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扎根和服务偏远地区,模范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经常自掏腰包给群众治病、修路、建水窖,帮助群众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发展产业。她艰苦朴素,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时时想着群众,把工资、奖金甚至社会捐助的诊疗费累计100多万元都捐出来,用在了兴教办学、扶贫济困。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
张桂梅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139张菊香
张菊香,女,汉族,1938年9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金秋医院名誉院长。
张菊香退休后组建“菊香爱心团队”,带领数十位医疗专家,走遍辽宁省14个市开展义诊,为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累计提供免费诊疗服务4万余人次,培训乡村基层医务人员1300余名。
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上世纪90年代,张菊香牵头组建了辽宁省第一家老年病医院“金秋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2014年,她从院长岗位退休后,组建了“菊香爱心团队”,181名志愿者中有33名主任医师,是辽宁省医疗系统第一支专家志愿服务队。由于义诊对象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在张菊香的带领下,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早晨6点钟出发,晚上七八点钟才返回医院,经常连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为的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炕头上就能享受到免费的优质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菊香积极筹集防疫物资,带领团队亲自动手制作酒精棉球,联系企业赶制口罩和防护服,印制宣传材料等,并及时送到铁岭县蔡牛镇、盘山县羊圈子镇等16家偏远乡镇卫生院,解决防疫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
她悉心照顾老兵长者。从1982年接诊第一位老红军邓禹开始,到2020年9月送走106岁的老红军吴健和100岁的老红军张彩,张菊香先后为58位老红军和近百位百岁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担任金秋医院院长期间,她还自掏腰包为外地老人送饭送菜、熬制中药,为困难老人购买生活用品,为住院治疗的老红军和百岁老人制作营养餐糊。
她暖心关爱孤寡老人。7年里,张菊香先后为121位贫困多病老人送医送药、送钱送物,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改善生活条件。沈阳市法库县十间房乡罗泉沟村有位大娘是抗美援朝烈士遗孀,双目失明,唯一的儿子因车祸不幸身亡。当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张菊香对她进行跟踪帮扶,每逢重要节日,张菊香都会带上节日礼品和慰问金去看望她。
张菊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40张崇华
张崇华,女,汉族,1942年3月生,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退休干部。
53年来,张崇华崇德行善,坚持捐资助学,用自己的无私爱心和平凡善举托起贫困山区学子“求学梦”,用行动演绎了感恩与回馈爱的延续,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张崇华自幼家境贫寒,在求学、工作道路上受到过诸多帮助。“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回报别人。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回报社会。”1968年冬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崇华偶然得知一个小女孩因家境贫寒未能上学。她主动走访女孩家庭,耐心做通父母思想工作,积极联系就读学校,为小女孩缴纳学费。张崇华53年的助学之路就此开启。
多年来,张崇华坚持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缴纳学费、补贴生活、购买文具。而她对自己却特别“抠门”,至今仍蜗居在40年前的老屋,过着极尽简朴的生活,一件旧棉衣穿了10多年仍舍不得丢,一双老棉鞋补了又补也不肯换,一个搪瓷杯用了30年还继续用。这些年来,到底资助了多少钱,她也记不清了。据估算,仅2015年至2020年,张崇华每年资助1名贫困大学生直至大学毕业,累计捐款就超10万元。张崇华说:“看到一个个帮助过的孩子考上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努力回报社会;看到一点爱心可以改变他人一生的命运,我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张崇华的义举也深深影响着家人。她的女儿坚持自立自强,不管自己多困难都默默坚守,还主动为贫困孩子们做饭打扫,参与到做各种公益活动中来,和丈夫一起成为母亲的铁杆粉丝,默默支持着母亲的“助学事业”。
2020年,在各方指导帮助下,“崇华之家”工作室、“崇华爱心帮扶基金”和“崇华爱心驿站”相继成立,以张崇华之名,引导并集聚税务系统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爱的接力中来。越来越多被资助的孩子们在走出困境后陆续加入到“崇华之家”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将这份爱永不停息地传递下去。
张崇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141张超凡
张超凡,女,汉族,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超凡出生时就失去了左臂,却不妨碍她顽强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样。她是百余家媒体专访的90后创客校长,也是支教山区的年轻讲师;她还参与发起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典型故事。
大学毕业那年,年仅23岁的张超凡毅然放弃在北京保研的机会,返乡创办了一所艺术教育培训学校,为知名学府输入生源1000余名。为了让更多青年感知榜样的力量,2019年,张超凡与长春市绿园区委、区政府联合打造“梦想小镇”基地公益项目。该基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已经招募1.2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创立了新时代筑梦展厅、公益梦想课堂、青少年双创基地,开放以来公益参观量达5.68万人次。
大学支教的经历使张超凡心怀山区儿童。多年来,她累计为贫困地区捐资135万元,资助患癌教师、残疾人子女及自闭症儿童超过400名。10年间,她走进部队、高校及贫困山区,进行了700余场公益励志演讲,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28万小时,线下受益人数达28万人次,线上互动人数5000余万人次。
