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印农家,情暖土家山寨。为办好助学网站,刘发英坚持亲自实地走访核查信息。山高水急,道路崎岖,许多时候只能步行走访,脚上磨出血泡、走坏鞋子都是常有的事。除了艰辛,走访时还常常会遇到不可预料的危险。2007年,亲人先后遭遇不幸,她没有被压力打垮,选择将助学事业进行到底。所有实地走访核实过的贫困学生信息,都会被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待资助信息”板块,方便资助人了解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心款一到账,她也会把款项及时地亲自转送到学生手中,并公布资助学生的受助信息,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薪火相传,托起美好未来。16年来,刘发英足迹遍布湖北、湖南两省的贫困地区,累计行程近10万公里,写下了20多万字的走访笔记,整理了180本台账,详细记录了每笔捐款的来龙去脉。在她的努力下,“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吸引爱心人士捐款2.2万次,筹集爱心助学资金2480万元,帮助数千名贫困学子走出求学困境,成为当地教育扶贫的一张亮丽名片。众多曾经受到资助的学生在走出困境后,也纷纷加入到“英子姐姐”助学志愿服务团队,接续助学,传递爱心。
刘发英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22刘显富
刘显富,男,汉族,1967年3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毛巾厂下岗职工。
25年来,刘显富在家乡勃利县义务放映红色电影,足迹遍及城乡各地,成为“编外”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员;扶贫济弱,本不富裕的他坚持照顾孤寡老人、烈士母亲、留守儿童;抗击疫情,在夜班岗位带伤坚守了100余天。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刘显富始终保持退役不褪色,展现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刘显富18岁参军,退伍返乡参加工作后,他踏实工作,不计个人得失,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随着原单位解体,刘显富成了下岗工人。在做学校义务辅导员时,他发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为此,并不富裕的刘显富自筹资金6万余元,购买了4套胶片电影放映机、100多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1台三轮车开始义务放电影,这一放就是整整25年。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他从未耽误过一次放映。2017年冬天,一次放映回来,他连人带设备滑到了深沟里,腰部严重扭伤。2020年8月,妻子被检查出肺癌,需要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放映,他让女儿先去陪护。为了方便老年人看电影,他常去敬老院和老人家里,把放映机搬到老人炕头上。每次放映电影前,他还带着大家一起唱红歌。如今,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勃利县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一种时尚。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刘显富加入了七台河快乐义工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了“红色光影放映队”,把电影放映推广到全市,义务为市民放映红色经典电影。仅在新兴区北岸新城的一场,就吸引数千人观看,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大亮点。
除了放映电影外,刘显富还把扶贫济困作为使命追求。多年来他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刘景玉、五保户马生智夫妇,逢年过节,他经常探望卫国英烈李厚亮的母亲,坚持多年从未间断。当得知小学生赵洪菲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时,他立即出资帮助……诸如此类的帮贫扶弱,还有很多。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显富积极配合街道社区做好疫情监测、宣传引导、卡点防控等工作。在艰苦的夜班岗位,他的手脚被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冻伤,他却带伤坚守岗位,成为当地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刘显富荣获龙江最美劳动者称号。
123闫文英
闫文英,女,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五指山鸿雁志愿者协会理事。
她是“圆梦奶奶”,自掏腰包,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圆了孩子们的大学梦;她是“民族工艺传承人”,自学民族工艺品制作,免费传授给年轻人;她是“科技助农先行者”,推广农业领域新技术,帮助五指山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希望之灯,也为扶贫协作搭建爱心之桥。
闫文英退休前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14年前,年逾七十的闫文英来到五指山市定居。怀着一颗甘于奉献的“志愿心”,2016年,闫文英组织“候鸟老人”成立了五指山鸿雁志愿者协会,开启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公益之路。尽管退休金并不高,但老人仍旧克服困难资助了3名学生,并号召几十位志愿者与她一起制作黎锦、数字油画、布贴画等手工艺品用于义卖,将义卖所得资金补贴资助学生,保证受助学生每月300元生活费从未间断。高考结束后,老人得知两名受助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却在为学杂费犯愁,又忙活着在协会里发起爱心助学捐款,共77名热心志愿者捐款1.17万元,为两名孩子解了燃眉之急。
让五指山乡亲们的富裕之路走得更快一些,一直是闫文英老人最大的心愿。听到协会决定在五指山农业领域推广超敏蛋白复合酶技术的时候,老人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科技助农增收的先行者。为了解决前期试种场地、经费不足的问题,老人与协会的同仁多方辗转;为了确保试种取得效果,老人成了种植基地的“水龙头”“松土铲”“施肥车”;为了消除农民朋友的顾虑,老人又化身成送酶、送苗、送技术的“推广员”。现如今,超敏蛋白复合酶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黄瓜、西红柿、青椒的种植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省下来的钱,留给了贫困学生;闲暇的时间,交给了志愿服务。已经85岁的闫文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总在想着能够为这片热土做些什么。她带领志愿者学习黎锦编织,通过义卖筹措善款用于志愿服务。在闫文英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以五指山的绿水青山为主题制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她用绿水青山换来了志愿服务的善款,也用这一笔笔善款,回馈着这片绿水青山。
