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地处东江中下游平原区,是惠州市政府所在地和中心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和8个镇,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人口107万,是一座历史名城、山水丽城、数码名城、活力新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誉。
近年来,该区打造了“中国男装名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等区域品牌,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8年,该区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一三五”工程,计划用5年的时间,使该区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环境承载量,位居珠三角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前列。
经济建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近年来,惠城区经济实现快速持续发展,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品牌,先后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男装名城”、“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称号。目前全区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有212家,超亿元企业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69亿元,成为全区主导产业。全区先后获得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和11个省著名商标。通过品牌经济的塑造,拉长产业链、产品链,形成产业的集聚与辐射,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新亮点。近年来,吸引了义乌小商品城、金泽物流园等大型商贸城,江南、金山汽车交易市场及汽车各大品牌经销商等的进驻。各大连锁商场、品牌经销商、星级酒店等相继落户惠城区。第三产业呈现特色化、高级化、集约化发展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74%的村集体年收入逾10万元
惠城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套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工作思路,惠城区大力抓好水稻、甜玉米、梅菜、西瓜、蔬菜5个万亩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种鸡种猪、珍稀动物、竹子、速生林、水产鱼类等特色农业。全区形成了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带。目前,全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年产值达13.8亿元,连结带动农民约4万人。横沥镇被国家评为梅菜生产专业镇,水口的“水中鲤”牌大米荣获中国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惠城区把每年新增财力50%以上的资金投向农村,为该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区74%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创建文明城市:投千万元改造社区内街小巷
惠城区积极响应惠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举全区之力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并以创建为抓手,不断改善城区软硬环境,让市民在创建中得实惠。今年,该区启动三项“千万工程”:将投入一千万元,用于47条内街小巷及部分城中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投入2000万元解决社区工作办公经费,消除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投入3000万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其中包括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工程、购置摩托车等治安巡逻器材、门牌规范安装等。
与此同时,该区打响了提升市民素质的硬仗。去年起全面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小手牵大手”、“市民大学”、“新客家新形象”主题教育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社会各项事业:全区消除“零就业”家庭
惠城区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关注民生,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惠城区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程,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去年惠城区已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此外,该区从2005年开始,每年对1万余名农民工进行培训。该区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全区30万农民工的轮训工作。该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去年投入2000多万元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9.44万人次,发放重灾户和困难家庭子女特困生助学金92.64万元。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1%。启动惠城职教园建设,加快小金口、陈江等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今年投入1亿元提高全区教师福利待遇,基本实现了两个持平。
在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上,该区不断加大投入,使全区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100%得到供养;该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2007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补偿人数8123人,补偿金额1566多万元,住院率2.8%。全区180个行政村共设立了248间卫生站,去年共诊治病人60万人次。2007年投入资金1153万元进行农村改水工作,改水的村组有26个,受益人口25340人,目前该区自来水普及率达84%。
文化建设:180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惠城区文化建设硕果累累,精彩纷呈。“四东”文化、艺术表演、山水画创作、民俗文化、广场文化等5大文化品牌声名鹊起。其中“四东”文化佳作迭出,创作的彩色电影故事片《东江特遣队》,在央视黄金强档和十七大召开期间多次播映,并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被授予广东省首个“麒麟文化之乡”,目前,龙形拳、李家拳、麒麟舞等已向省、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区已有18个文化站达到省三级站标准。此外,2007年,惠城区创作的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为惠州打造了一张精美的文化和旅游名片。《东坡与朝云》的成功上演,是该区文化事业发展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彰显了惠城区的独特文化。
2007年,全区已拥有文化广场70个(包括社区和行政村大小广场),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有19个,面积达53568平方米;全区乡镇(街道办)都拥有中心活动室,180个行政村都有了文化活动室。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相关链接:
惠城发展亮点点击
亮点一: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办法
惠城区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干部制度改革要求,抓住考准考实干部政绩这一关节点,一直坚持实施年终工作考评制度,并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全面推行党政一把手责任考核。该区制定了《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责任考核办法》,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三农”、动物防疫、信访、维稳综治、人口与计划生育、城管爱卫、公共事务管理和党建工作等39项考核指标融入考核办法中,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各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工作格局。年终考评后,对前八名优秀党委书记按照考核办法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初步形成了“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良好氛围。
亮点二:打造“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等品牌
近年来,惠城区围绕产业集群抓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先后摘取了“中国男装名城”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桂冠。去年,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专家组实地考察,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审通过,惠城区获得“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称号。
惠城区的照明电器产业目前已形成以陈江街道办事处为集聚地,贯穿全区、长达20公里的照明电器产业带,呈现出规模大、品牌多、供产销链条完善、集聚效应明显等特点。陈江街道办事处目前灯饰产业企业达45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4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照明电器出口生产基地。
位于陈江街道办事处、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粤东灯具城将建成投入使用,将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照明电器产品集散中心。
预计今后5年内,该区照明电器生产、销售及相关企业的总数将超过1000家,照明电器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450亿元,年平均增速约20%,出口创汇约110亿元,年平均增速约10%。
亮点三:每年新增财力50%以上的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
惠城区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目标,积极推动村企合作,将新农村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把每年新增财力50%以上的资金投向农村,2007年投入1.449亿元,占新增可支配财力的61.9%。各镇(办)也与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在每年新增财政收入50%以上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该区有22个市级示范村和18个区级示范村,分别选择40家企业参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企双方本着“村企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注重从实际出发创新载体,开展了形式多元、内容新颖、富有实效的共建活动,有企业直接无偿捐款用于支持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益捐助型”;有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派出企业管理人员帮助结对村参谋规划发展思路,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的“智力帮扶型”;有村企双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开发型”等等。方正公司出资90万元解决了潼湖镇赤岗村3000多人饮水难问题;永华公司捐资20万元对琥珀村琥珀小学教学楼进行了改造;康年公司也出资80万元帮助埔心小学新建两层教学楼,桥胜公司投资60万元为泮沥村建设500米的下水道和600米村道硬底化。桥东办事处东平村盘活农村自留工商用地,由光耀公司投资开发,已建成318幢农民住宅,异地开发2.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有效改善东平村的交通环境和居住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亮点四:建设市民身边的政府
惠城区社会事业发展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区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全区的54个社区成立社区工作站,理顺了政府和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社区工作站将政府管理链条延伸到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工作站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的社区管理格局,是我市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创新举措,居民不出社区便能办理原来需要到区各部门才能办理的事情,被居民们形象地称:政府就在身边。同时,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网络、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以及社会化服务网络,做到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使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该区还创新社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计划为全区每个社区工作站配备1名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并将其作为社区人才重点培养。目前第一批已招聘了48名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并于今年2月底走上工作岗位,为社区工作站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2007年刚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的罗琼在桥东街道办事处东湖社区工作站工作,这段时间让她学会从居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繁琐的工作要做,但是在这个最基层的工作岗位,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既锻炼了能力,又丰富了阅历。”
“社区工作站就存在居民中间,有什么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困难群体有什么需求,我们都能第一个知道,第一时间介入。”东湖社区主任阮瑞群说。把社会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也把群众的困难第一时间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