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清涧县 > 正文

清涧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与对策

2023/8/14 13:07:13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3-06-16

清涧县聚焦小杂粮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公司+电商”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调研围绕宽州镇韩家硷村抓好党建强引领、立足实际谋发展、合作共赢齐发展、群众参与增活力、三产融合助发展的主要做法进行全面总结,以及面临巨量的资源要素、市场需求、创造空间,蕴藏着巨大潜力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一分为二对小杂粮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积极关注,亟需高度重视并切实予以解决,尤其对面临的主要在企业无粮可卖、农民不愿意种粮、产业基地量少、产业品牌公信力不强、销售渠道不够完善、产业链条不够优化等短板弱项进行深入分析。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发展认识再提升、基地建设再扩大、品牌打造再升级、科研支撑再强化、销售渠道再发力、产业链条再优化等方面,将小杂粮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用3至5年时间,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大棋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重要论断和指示要求,深刻揭示了乡村产业发展规律,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清涧县聚焦小杂粮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公司+电商”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基本概况与主要做法

清涧县宽州镇韩家硷村位于清涧县城东南5公里处,242省道穿村而过。由韩家硷、白家圪崂两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34户678人,其中常住人口114户313人,党员20人。总土地面积1.12万亩(耕地3487亩,高标准农田451亩,林地2180亩)。2018年国家卫健委开始定点帮扶。2019年退出贫困村序列,同年荣获榆林市五星级党支部称号。2021年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称号。现有建档立卡脱贫人口56户122人,产业以小米、高粱、荞麦等小杂粮种植为主,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9元,高出2911元。

(一)抓好党建强引领。村支部书记带头主动作为,党员积极参与,多次召开“四支队伍”和村民代表会议反复讨论,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争取社会帮扶力量,发挥村企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践证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强不强,主要在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党支部的引领示范能力不断提升。

(二)立足实际谋发展。针对“传统农业种植,农户分散经营”现状,立足村内杂粮产业种植优势和小杂粮市场需要,确立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经营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引进了西部粮仓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动力。实践证明,产业谋划要与市场对接,发挥企农优势,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真正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合力推向市场。

(三)合作共赢齐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制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村民土地以每亩折合一股的方式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每年每亩分红30元。合作社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农民入股土地,以每年每亩60元的价格返包给有意愿种植的种养大户,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同时,村集体经济与西部粮仓公司合资成立的富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合资合作,共享共赢,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实践证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种植基地、加工厂和劳动力资源,西部粮仓公司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加工包装、品牌营销的渠道优势,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群众参与增活力。村“两委”充分发扬民主,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群众全程参与村集体经济项目考察调研及西部粮仓合作决策,村集体企业运营、财务公开、分红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农户拥有大量土地、林地和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要在产业项目制定、实施中充分尊重农户的发展意愿和发挥农户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产业帮扶项目各过程,增强对产业项目的认同感,激发发展产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五)三产融合助发展。通过实施“坡改梯”和填沟造田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传统旱作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有效破解了耕地撂荒、粮食减产、劳动力流失等问题。持续深化村集体经济与西部粮仓公司合作,发挥“西部粮仓”品牌效应,拓展销售市场。同时,规划实施万吨小杂粮加工厂建设项目,就地加工全县农副产品,进行包装和销售,实现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实践证明,通过做优一产夯基础,做强二产提动能,做大三产增活力,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闭合链条,走出了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二、面临机遇与存在问题

