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宣汉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充分尊重基层原创,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转型为主线、以人民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大胆实践、真抓实干,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党员发展‘三考’模式、大学生村官‘四个一’、院坝服务进万家、108群众工作站”等一大批有特色、有经验的成功做法,实现了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三赢目标”。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50个党组、1403个党组织,其中党委99个(乡镇党委54个,机关党委34个,生产企业党委1个,商贸流通企业党委1个,其他党委9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1294个。共有党员39981名,其中35岁及以下6928人,占17.33%;大专以上学历10261人,占25.66%。2015年新发展预备党员230人,其中35岁及以下170人,占73.91%;高中及以上216人,占93.91%。
二、近五年基层党建工作主要做法
(一)推行“党员发展‘三考’”模式
1.背景:针对当前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优、能力不强等实际,2012年,宣汉县认真研判新形势下党员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关口前移,标准上提,从“确定积极分子、优选发展对象、严格考核转正”三个阶段逐步筛选,真正实现对象选准、审查把严、结构优化、素质优良。
2.做法:一是人性考察,严把选拔关。坚持访群众、访亲友、访本人“三访”考察,人性化、精细化掌握申请人现实表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二是任务考验,严把接收关。坚持定岗、特岗、竞岗“三岗”考验,给定任务、加压考验,锤炼品行、检验能力,确定是否列为发展对象。三是立体考核,严把转正关。坚持评议、评审、评定“三评”模式,支部随机抽取工作地、生活地群众代表进行民意测评、基层党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全体党员在支部大会上采取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全方位把关党员转正。
3.成效:该模式推行以来,全县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及高中(专)以上学历占比均达80%以上,一大批创业能手、优秀人才被吸纳入党员队伍。
(二)探索“大学生村官‘四个一’”培育模式
1.背景:针对大学生村官队伍情绪波动大、管理难度大、成长渠道单一的实际,为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2012年宣汉县探索推行大学生村官“四个一”培育模式,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下、干得好、成长快。
2.做法:一是领导干部“一带一”。实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别与一名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签订帮带责任书,制定帮带年度目标,纳入党政班子绩效考核。定期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结对挂包“一对一”。把与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的乡镇干部安排到大学生“村官”所在村,与其结成“一对一”工作小组,为大学生“村官”传授业务经验、提升工作方法。三是两级锻练“一加一”。推行大学生“村官”乡、村两级锻炼做法,每名大学生“村官”除了村里的岗位外,各乡镇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爱好特长、所学专业,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培养锻炼。四是激励创业“一比一”。鼓励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在政策上支持、资金上资助、宣传上鼓励,形成比学赶超的创业氛围。
3.成效:该做法推行以来,共有12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社区)“两委”负责人,7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副科级领导干部岗位,2名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镇正职,20余名大学生村官实现成功创业。
(三)开展“院坝服务进万家”活动
1.背景:宣汉县是省委确定的革命老区群众工作典型培育县,也是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针对村民居住分散的实际,创新开展“院坝服务进万家”活动,确保联系不断档、服务不缺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做法:一是干部联院坝。通过工作组进乡镇、网格图进村社、公示牌进院坝,在每个院坝制作并张贴“院坝服务公示牌”,公开院坝联络员照片、姓名、手机和监督电话等信息,实现群众有事找干部电话一线通。二是服务进院坝。采取院坝党建接地气、院坝手记听民声、院坝代办上家门等方式,将党课上到院坝、党委会开在院坝、政策送至院坝,在院坝把群众诉求、民生疑难、意见建议记入手记,同时全面开展民事代办服务。三是问效进院坝。坚持群众满意标准,在院坝对联系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实绩考核、延伸考察,倒逼推动干部履职到位、服务到家。
3.成效:该做法使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四)开展“院坝认亲”活动
