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10-13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扫描
1
南开大学张晓峒
计量经济学的开拓者、守望者
本报记者赵晖
张晓峒是改革开放以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第一个“海归”。1998年,他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南开任教。17年间,他致力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他让计量经济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
国内的计量经济学起步晚,1980年开始作为学科被承认,1998年才写入本科生课程表,而此前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的内容。回国后,张晓峒将国外计量经济学中的有关概念、分析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国内,带回第一套计量经济学的视窗操作软件EViews2。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没有它,国家经济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无法准确地评估。这门课程对于本科、硕士、博士的要求是不同的,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我编写了不同层次的教材和EViews软件使用说明书,还有《英汉计量经济学词汇》。这样一整套教材体系就确立起来了……”提起计量经济学,平时言语不多的张晓峒就会口若悬河。因为教授的是新兴学科,张晓峒教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曾多年一人同时承担经济学院每届约400名硕士生(或400名本科生)以及150名博士生的7门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教学任务。他把学生们认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建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选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年年爆满。在他的主持下,南开的计量经济学科从无到有,从没有学科点到建立硕士点、博士点,从师资匮乏到带出了一支学术过硬的师资队伍,从相对落后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尽管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张晓峒的科研成果依然不菲,其中的“拳头”当属为国家统计局研制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季节调整软件NbS-SA。以前我们国家只是发布‘同比’经济数据,但是‘同比’数据信息来的太慢,时间周期太长,得等到下一年的同期(月或季度)经济数据才能生产出来;NbS-SA软件实现了‘环比’数据的生产,这对及时掌握经济指标的走势与变化非常有意义,从此结束了中国不生产经济环比数据的历史。
2
天津大学曾周末
名叫周末很少有周末
本报记者赵晖
“曾老师虽然叫‘周末’,可他却很少有周末。”“曾老师言传身教,他是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敬业。”“曾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去爱人。”在天津大学,只要一提起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曾周末,就会听到同学们最真诚、最热烈的赞誉。同学们对他获得今年全国模范教师一点都不意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教书到育人,曾周末无愧于“老师”这个称谓。虽然,作为院长他有着忙不完的大小院务,但他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依然精益求精。每天,他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的人。与研究生讨论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为本科生耐心答疑,实验室是他的大课堂,中午也不回去休息,虽然他的家就在学校里,但是曾周末说:“中午回去太浪费时间了。”困了就在座位上趴上一会儿。直到晚上关楼门,都能在实验室见到曾老师的身影。曾周末还一直承担精仪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年年超额完成学院所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带学生下现场做实验多是野外,条件很艰苦,环境恶劣,曾周末总是冲在最前面。他的学生对他的敬业有着深刻的记忆。“一个冬天的上午,曾老师带着我们在野外实验,接近中午时,已经累了半天的他一边坐在坑里接光纤,一边跟我们说:‘你们赶紧开车找地方吃饭,我在这弄就行了。’天气很冷,寒风凛冽,由于操作需要不能戴手套,而且需要接触酒精等溶剂,当我们匆匆赶回来的时候,曾老师的手指已经冻得又红又肿,但他仍然保持微笑,还跟我们一起收拾了现场。”他的学生诸葛晶昌回忆说。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曾周末老师在认真完成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科技部重大专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及横向协作研究项目3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3
天津师范大学徐大同
教做学问教做好人
本报记者赵晖
85岁高龄的政治学家徐大同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曾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任教,是新中国大学中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的学者。他不仅仅在学界赫赫有名,还培养出了一支出色的学术团队,使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治学学科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
为什么徐先生所带领的学术团队这些年能够取得硕果累累?他的大弟子高健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以先生在学术界的影响,总是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课题来做,有了科研任务才有了取得成绩的可能。二是先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见地,同时他又遵循“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生和老师之间永远能够进行十分平等的讨论。三是在处理各种利益时,先生总是能做到公平公正,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的学者都能与先生保持密切联系的原因所在——他们对先生的人品心悦诚服。
徐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就如同父亲对子女一样。他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规划人生。在徐先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自私”两个字。他有一名得意门生,爱人在北京工作,不愿调过来,徐先生便忍痛割爱,四处奔走,终于把这名弟子调到了北京。很多徐先生的学生毕业后尽管离开了学校,但在工作中遇到什么烦恼的事,仍然会来找先生倾诉。在他们的心目中,先生就像父亲一样。
高健说,在读徐先生的研究生时,经常是先生布置书目,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思想的火花尽情地碰撞,很多真知灼见就是这样产生的。“先生不是在对我们灌输知识,而是在培养我们做学问的能力。”徐先生的学生留校后,依然得到先生的积极扶持和关爱,先生不仅让他们参与自己的课题,还培养他们独立做课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承担科研项目,甚至把自己的部分课题拿出来让他们单独去做。如今,他带过的留校研究生,学术上进展飞速,目前都已是博士生导师。而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在学术上都能超过我,我才高兴”。
“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教做好人。”这是徐大同先生在其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执著坚守的原则。
4
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
用爱与学生心与心沟通
本报记者张雯婧
1999年,大学毕业的王振刚在南开区中营小学开始了教育生涯。从教15年来,在享受教育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他是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得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天津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他坐在电脑前为学生编辑《成长》班刊,在班级博客上发表博文。无论是否出差,他都坚持每天撰写1000字的培训随感,通过班级公共邮箱与学生交流。而对于学生们的邮件,他更是每信必回。每到学生的生日,他都要送上一份“生日贺礼”,学生、家长倍加感动。每到寒假、暑假,在争得家长、学生同意后,他会热情地去家访……
王振刚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既注重知识教育,又注重品德教育;既注重扩大学生知识面,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他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感,经常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思考,相互启迪。通过真诚而深刻的对话,帮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当前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他所带的班级连续四年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他辅导学生写的班级故事、生活随笔有150余篇发表于国家、省级刊物之上。
在科研领域,他静心学习,深入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指导和鉴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课题研究成果。同时,他扎根课堂,追求高效。近5年来,他执教了30多节各级研究课、示范课及接待课。他多次在天津市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南开区教师业务考核中获得优秀和优异的成绩。在南开区第三届、第五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上获得一等奖,在南开区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5
北辰区河头学校林茂
用智慧照亮农村孩子的未来
本报记者张雯婧
连续四届毕业班会考成绩名列北辰区第一名;天津市第八届双优课一等奖;作为天津市唯一选手参加全国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大赛荣获特等奖;400多篇博文教育随笔,30多万与学生沟通心灵的文字;用脚丈量了周边18个村庄的土地进行家访;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感动北辰文明人、2013年天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这是北辰区河头学校教师林茂在参加工作后的短短7个春秋里,交出的一份特殊的“工作单”。这些数字与奖项记录着这个1985年出生的青年教师的教育成长之路,也承载着他对学生情感输入的心路历程。
2007年,大学毕业的林茂踏上了扎根北辰农村教育事业之路。每天,他都是来校最早、离开最晚的人。为引导单亲、离异家庭的“后进”学生,他用自己特殊的办法跟学生交朋友:一起雪中晨跑、一起“吃午饭”谈理想、一起看励志电视剧《士兵突击》……渐渐地,学生学会了爱别人,也学会了宽容。
在林茂的课堂上,他和学生亦师亦友。他打破传统,创造了独特的“游戏快乐式”、“今日说法”课堂模式;他突破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