升;第三个阶段,实际上变成了一个“规划书”,学员来进行答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王雄表示,“我们第一期的培训班,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环节。从目前来看,提出的模式还是比较成功的。”
终端见效,学以致用“雁展翅”
“做到‘学、思、践、悟’,使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争当‘头雁’项目的宣传员、组织员、示范员,真正引领一方、带动一片。”见到记者,耀国家庭农场主、思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思耀国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
Δ开班仪式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春告诉记者,此次“头雁班”的学习,是一场“头脑风暴”,让她收获良多。“下一步,我们想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发更多的沙盖美食,让沙盖农特产品产业链更加壮大,能带动更多的人就业。通过我们现有的销售渠道,加上和全国的餐饮企业合作,开发出更多美食,让红葱、小米、泽蒙等农特产品走出陕北,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尝到陕北的美食。”榆阳区青云镇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榆阳区旺兴家庭农场负责人万堆林等学员也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要把学到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回家乡、造福桑梓,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通过“4321”西农大培育模式,“头雁”自身发展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他们对产业政策、生产技能、产品开发、品牌策划、市场营销有了更精准的把控,生产经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鱼河镇的四娃圆梦家庭农场,老常、小常两代人接续奋斗,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富硒水稻1000多亩,试点稻田养蟹,注重品牌创建,延伸产业链条,建成了陕北规模最大、日加工水稻50吨的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初步形成了水稻育苗、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从收成“靠天”到增收“靠技”的转变,不仅重振了“鱼河大米”品牌,也为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板,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在抗疫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头雁”也亮出答卷。去年,面对来势汹汹新冠疫情,榆阳“头雁”们发挥着“主人翁”作用,他们众志成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捐资献物,共克时艰,守护家园。“头雁”们成立了产业联盟,发挥联农带农助农作用,累计捐赠豆角、茄子、西红柿、芹菜、白萝卜等精细蔬菜610吨,捐赠土豆800吨,用真情和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丰富群众管控期间的“菜篮子”。积极协调农贸市场、电商企业,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拓宽和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通农产品供需方“双向”沟通交流渠道,解决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问题。帮助种植户销售了滞销的8吨红薯(3000多箱)、687吨山药、120吨牧草和5吨辣椒。同时他们慷慨解囊竭尽所能,短短数日带动47家爱心企业人士就筹集资金21.4万元以及2000元防疫物资,助力家乡全力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