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首页要闻原创政务旅游州市教育健康社会图片经济服务云南故事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首页要闻原创政务旅游州市教育健康社会图片经济服务云南故事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西盟县:匠心农人“领路”乡村振兴潮2022年09月26日11:44:49来源:普洱日报打印字大字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西盟工匠”,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选好、育好、带好、管好、用好”“五位一体”的“西盟工匠”政策培育措施,通过考核管理、重点培养、正向激励,激发“西盟工匠”学技术、钻业务、做贡献的积极性,让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和生力军。
“庄稼汉”变“土专家”
西盟县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创新举措,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个人技艺技能提升、家庭收入状况等方面明确工匠标准,综合考核工匠作用的发挥。通过“选好、育好、带好、管好、用好”五位一体的“西盟工匠”政策培育措施,着力打造一支以掌握特殊技艺的能工巧匠、善于开拓创新的经营能人、拥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能手为重点的乡土人才队伍,让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通过层层选拔,一批优秀的乡村治理能人、致富能手、文化传承人、生产能手脱颖而出,新增补“西盟工匠”416人,并从2000名“西盟工匠”中评选出17名为2022年度金牌“西盟工匠”,召开县委人才工作会议认定,对他们进行表彰,让榜样力量打开致富之门。
“单飞鸟”变“领头雁”
金牌“西盟工匠”廖静文热爱佤族织锦,她的作品曾走进北京恭王府、中国家纺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江苏南通大学展览。她决心把佤族织锦作为新型文化产业来发展,努力闯出一条致富路。2019年,她成立了“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目前,已经培训手工织锦技能人才5000余名,吸纳78名脱贫劳动力就业,织锦产业从业人数达2800余人,人均收入8600元以上。同时,廖静文积极寻找传统织锦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点,设计制作服饰、挎包、香包等20余款文创伴手礼,实现经济收入100余万元,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我喜欢佤族,我爱织锦,我会一直坚守梦想,走好‘非遗’传承之路。”廖静文说。
“打工人”变“新农人”
返乡大学生娜布拉,怀揣梦想回到家乡,因没有经验,创业受挫,哭过笑过,但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2014年,她尝试农副产品销售,年收入达5万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坚定了她创业的信心。她带领莫窝村五组51户农户开展农产品的种植,并帮助群众在线上销售,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她成立西盟佤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属于家乡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的“勐卡梦”“永俄寨”两个品牌,受益面覆盖莫窝、马散、阿莫、永邦等村寨。
“回乡创业,我做到了。党的好政策,让我的‘勐卡梦’一年年变为现实。今年,政府出台了支持返乡创业24条措施,我相信乡村会越来越好,希望更多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能回乡创业。”金牌“西盟工匠”娜布拉信心满满。
“金种子”结出“金果子”
养牛能手、金牌“西盟工匠”岩办先试先行,种草养牛,种植皇竹草160多亩,养牛28头,年收入达10万余元。他敢闯敢干,发动群众,成立了西盟班母格伦益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收入每年达30万元,联农带农55户227人,带动19名群众务工,户均收入增加8000元。
“今年,县上出台了养牛十三条措施,我养牛的信心更足了。我打算多养10头能繁母牛。”岩办信心十足。
做给乡亲看,领着乡亲干,金牌“西盟工匠”岩门德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在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岩门德种草、种料50余亩,养殖本地黄牛33头,开启了他的养牛致富路。西盟县出台肉牛养殖十三条政策后,岩门德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达标牛圈,购入5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尝试养殖新品种,年纯收入达20万元。
“我一定会珍惜金牌‘西盟工匠’这份荣誉,把牛养好,带领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岩门德说。(通讯员汤保凤史威叶布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