1.背景:针对基层群众遇事处事茫然、联系干部烦琐,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融洽,个别干部走出机关次数少、了解一线不深的实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省委“走基层”活动要求,为不断深化院坝服务,完善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外延,创新开展“院坝认亲”活动,巩固和发展革命老区干群“鱼水情”。
2.做法:一是坚持上下结合,互动认亲。每名帮扶干部在联系院坝分别认亲3至5户,建立“认亲台账”,实行“帮扶干部往下走,结亲对象往上走”,定期邀请“亲戚”到干部家做客增感情、进城赶场拓视野。二是坚持正反结合,互补解难。发挥帮扶干部接触面较广、协调能力较强的优势,干部通过“民事代办”的方式正向解难,“亲戚”通过发放“认亲互补卡”,设置“认亲公示牌”反向问难。三是坚持内外结合,互促增效。把干部考察与“亲戚”参与相结合,干部考察向院坝延伸、征求认亲对象意见,认亲效果由“亲戚”现场评议,评议结果作为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
3.成效:通过活动的扎实开展,工作到院坝、服务到群众、联系到亲戚已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成功实现了“亲戚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
(五)在全县54个乡镇建立“108群众工作站”
1.背景:针对农村群众办事不方便、乡村来回跑的具体问题和赶场天到乡镇办事的传统习惯,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根据全年一般有108个赶场天的实际,在全县54个乡镇设立108群众工作站,实行乡村干部集中办公制,方便老百姓办事。
2.做法:一是坚持“一场一集中”,服务一体化。依托便民服务中心设立“108”群众工作站,逢赶场日,每村(社区)分别派一名干部带上公章,到服务中心轮流坐班,集中为群众提供定点服务,形成了乡村两级一条龙便民服务。二是坚持“一天一小结”,服务阳光化。逢集中办公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到108群众工作站带班,全程监督乡村干部集中办公情况,协调解决疑难和跨村办理事项,并在集中办公结束后组织召开小结会议,对当日工作情况进行汇总梳理,对存在问题责令整改。三是坚持“一件一评价”,服务标准化。坚持每为群众办一件事情,就请群众作一次评价,分类设置标准,群众根据干部服务态度、质量、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村级年终目标考核、支部评星晋级、干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3.成效:通过108群众工作站的建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深度融洽了党群干群鱼水情。
(六)推行“基层党支部创星晋级”管理
1.背景: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铸牢基层战斗堡垒,切实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14年在基层党支部推行创星晋级管理,倒逼形成基层党支部“先进有压力、一般有活力、后进有动力”。
2.做法:一是实行“创星晋级”量化评。制定出台《党支部创星晋级实施方案》,统一标准、分类划线,分类制定“一至五”星级标准,细化考核分值,定期评星摘星。二是实行“创星晋级”动态管。采取“支部自评、群众评议、组织评定”方式,每半年集中开展一次评星定级,四星级以上党组织由县委组织部评定授星,三星级及以下由乡镇党委评定授星。三是实行“创星晋级”限时改。将四星级以上党组织优先纳入评先选优范围,对确定为“无星”的党组织,纳入后进党组织,并限时整改,引领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3.成效:基层党支部创星晋级活动的开展,为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树立了标杆、倡明了导向,有效引领了基层党组织整体晋位升级、活力全面迸发。
三、当前正在进行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践
(一)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奔康路上争先锋”活动。以组织争创先进为主线,大力实施“堡垒行动”“薪火行动”“壮骨行动”,推动脱贫奔康与组织晋位同提速;以党员争当先锋为重点,采取“正向激励”增强争先意识、“分层培训”煅硬争先能力、“一线示范”增强争先效应,推动脱贫奔康与树优形象共促进;以群众争先奔康为目标,通过夯实奔康基础、拓宽奔康路径、创优奔康环境,推动脱贫奔康与群众满意双丰收。
(二)构建“1+10+N”党员教育实体培训体系。以县委党校为中心、在10个重点乡镇延伸建立“镇村干校”、依托远程站点在568个村级活动阵地建立“党群夜校”,构建“1+10+N”党员教育培训新模式,实现培训对象全员覆盖、培训内容按需设置、培训时间灵活安排,促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推进、落地见效。同时,与清华大学合作,采取“镇村干校+清华网校”模式开设网络课堂,实现高校师资与基层对接、高端资源与基层共享。
(三)扎实推进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按照“按需设岗、因人设岗、以岗定责”原则,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在经济发展、村务监督、公共事务、扶贫帮困等方面设置岗位,如党建工作岗、民主监督岗、扶贫帮困岗、文明新风岗、村容管理岗、纠纷调解岗等,通过设岗定责,使农村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位有为”,在农村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探索施行“党员群众量化积分管理制”。针对党员干部、普通村民、特困群众三类人群,分别制定积分管理细则,制定评分标准。积分由基础分、评议分、激励分三部分组成,通过公开打分、公开评议、公开结果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在积分运用上,坚持与政治待遇、社会名誉、物质经济等挂钩,年度积分最高的前10名党员干部,向上级组织推荐作为表彰人选,同时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年度积分高于基础积分值的群众,按每5分一个档级发放优惠卷,到村上指定点兑换相应的农用物质。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