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就业有市场。上海发展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近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职业教育就业势头是非常好的。
二是升学有通道。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区别主要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不同,并无高低之分。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样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纵向衔接教育体系,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以后升学路径上有通道,且选择是多元的。
三是发展有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技能型人才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上海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一类教育,上海职业院校现有1400多个专业,并根据产业需要,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同时,我们也更加关注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更能锤炼职业品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让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生涯发展呈现出很好的态势。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一下,为增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认同,我们自2014年举办“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体验日”每年开展400余个职业体验项目,接待前来体验的中小学生数量超过10万人,深受大家喜爱。最近,“学生职业体验日”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家长带孩子“走进一所职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
拓岗位、架桥梁、强服务
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主持人: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23.6万,数量又创新高。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市教委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周亚明: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大力促进学生就业深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全国和上海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增大。我们正会同相关部门和高校,大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统筹就业资源、抓好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招聘活动,助力2023届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拓岗位。我们与组织、经信、民政、人社、国资等部门,共同从政策性岗位供给、政策性优惠及就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高校也全员发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是架桥梁。我们密集开展各类线下招聘活动。比如,3月17日,举办2023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吸引了15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4月12日,举办2023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招聘会,采用“就业招聘+实习见习”模式,吸引了1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实习岗位700余个,吸引了2万余名学生到场参加。
三是强服务。当前正值毕业生就业“黄金期”“冲刺期”,我们要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分层分类精准引导与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此外,还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
在此,我们希望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予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也呼吁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要树立积极就业心态,对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形成合理预期,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打破围墙融入城区街区
让更多高校资源让市民共享
听众赵女士:周主任,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上海的不少高校成为了市民游览驻足的重要景点,我自己也曾经去华东政法大学的苏州河步道走过,环境非常美。我们非常期待:高校能否更加开放,有更多空间和资源让市民共享?
周亚明:校园是城市最有生命力的细胞,校园和城市是相互滋养和支撑的。这几年,我们推动中心城区高校拆除围墙,目前,上海已经有不少高校打开围墙,正融入城区、街区、社区,让充满书香的校园变得更加可亲可触可感。这也更好地体现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比如,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对接苏州河全面贯通开放布局,拆除沿河围墙,将27处中西合璧近代历史文物建筑群和美丽校园呈现给市民,苏州河华政段滨河步道运行开放,广受市民好评,一跃成为沪上“网红打卡”景点。
又比如,上海音乐学院通过校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部分围墙拆除与街区直接相连,成为与衡复风貌保护区高度融合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淮海中路1131号的“音乐城堡”将成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让市民沉浸式体验高等音乐学府的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城区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单位附属空间开放等城市规划建设布局,推动更多有条件对外开放的高校中心城区校区拆除围墙,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打造更多开放式校园,为市民提供“空间可达、活动可容、景观可赏”的游憩绿色共享空间,让更多的建筑可以阅读,街区更加适合漫步,城市始终富有温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