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大学网 > 东昌区 > 正文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日期:2023/6/25 2:35:08 浏览:

年合作方的关系,紧急购买了口罩、防护服、酒精等价值6万多元的防护用品,及时捐赠给抗疫医护一线,同时捐赠防护物资给残疾人创办的企业助力复工复产。

李王花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东昌区

127李东亮

李东亮,男,汉族,1976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会长。

2000年,李东亮就读军校期间,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做了肾移植手术,获得第二次生命。为回报社会,他带着重病之躯,先后发起成立多个公益组织,带领众多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他在感恩中传递爱心,延伸了生命的宽度,被誉为“行走在生命倒计时路上的志愿者”。

2003年9月,李东亮退役回到家乡,因身体原因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大家的爱,此恩必当涌泉报。”退伍后,李东亮成立了“同在蓝天下”义工小组,探索公益之路。随着义工小组影响扩大,2006年7月,李东亮组织成立了商丘市义工联。从此,他和同伴们干劲十足地奔波在公益路上。

2018年,李东亮牵头成立了商丘市爱之源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热心市民填写了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为众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2019年,李东亮成立了商丘市新时代退役军人雷锋团,启动了“柘城老兵爱心早餐”等公益项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东亮动员组建商丘好人战“疫”志愿服务队,为12个疫情防控点执勤人员赠送午餐28天,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403人次,设立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点22个,捐赠价值11万元的抗疫物资。

截至目前,李东亮已先后发起成立4个公益组织,凝聚近2万名志愿者,设立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站点及队伍213个,参加志愿服务52万人次,捐款捐物约1340万元。

当初李东亮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医生承诺他可以多活5年,如今4个5年过去了。李东亮在回报社会、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收获着生命的奇迹!

李东亮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东昌区

128李莎

李莎,女,汉族,1999年5月生,共青团员,生前系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大学毕业之际,李莎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外,她情系学生,打开留守孩子的心扉,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莎姐姐”。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学校开会途中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来自四川偏远的大巴山脚下的李莎,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从小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自身的经历让李莎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虽然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保研名单,却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李莎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小老师”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她课后一遍遍地单独教学习困难同学开口讲英语,她经常关心陪伴班上家庭困难小女孩,帮助她融入集体、提升学习……李莎还经常跟孩子们她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感悟,她的教学热情像一团火苗,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她说:“支教工作就是把孩子内心的火种点燃,点燃山区学生对外界的好奇,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点燃他们对改变命运的信心与追求。”

李莎特别关爱留守儿童,通过家访、谈心等形式向他们传递温暖。研支团策划在马堤乡东升小学举行夏令营活动,得知这里的大多数孩子都少有机会外出,特别是留守儿童更是缺乏关爱,李莎便把视角对准这里,牵头制作短片《旭日东升》,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融入其中。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李莎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艰辛可想而知。去家访就去最偏远的学生家,做工作就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李莎用行动实践梦想,用奉献书写人生,在西部的大山里留下青春星火,谱写出助人为乐的永恒之歌。

李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获“最美大学生”称号。

东昌区

129李慧文

李慧文,男,汉族,195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韶关市中心血站退休干部。

32年间,李慧文累计无偿献血430多次、16万毫升;他身体力行,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达3万多小时,带动了一大批无偿献血志愿者;他著书立说,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带头宣讲千余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献血哥”。

济世救人,血站人的“热血真情”。1989年,李慧文从医院调到韶关市中心血站工作。当第一次看到体检合格的献血者挤在采血室门口却不敢献血时,他深深地感到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性。此后,李慧文坚持每年定期无偿献血,每隔三个月就无偿捐献一次400毫升全血;有了单采血小板后,他又定时捐献单采血小板,从最初每年捐献12次,到后来一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4次,30多年无间断。截至目前,李慧文累计无偿献血430多次,献血量达16万毫升。