当前,小杂粮产业发展面临不少的利好机遇,有着巨量的资源要素、巨量的市场需求、巨量的创造空间,蕴藏着巨大潜力。一是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力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调动各种资源要素进入农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更加便捷,各种支持政策正在加紧出台。二是大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扩大消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发展重要的举措。城乡居民已从“吃饱穿暖”的农产品需求转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三是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产品种类和品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条。四是大科技,科技创新的驱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产业井喷式的增长,技术与产业交互联动、深度融合。这些均为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一分为二辩证来看,我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高度重视并切实予以解决。一是企业无粮可卖。西部粮仓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销售小杂粮1900吨,但清涧本地产的小杂粮还不到五分之一,大部分靠陕北其他县区收购来保障销售。同时,我县小米饴糖厂对小米的需求量同样很大,小米市场需求量,无法满足小杂粮产业化市场需求。二是农民不愿意种粮。由于小杂粮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农民种植大多不是为了到市场上销售,而是自己食用或者送人。长期周而复始,导致小杂粮种植面积极度萎缩。种植面积的萎缩导致种植损耗严重(基本上一座山上少数地块种植小杂粮,那么野雀吃得非常严重),损耗严重反过来导致农民更加不愿意种植,成为恶性循环。据专业人士测算,实际种植面积仅为5万亩左右。三是产业基地量少。干部群众、种粮大户对“三变改革”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小杂粮产业发展和推行政策方面放不开手脚,对高标准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主要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导致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四是产业品牌公信力不强。虽然我县处于陕北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小杂粮的市场认可度、产品质量等毋庸置疑,但兄弟县区,比如米脂等小杂粮产业化发展走在了陕北各县区的前头,同时,“三品一标”作为农产品品牌的基础和门槛,严重制约了我县小杂粮产品品牌公信力和市场拓展。五是销售渠道不够完善。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的销售形态,还没有全部发挥作用,以西部粮仓为例,以直播带货为主的电商销售只能占到总销售额的30%,并且直播带货规模小,没有真正起到电商销售的引领作用。主要原因是企业投入有限,没有标准化的直播间,没有专业化的直播团队(主播、策划、场控、运营、客服)。同时,视频拍摄、视频裁剪等专业型人才紧缺。六是产业链条不够优化。最为突出的是全县不仅没有标准化的小杂粮加工厂,就连大的加工厂都没有,小杂粮加工受到很大限制,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更限制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仓储等环节成本太高,西部粮仓公司平均清涧发一单的价位至少比西安贵1倍以上。

三、发展目标与工作措施

实际证明,小杂粮是可以变成大产业的,小杂粮作为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的主抓产业、有力抓手,让我们看到了一条陕北农业县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下一步,我们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小杂粮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用3至5年时间,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认识再提升。清涧作为传统农业县,发展小杂粮产业,无论从种植优势、市场认可度、助农强农、产业前景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引导全县上下提高站位,认识到推进小杂粮产业发展是破解耕地撂荒、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是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生动实践,是践行“总书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的自觉行动,将小杂粮产业放在和红枣产业、文旅产业等主导产业同等地位、同等力度来谋划、来打造,使其成为我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打产业,全面开启黄河流域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出地打造之路,把小杂粮打造成为大产业,成为引领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桥头堡。

(二)基地建设再扩大。高质量的小杂粮产业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一是以大基地为示范,通过三变改革、项目整合等措施,支持每个镇(中心)都示范打造至少一个千亩以上高标准小杂粮产业基地来带动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二是以小基地为标杆,通过政策引导“种养大户”,积极打造100个百亩以上小基地,连片承包、联户种植小杂粮,形成规模优势。三是以一般小农户为依托,通过保底收购、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一般农户种植小杂粮,夯实产业基础。力争三年内将我县小杂粮产业基地规模扩大到20万亩,规模达到榆林乃至陕北最大。

(三)品牌打造再升级。要想做大市场,必先做强品牌。而做强品牌的基础就是“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在做好“三品一标”认证的基础上,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做好西部粮仓、塬上清涧等公共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提档升级、开拓市场,逐步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带动小杂粮产业乃至全县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四)科研支撑再强化。一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等模式,邀请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专家及相应的社会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对我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科研支持。二是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抗旱良种推广、农技集成创新、绿色循环发展、农机配套融合等工程,因地制宜推广间作套作、秸秆覆盖、全膜双垄沟播等广适性技术,以及玉米探墒机播、渗水地膜谷子穴播、红薯与马铃薯起垄栽培等适宜性技术。三是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公信力、影响力,全面增强我县小杂粮产业的产品科技力、社会公信力、品牌影响力,为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公信力支撑。

(五)销售渠道再发力。一是大力推动巨鹰、人和仙等传统商贸主体电商化、数字化升级发展,持续引导西部粮仓、塬上清涧等电商企业通过对接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或自营等方式,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联动促销农特产品。二是以西部粮仓直播带货为抓手,支持企业打造标准化的直播间,组建专业化直播团队,聘用技术型视频拍摄、视频裁剪等专业人才,通过网红直播带货、公益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示范带动全县直播电商等新消费模式蓬勃发展,助力“农货”变“网货”。三是大力支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先行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培育“头雁”打造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标杆
乾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最新图文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培育“头雁”打造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标杆
乾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王树国一行到富平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