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悬崖村”村民的平均文化程度比较低,中老年人基本为文盲或半文盲,青壮年大多只上过小学,极少有人读完初中。不过,现在让孩子去读书、多学点知识,已是勒尔社村民的共识。
小区里的生活广场,孩子们正在快乐地玩耍。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拉作刚到县城读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有些跟不上新的学习节奏,自己还比班里最小的同学大5岁,这让她很不适应,“感觉被压到喘不过气来”。不过,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她渐渐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
像拉作一样,“悬崖村”的大多数孩子都到了县城上学,还有部分在山下的勒尔小学读书,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在采访的途中,红星新闻记者还遇到一位爬钢梯回家过彝族年的5岁小男孩,他叫吉克伍三,目前在昭觉县城读幼儿园。
5岁的吉克伍三(右前)“走”在回“悬崖村”过彝族年的路上。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吉克伍三的姐姐说,她和弟弟之前在山下读书,2020年5月才搬到县城的新家,目前在县城读书。“我们家也分了100米的新房子,放学回家就住县城,现在很少回‘悬崖村’了,这次回来就是为了过年。”她说,自己更喜欢在县城读书,成绩是班上的第三名。
旅游+电商
“悬崖村”辟出幸福新路
在拉作眼里,从钢梯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已经彻底改变了“悬崖村”乡亲们的命运。“学路”的变化表现在藤梯、钢梯到楼梯的变化,而“心路”的变化则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前,我父母辈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不懂。现在,他们可以用普通话和游客简单交流,村里、家里卫生状况彻底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的彝族年,拉作家的客房和帐篷早早被预订一空,家里杀鸡宰羊招待客人,带来了旅游收入。
如今,留在“悬崖村”的村民搞起了旅游产业。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悬崖村”的游客络绎不绝。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悬崖村”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10万人次。除了发展旅游业,“悬崖村”也在大力发展油橄榄等经济作物种植。
目前,“悬崖村”的老人和孩子们都转移到安置点居住、读书,而青壮年则留在村里发展产业,搞旅游、民宿接待和电商经济等。
以村民木果一家为例。2020年五月,木果家也在昭觉县城分得一套安置房,老婆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昭觉县城读幼儿园,偶尔回村来。而木果则选择留在“悬崖村”,每天在网上直播,卖“悬崖村”的核桃、蜂蜜,目前已拥有40多万粉丝的他,月收入基本稳定。
木果一家的全家福。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木果告诉红星新闻,由于道路艰险,他和他的父辈都没上过学,“不识字,吃了没有文化的亏”。通过自学,木果如今已经能认识并书写一些汉字,“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很好”。
最重要的是,木果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立志要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走出大山、考上大学。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红星新闻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把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像拉作一样的学生不仅能免费读书,还可享受生活补助,只为让孩子们在学校安心读书。
如今,拉作正发生着改变,改变的不仅是生活,还有她的内心和未来,她的梦想是考上昭觉县或州府西昌的优秀高中,然后考上大学,靠知识改变命运,“我希望将来也能当一名老师,把知识传递给更多孩子。”
红星新闻记者罗敏江龙摄影记者王欢
原标题:《中国奇迹|从云端“天梯”到脚下坦途,“悬崖村”孩子们的求学路》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