满腔热血,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发展。1994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李慧文赴日本参加国际输血研修班,学习无偿献血宣传、发动、组织和服务等先进经验。1995年,李慧文从日本完成学习回国后,便全力投入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他先后撰写出版著作、编著和译著20多卷本,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新闻和科普文章300多篇,指导和推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200多次,进行无偿献血宣讲千余次。1999年,在李慧文的带领下,韶关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无偿献血促进会,随后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创建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宣教招募和参与新模式。截至目前,韶关市已有5400多名志愿者加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

生活中,李慧文时刻不忘热心助人。2000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宁夏西吉县有一位贫困的高中生需要捐助,家庭并不富裕的他连续资助了这位贫困高中生三年;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将刚刚收到的6000元稿费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抗震救灾。除了无偿献血,李慧文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与担当。

李慧文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东昌区

130李增军

李增军,男,汉族,1950年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党支部原书记。

70多年前,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堂上村诞生,随后,这首歌曲唱响全中国。2006年,李增军成为这首红歌诞生地的红歌讲解员,他15年如一日,讲述红歌故事,累计讲解9000余场,直接受众达45万多人次。

1943年,作曲家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传唱全国。李增军清晰记得,村里最早学唱此歌的11名儿童团员之一的李甫会,即使晚年被阿尔茨海默症擦去许多记忆,仍能一字不落地哼唱这首歌。堂上村地处抗战时期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党与群众血肉相连,这种深入血脉的朴素真情,全都融入这首歌里,也深深震撼着李增军。从那时起,让每个到堂上村的人听一段红歌背后的故事,让红歌故事感动更多的人,成为他的夙愿。

李增军声音洪亮,喜欢唱歌,通过在讲解中思索磨练,他越讲越精彩,水平越来越高。红歌诞生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堂上村参观的团体也越来越多。2014年以后,李增军有时一天要讲上七八场,往往是早上8点开始,完成讲解回家已是晚上六七点了。有的游客来了好几回,说:“老书记讲得特别精彩,我来多次就是为了能再多听一次老书记的讲解,更加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这是人民的心声,听起来特别提气。”

讲解任务重,年龄也不算小了,免不了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有时候感冒了,身上没劲不想动了,但是想着既然叫我了,那就讲吧”。他身上经常带着银黄颗粒和草珊瑚含片,有时讲一场就嚼一嚼银黄颗粒、含一片草珊瑚含片。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霞云岭乡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为核心,挖掘整合堂上村及周边资源,建成红色教育中心,李增军成为领衔主讲,承接了大批中央、市、区级部门守初心担使命、学党史悟思想等教育活动讲解。现在,堂上村一年吸引游客就达20多万人次,农家院随之变红火,村里经济被拉动起来,村风村貌、村里的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

李增军荣获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称号。

东昌区

131杨晖

杨晖,男,汉族,1986年5月生,民建会员,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晖留学回国创办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个体经营者的就业效率,让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稳,被称为新个体的“云上”服务者。

2016年,杨晖创立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创零工经济服务模式,自主研发线上“劳务派遣”平台,为全国5000多万名外卖小哥、保洁阿姨、维修师傅等提供服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218.2万人。针对新个体最为关心的劳动收入能否及时到账问题,杨晖和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支持630多家银行和微信、支付宝全通道打款,7×24小时随时结算,秒级到账率99.9%,最高单日处理订单达165万笔。

杨晖还把脱贫攻坚实践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足迹遍布甘肃、新疆、西藏等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云账户结对帮扶的12个贫困村,自然环境艰苦、生产条件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的“顽固碉堡”。杨晖带队走进每个村,聚焦基本生活保障、特色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村一策”、逐一落地。在新疆和田地区,杨晖通过实地调研,以“自习鸽”项目开展产业扶贫,增加就业500人。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设立二级公司,以“直播+电商”模式,把当地的绿水青山、农牧产品等拍摄成短视频吸引更多消费者,以数字化赋能帮助当地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困难群体长期居家无法获得收入。杨晖带领公司于2020年3月落地“线上秒批”电子营业执照服务,帮助新个体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市场主体登记,第一时间审批拿照、第一时间接单干活、第一时间获得收入,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杨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东昌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