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12-31
近年来,石林彝族自治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旅游的要求,坚持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贯彻以旅哺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发展理念,以理念创新引领乡村旅游、以机制创新赋能乡村旅游、以方法创新做优乡村旅游、以品牌创新提质乡村旅游,绿水青山为形、乡愁乡韵为魂,打造了石林乡村旅游的迭代升级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以理念创新引领乡村旅游
“石林之美,世界罕见。来到云南,你一定要探寻石头‘森林’的神奇,感受彝族撒尼人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享受石林的清新空气,与阿诗玛共同沐浴暖冬的阳光!”长期在全国各地“信天游”的超级馿友老雄说,非常喜欢石林,往往一待就是4、5天的。10多年前,自己就到此翻越石头森林,这里风景美、空气好。探秘、徒步、摄影,感受不同民俗文化。12月25日一大早,老雄和他的馿友们又活跃在森林覆盖率达90%的矣美堵村感受“云上人家·秘境彝青”带来的休闲与浪漫。
矣美堵村感受“云上人家·秘境彝青”
冬日的圭山镇,依旧美不胜收。一户户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红墙灰瓦点缀在群山环绕之中,“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彝族彝青人聚居的村落,矣美堵村位于“三州四县”交界处,地处圭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植物种类有1040余种,多样性保存完好。同时具有丰富的彝青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村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是矣美堵村推进乡村振兴“瓶颈”。
矣美堵村感受“云上人家·秘境彝青”
2020年10月16日,省委相关领导到矣美堵村调研,为矣美堵村的乡村振兴工作理清了思路,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与昆明市政府签订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矣美堵村感受“云上人家·秘境彝青”
石林县成立领导小组,选派市、县及镇级骨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化专家团队、职能部门及当地村委会的密切合作,探索乡村内生力、都市驱动力、城乡互动力“三力融合”机制,实践创新都市驱动为主体的“样板村”。截至目前,矣美堵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余人,集体收入达50万余元,集体资产价值达1000万余元,村内4家农家乐年均收入达60万余元。
矣美堵村
坚持“全域”协同,舞活旅游“龙头”。近年来,石林县将全域旅游作为挑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金扁担”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打好“城市+景区+乡村”组合牌,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以“大旅游”观念整合乡村资源要素,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实现乡村生产生活资源、产业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再配置,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践行“两山”理念,擦亮生态“底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先后颁布实施《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石林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及实施办法,积极推进阿诗玛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乡镇(街道)、村落等依法依规给予保护,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的良性循环。
厚植“文化”底蕴,彰显风情“魅力”。坚持挖掘深厚的彝族撒尼人生活风情、独特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火热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等民族文化,对特色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接近生活、匹配市场、适合消费。以石林彝族撒尼节庆为载体,把石林丰富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向市场;以红色圭山为重点,整合全县红色旅游资源,更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形成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多样的文化传承展示平台。
推进“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荣”。石林县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推动农业、交通、教育、体育、工业等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
以机制创新赋能乡村旅游
“建机制,以精细管理凝聚工作合力;做规划,以科学布局促进有序发展;引人才,以优秀队伍筑牢振兴基石,通过机制创新赋能乡村旅游。”石林县委书记陈瑞斌表示,成立县委全域旅游工委,实施“全域旅游党建联盟、景区党建领航、景村党建振兴、产业党建规范”四大工程,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全域旅游由“部门推动”向“党政统筹”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建立了旅游项目党政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审批机制、服务协调机制、退出机制、奖惩机制,确保旅游各项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并把乡村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金葫夕照糯黑村
画中糯黑、青石古寨、撒尼人家,这是滇中独一无二的“石头寨”——糯黑村通过创客驱动发展乡村旅游实践的一个个缩影。
糯黑村隶属于石林县圭山镇,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彝族撒尼文化保存较完好的村落,村内民居多以层积岩堆砌而成。近年来,糯黑村依托资源禀赋,在民族文化与石头文化的融合中,走出了一条“创客驱动+以石载道+文旅融合”独特乡村振兴致富路,一场“创客+”撬动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也吸引越来越多外地人来这里采风、度假、游憩。
糯黑村石头房
早在70年代,毛旭辉等老艺术家就到糯黑进行创作,云南大学等高校把糯黑作为创作写生基地。他们通过作画、写生、摄影等多种形式,将糯黑村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展现出来,让糯黑走出石林,走向世界。
《圭山组图》《红土之母》等一大批独具民族特色的画作在这里脱颖而出……
糯黑村的生活
“守牢生态底线、保护古寨村落、传承撒尼基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糯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致富“法宝”。看着一幅幅创意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石画,糯黑村委书记、主任李琳介绍,村民就地取材,变石为宝。在农民画、石画等文创产品的兴起和带动下,衍生出农家乐、客栈等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全村年均接待游客55万人以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实现古村落景区化、生态化、艺术化、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石林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出台,打破了行政区划和条块局限,以区位条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为基础,以高品质、高品位的旅游景区为中心,以主要旅游干线为依托,“围点沿线”构造石林“一心一轴三带七区”,形成“一线联七区”“七区促三带”,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同时,全面实施全域旅游“51068”重点任务,围绕“彝乡八寨”,着力打造以展示原生态民俗风情、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开展对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在乡镇干部、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也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重点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注重能人回乡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效应,如石林本土人才李翠英,成立了云岭红基公司,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带领全县有红色旅游资源的村寨共同富裕;云南大学李艾东教授退休后回到阿着底村,担任名誉村长,带领村民实施庭院美化工程,扮靓了乡村;情系故土回乡创业的青年党员普春林回乡后被选举为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电商,有效拓宽农特产品销售市场。
以方法创新做优乡村旅游
每到周五,夜幕还未降临,五棵树村火把广场响起节奏感十足大三弦,人们围聚在一起,跳起热情奔放的彝族大三弦舞。无论你我认不认识,无论是否同一个民族,走过路过,市民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一种“听见笛子三弦响,人人脚杆都会痒”的感觉油然而生。“今天是什么节日吗?这里怎么如此热闹?”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石林,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村民会骄傲地告诉你:我们周周火把节。这样的欢乐吸引八方来客游在景中、留在村中。
欢乐的五棵树村
五棵树村又名“彝族第一村”,彝语发音“卓切”,意为“富有的村子”,因老村所在石林景区的石林湖畔有五棵大柳树而得名。2007年石林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五棵树村从石林景区整村统规统建搬迁到石林中路现址。新村紧邻石林风景区,周围还环绕有冰雪海洋世界、未来也来公园等景观景点。
五棵树村全貌
石林深处五棵树,火把欢歌第一村。五棵树村坚持“空间互应、资源互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的“四互”协同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景村联动、乡村旅游新路径,走出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截至目前,五棵树村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集体纯收入年均达700万余元,村民人均分红不低于4000元。
彝族第一村
石林县通过推出景村联动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建设,用典型引路,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到乡村旅游生活的转变,奏响了共同富裕“交响曲”。
打造“六个支点”撬动美丽乡村“大旅游”。石林县按照生态要好、环境要美、产业要有支撑、旅游要素要有保障、基础设施要到一定水平、党的基层建设要健全“六个支点&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