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大学网 > 东昌区 > 正文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日期:2023/6/25 2:35:08 浏览:

155高文毓

高文毓,男,汉族,1937年4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退休干部。

1999年退休后,高文毓谢绝高薪聘请,带领家人倾尽所有,为家乡虎庙山绿化荒山8300余亩,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被誉为给荒山披绿的“新愚公”。

高文毓始终坚信,绿化荒山能够造福百姓。20多年来,他带着全家老小春秋季节种树,夏天管护修路,冬天防火,忍受着风吹日晒雨淋,忍受着蚊虫叮咬和石尖刺伤,穿烂几十双胶鞋,报废6辆农用三轮车、1辆推土机,用坏的镢头、钢锨有百十来把。群众上山行路不便,他带领家人和乡邻用铁锤打、铲车挖,两年多时间修出一条长达15公里的盘山路。群众在山上劳作缺水,他就承诺自家建的30眼水窖供乡亲们随便使用。一些村民家境不富裕,他免费为他们提供双季槐和皂角树苗。妇女们外出打工不方便,他每年提供劳务工资8万余元,让她们在林地栽树管树。通过效益共享,周边乡邻每年农闲时节上山采摘果子果核,年增收可达万元以上。而高文毓家里,除了几间旧瓦房,几乎没有像样的财产。

为绿化荒山,高文毓一家付出太多太多。二儿子不仅放弃铲车生意,还贴上多年积蓄。大儿媳为给村民兑现工钱,到信用社取款路上发生车祸身亡。长期户外奔波劳作,高文毓的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他又一次晕倒在栽树现场,被诊断为严重营养性贫血。女儿望着日渐虚弱消瘦的老父亲,心疼地劝他在家休养。高文毓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能倒在山上,不能倒在床上。”

2015年起,芮城县在高文毓的家乡东山底村建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后,他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全县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作报告200多场,听众达9800多人次。

2018年秋,81岁高龄的高文毓突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肺部有阴影,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他放心不下绿化荒山事业,坚持回家保守治疗。康复期间,他仍然每天上山,对教育基地的培训任务也从未推辞。2021年3月,高文毓因病去世。

高文毓荣获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东昌区

156唐光友

唐光友,男,汉族,1926年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湖北省咸宁军分区离休干部。

唐光友坚持一辈子学雷锋做好事,为国为民作贡献,先后捐款240余次、110余万元,去世后将遗体捐给医学机构用于医学研究,彰显革命军人的无私大爱,诠释“把一切毫无保留献给党和人民”的使命担当。

不忘初心、一心向党。唐光友出生在旧社会,家乡解放让他获得新生,党的教育培养让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军队干部。“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党的恩情”,成为他的人生追求。1959年襄阳发生水灾,他冲进洪水抢救群众,被评为“抗洪模范”。1974年生产队仓库失火,他带头冲进去救火,肩部被倒塌的房梁砸伤。1981年,听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他捐出女儿婚嫁的钱,被组织善意退回后,又选择认购国库券,是当年咸宁市个人认购金额最大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前夕,他分别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用于救助困难群众;2017年,他捐款30万元与驻地街道设立“社会关爱救助基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捐款3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

默默奉献、一生为民。离休后,唐光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和照顾孤寡老人,先后资助过近百户贫困群众,为7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担负8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调查走访学生家庭590余次,一批贫困生在他资助下考上大学。2019年12月,他因病情持续加重,被送往医院救治,为了不占用国家医疗资源,病情稍有好转就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院回家。病情再次恶化后,唐光友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坚持不入院,把有限的床位让给更加需要的人。2020年1月,中共咸宁市委和咸宁军分区联合下发文件,以组织的名义“命令”唐光友入院治疗,被他善意拒绝。同年2月23日,唐光友因心衰、冠心病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逝世,临终前将家中全部现金1.18万元捐给抗疫一线。

唐光友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9次,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东昌区

157黄厚瑜

黄厚瑜,女,汉族,1926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干部。

黄厚瑜膝下无儿无女,在新疆任教33年,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学子。离休后,她坚持用微薄的工资收入捐资助学34年,已累计资助上百名孩子读书成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援疆建校,执教边疆。1951年,刚满25岁的黄厚瑜毅然从耒阳师范附小弃教从戎,偷偷瞒着家人报名援疆,加入“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队伍中。1953年初,师部决定创办子弟学校,有从教经验的黄厚瑜第一个报名,还掏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教学器材,与另外4名湘女建校,成为80名在新疆的子弟们的启蒙教师。虽然边疆的日子艰苦,但黄厚瑜却越来越坚定自己教书育人的决心,并在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书育人,捐资助学。在新疆教书33年,黄厚瑜共培育了3000多名优秀学子,他们毕业后遍布新疆各个角落,为新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离休后,黄厚瑜被异地安置在衡阳市雁峰区委老干部局。30多年来,她坚持为偏远学校捐书捐款,义务给孩子们上课;她省吃俭用,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金。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黄厚瑜为支援灾区交了1000元特殊党费。也是在那一年,黄厚瑜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成为衡阳市年龄最大的捐献遗体志愿者。