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其书稿的稿费全部投入残疾人无障碍创业基地建设。2018年,张超凡打造了万余平方米无障碍创业场所,建成16个无障碍洗手间、电梯、坡道等,并联合当地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成立长春市绿园区残疾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至今已为46名家庭贫困和返乡创业的残疾青年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及孵化服务,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超凡通过基金会联合并发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采取“零元管理费”方式,主动放弃原本可以依规收取的管理费用,共募集各类爱心物资及善款总价值超过890万元,第一时间将医用口罩、防护服、医用酒精、手套鞋套及生活物资送至抗疫一线。
张超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42拉巴卓玛
拉巴卓玛,女,藏族,1933年3月生,西藏自治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职工。
88岁高龄的拉巴卓玛生活简朴,把点滴积攒下来的退休金都用来帮助最需要的人。30多年来,她先后为残疾康复者、养老院老人、福利院儿童、特殊疾病患者和灾区捐款累计40余万元,用默默奉献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拉巴卓玛老人手头没有太多积蓄,捐了100元钱。这件事情以后,老人一直感觉很歉疚。2010年,拉巴卓玛毅然卖掉了唯一的住房,住进了只有20平方米的出租屋,将卖房所得的钱全部捐给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红十字会和福利院,当年捐款累计16万余元。2014年10月17日,在全国首个“扶贫日”,拉巴卓玛又将辛苦积攒下来的1万元捐赠给了西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的20名残疾康复者。
2015年3月的一天,拉巴卓玛从电视上看到西藏曲水县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生活条件简陋,便联系到该社区民警一起来到福利院,把自己积攒的2万余元捐给了老人们。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从事慈善捐赠活动,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她总是淡然地说:“共产党把我从农奴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不愁吃不愁穿,节约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我很开心,很满足。”
如今,拉巴卓玛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灵便、视力下降,但她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步伐却不曾停歇。走进老人的家,常能看到老人坐在收音机前,认真收听各类需要资助的新闻信息,她认真记录整理,想方设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拉巴卓玛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143罗太桂
罗太桂,男,汉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监督部纪检监察专责。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担任工作队队长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800多个日夜,罗太桂脚底沾满泥土、心中充满真情、事事牵挂群众,用奉献筑牢村民致富发展的基石,用关爱建起藏区适龄儿童向外求学的桥梁。
2018年12月,罗太桂由华电西藏公司派驻外冲村从事驻村工作。进村后,他很快熟悉村里的情况,发现该村贫困的原因是不重视教育,适龄儿童辍学情况时有发生。他不辞辛苦,走村入户宣传动员,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校。
在11岁的藏族女孩泽仁拉姆眼里,罗太桂亲如父亲一样。她从小就没有父亲照顾,姐弟三人靠母亲独自艰难拉扯大,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去读书。2019年暑假,罗太桂得知了这一情况很受触动,在征得女孩母亲和村委会同意后,与在四川广安教书的妻子商量,决定资助泽仁拉姆到四川广安上学,平日吃住在罗太桂家里,由妻子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罗太桂叮嘱妻子要悉心照顾泽仁拉姆,甚至比照顾亲生女儿还要细致。
2020年7月,益西、益拉两姐妹考上了内地西藏高中班,但因家庭困难,打算让其中一个孩子放弃学业。罗太桂得知情况,立即登门做说服工作,并积极向公司汇报争取,帮助两姐妹申请到每人每年6000元的助学金,姐妹俩顺利踏上求学路。
罗太桂还主动帮扶孤寡老人扎尼,经常嘘寒问暖、送去生活物资、帮助解决各种困难。“罗书记经常来串门,没水了,就帮我提水;没柴了,就给我送柴;生病了,还给我带药……”在扎尼眼里,罗太桂就是亲人。
在外冲村两年多,罗太桂推动村庄建设,修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带领群众发展木刻产业,外冲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罗太桂荣获西藏自治区“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优秀宣讲员称号。
144周永开
周永开,男,汉族,1928年3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达州市纪委离休干部。
周永开坚持离休不离志、离岗不离党,长期在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方面传递正能量,展现了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
丹心不改,传承红色文化。1995年,周永开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他以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热血》系列丛书;在张爱萍将军的母校——现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自费建起“蒲家英烈园”,确立“热血”纪念日,设立“热血”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先后捐赠40余万元,在家乡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等12所学校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已颁发20多届,共奖励师生1000余人。
义务护林,誓把绿色还巴山。离休后,周永开来到万源市花萼山,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队,扎根花萼守山护林,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主动加入义务护林员行业。20多年间,他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多亩,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林,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4月,花萼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