闫文英荣登“中国好人榜”。
124江满凤
江满凤,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井冈山市龙潭景区保洁员。
江满凤是小井村红军烈士江治华的孙女。受爷爷革命精神和父亲乐善好施的熏陶影响,江满凤从小立志把弘扬井冈山精神、扶危济困献爱心当成毕生追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书写了草根红三代的“雷锋故事”,被群众誉为“红色百灵”。
她信仰坚定,奉献大爱,毅然放弃多次换岗机会,25年坚守“苦累脏”的保洁员岗位,只为留在景区以传唱红歌的方式,宣传井冈山精神。她先后为11位来井冈山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唱过红歌,每年向众多游客义务传唱红歌。
她播撒爱心,甘守清贫,18年帮助82位学子喜圆求学梦,成了贫困孩子的“春蕾妈妈”。2003年,江满凤得知上井村老邹家的两个孩子交不起学费,当晚便掏出放在枕头底下、用油布袋包了三层的300元,反复数了几次,想留100元家用,最后还是全部送给了老邹家。从此,江满凤走上了一条爱心助学路。18年来,她省吃俭用,常年穿着工作服,却慷慨捐出32万余元。
她奉献真情,无微不至,9年中结对照顾53位孤寡老人,成了敬老院里的“大众闺女”。2012年,江满凤开始与黄坳敬老院结对子,帮扶照顾廖振高等53位孤寡老人日常生活。为改善老人用餐条件,她自掏腰包兴修厨房、添置厨具;为让老人住得舒服,她添衣送被、购买电视机、电风扇;为给老人补充营养,她定期送去水果、蔬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廖振高老人的话来说:“满凤比亲儿女还贴心。”
她扶危济困,帮人无数,13年坚持做公益,成为困难群体的“爱心大使”。汶川地震后,她第一时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贫困户叶惠苹建房子缺钱,她把自己种菜养猪赚来的5.5万元全部捐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向抗疫一线捐款的同时,还向11户疫情防控期间粮食短缺的老弱困难户捐送大米和油……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25年来,江满凤累计捐款60多万元,感动了许多群众。
江满凤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25苏玉琴
苏玉琴,女,回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苏玉琴志愿工作站负责人。
苏玉琴身患癌症,仍然坚守助人善心,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做公益,成立“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等志愿服务组织,带领1100多名志愿者常年开展公益活动,将爱心播撒到天山南北,被人们亲切称为“热心大姐”。
与病魔抗争,组团奉献爱心。苏玉琴23岁时不幸患上罕见的血小板无力症,之后又罹患鼻喉癌等多种疾病,经历过大小手术20多次。就是这样一位癌症患者,仍以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一边鼓励病友与病魔抗争,一边帮扶少数民族病友和困难群众。从1983年开始,苏玉琴坚持每周四在医院做义工,为肿瘤患者做心理疏导抚慰,陪护危重病人。在她的帮助下,一些自暴自弃的病友恢复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有的还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2006年,苏玉琴创办昌吉州红十字抗癌乐园。2013年,组建“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后来,她又组建康乃馨爱心妈妈帮扶队等11支志愿服务分队,现有志愿者1100多人。苏玉琴经常对志愿者说:“我必须每天争分夺秒地做事,就是哪一天走了,也不遗憾。”
与公益结缘,汇聚无边大爱。从南疆洛浦县、民丰县、叶城县等地的维吾尔族孩子,到昌吉市辖区及周边县市的养老院、孤儿院、军营、学校、医院……苏玉琴带领她的团队一次次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及时雨”。她们先后重点帮扶贫困群众2000多人,探访慰问孤寡、残疾、贫困家庭3万多人次,长期助学178人,让38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苏玉琴还多方奔走协调,募集善款168万多元,为昌吉州多个县市偏远牧区捐赠爱心物资价值55万多元,举办文艺演出1600多场次,组织的各类公益志愿活动累计约56万人次受益。
苏玉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126李王花
李王花,女,汉族,1985年1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王花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自主创业开办企业,带动和培训上百名残疾人掌握服装加工技能,实实在在给残疾人提供自我创造价值和劳动致富的平台,用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引导和带动残疾人勇敢走进社会。
3岁那年,李王花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但李王花不向命运屈服,刻苦学习纺织缝纫本领,自主创业,做起服装批发生意。2011年,李王花和朋友合伙开了公司。2013年,李王花的儿子出生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但心里始终还有事放不下,那就是要创办一家企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共同过上幸福生活。
2016年,李王花创办了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先后带动和培训了上百名残疾人掌握服装加工生产技能,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找到尊严和快乐。李王花从心底里关心残疾员工,亲自带生病的残疾员工去看病,自垫医疗费用,还免费给残疾员工子女提供日间照料场所。
2019年,李王花投资120多万元建设扶贫车间,主要开展服装加工生产、为农村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服务,解决贫困户、贫困残疾人及家属就地、就近就业等难题,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创办至今,员工最高工资达8000元以上,为农民提供一个自我创造价值和劳动致富的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南各大医院防护物资大量消耗,处于急需状态。李王花立即召集员工返回工厂,马不停蹄为省内多家医院和支援武汉医疗队伍生产6000余件价值30多万元的医护用品,缓解医院燃眉之急。李王花还通过多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