回顾自己的人生,黄厚瑜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作多大贡献,但我有一颗红心,一颗永远向着党的红心。我现在就是报党恩,尽我最后这一点余力来报党恩。”

黄厚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东昌区

158曹鹏

曹鹏,男,汉族,192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交响乐团离休干部。

从新四军老战士到交响乐普及的功臣,从著名指挥家到自闭症孩子们最爱的“曹爷爷”,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从未改变曹鹏奉献与爱的坚守。作为新中国音乐指挥界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的曹鹏,仍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不仅致力于交响乐普及,还坚持用音乐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用艺术滋养心灵、点亮希望。

1995年,70岁的曹鹏离而不休,放弃了很多专业乐团提供的职位,选择与青少年在一起,挑起普及和传播交响乐的重任。曹鹏作为众多学生交响乐团的指挥、音乐总监和名誉顾问,无私奉献,自掏腰包,带领他们走出国门演出,取得多项国际第一。

2005年,曹鹏成立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这个非职业乐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仅普及高雅艺术,更用音乐播撒爱心。在他的带领下,城市交响乐团每年举办上海市“爱耳日”公益音乐会、“爱在城市·关爱自闭症慈善音乐会”等活动,迄今为止,演出逾250多场,听众超53万人次。

200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曹鹏音乐中心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关爱自闭症项目。曹鹏不计报酬,组织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坚持13年用音乐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

2020年,曹鹏一家三代人捐资百万元为自闭症家庭成立“万向曹鹏慈善信托”。随后,推动上海市静安爱之星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为心智障碍者家庭等提供意定监护、监护监督服务。

曹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东昌区

159常再来

常再来,男,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龙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常再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乐于无私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被誉为乐善好施的“爱心企业家”。

常再来于2009年成立建筑公司,在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常年组织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帮孤、助残助学等活动,先后投入430多万元。他在自己的企业优先安置失业和贫困人员就业,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为企业高管,以爱心善行回馈社会。

常再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对接帮扶3个贫困村的12位贫困村民,为10个行政村3500多位村民购买人身保险。2015年,常再来回到故乡富县茶坊镇羌村,看到父老乡亲大多还住在老瓦房或窑洞里,开始投资建设美丽乡村,帮助大家改善生活条件,走上致富道路。他投资858万元,帮助村民建成50套民宿,将全村村民整体搬迁到漂亮的住宅区。紧接着,他又投资650万元,建设安装公共设施,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他还想办法搞促销,让村民手里的农副产品卖出好价钱。2018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脱贫以后,常再来又谋划帮助村民致富。2018年开始,他启动建设集山水田园、历史文化、生态养生、户外运动为一体的富县羌村杜甫文化生态园,科学合理利用家乡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目前,已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完成生态园核心区60%以上工程量。生态园先后吸纳村民50多人就业,通过运营农家乐等方式增加了村民收入。

常再来通过成立协会、联合会等形式,凝聚社会力量,组团支持公益。2015年,他发起成立“延安市道德模范爱心公益协会”,关心帮助模范好人,捐款捐物600多万元。同年,他牵头成立“富县鄜州经济发展联合会”,组织会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累计投入230多万元发展公益事业,投入1200多万元开展精准扶贫。

常再来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东昌区

160崔崑

崔崑,男,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96岁的崔崑坚持爱心助学,行善救急。2013年以来,他和夫人捐资助学达1000万元,帮助500余名青年学者成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交纳100万元特殊党费,个人却始终简朴度日。

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炮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他深知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易,一心希望捐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20万元,用于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勉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2018年,崔崑夫妇向该奖项捐款180万元,每年受资助名额增加到60人。2020年7月,崔崑夫妇再次向该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每人资助6000元。他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将爱心助学做下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除了资助贫困学生圆梦高等教育,崔崑还经常向同事朋友伸以援手。上世纪80年代,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工程二系任教时,了解到部分老师生活困难,他拿出个人奖金,在学院里设困难互助基金,方便有急需的同事取用。2016年,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在校内看病和购物,华中科技大学筹划提供“校内交通应急服务”等便民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