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昭觉县 > 正文

从云端“天梯”到脚下坦途,昭觉县“悬崖村”孩子们的求学路

2023/7/24 6:26:28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1-01-23

从云端“天梯”到脚下坦途,昭觉县“悬崖村”孩子们的求学路红星新闻

关注2021-01-2314:41四川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字号

【编者按】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孩子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研究发现,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比其他人群更易于陷入贫困状态。贫困孩子的面孔总是最让人心疼,他们故事牵动无数人的心。

我们选择从历史到现在新闻报道中贫困孩子的面孔,回访他们从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到如今的生活和成长。从这些孩子的故事反映他所在家乡的变化,记录贫困村脱贫攻坚征程,展现发生在大山深处的巨变。

初冬的清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薄雾环绕,宛如人间仙境。

俯拍“悬崖村”。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2020年11月21日,17岁的彝族姑娘拉作早早起了床,开始收拾屋子,协助父母杀猪过年。11月20日至26日,是凉山彝族群众传统节日——彝族年,拉作所在的“悬崖村”的彝族乡亲们杀年猪、走亲拜年,庆祝一年一度的彝族年。

一周的假期结束,拉作又背起书包,回到昭觉县城的中学上学。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拉作家也分到了一套新房。如今,读书的学校离新家很近,她觉得上学更方便了。

以前的“悬崖村”,由于进出路途艰险,村里的孩子基本在十岁以后,才能到山下读书启蒙,危险的“天梯”,成了孩子们求学的最大阻力。而近几年,受惠于越来越便利的出行条件,乡亲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以后,两三岁的孩子更是在家门口就能入读幼儿园。

通向“悬崖村”的钢梯上,一名正在攀爬的孩子。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是拉作和小伙伴们求学之路的变化,也是“悬崖村”教育之路“蝶变”的缩影。从云端危崖到幸福坦途,三级跳一般的巨变,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拉作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大凉山的孩子们,一定能书写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命运。

云端上的“悬崖村”:

从“世外桃源”到“时间遗民”

2020年11月21日上午,昭觉县“悬崖村”很热闹,彝族乡亲们忙着杀猪,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半山腰间,拉作的家里传来阵阵笑声,她忙着招待外地游客,院坝里,肥腴的年猪正待宰。

“库史木撒(彝语的新年快乐)!”红星新闻记者向拉作问好,她腼腆地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这个17岁的小姑娘是“悬崖村”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孩子之一,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她的奖状。

正在学习的拉作,背后的老屋墙上贴满了她的奖状。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拉作的家在阿土列尔村勒尔社。这里位于狮子山半山腰的一处斜坡,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与山脚的牛觉社垂直距离约800米,因此也被网友称为“云端上的悬崖村”。

山上何时开始有人居住?这个问题,就连拉作的父亲某色达体也说不清。“我家有五代人都住在这里,”某色达体说,他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他们的先辈为了躲避战乱和械斗从外地迁徙而来,“有的人说已经居住了七、八代人,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某色达体看来,狮子山山腰的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除了不能种植水稻和荞麦,其他的都可以种”。村民们自给自足,温饱不成问题,很长时间里,这里的人们不被外界打扰,过着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悬崖村”的新“网红”杨阳。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然而时移世易,近年来,出行成了“悬崖村”的最大难题。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村民要去“外面的世界”,通常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218步的藤梯。

在某色达体的记忆中,藤梯最初是用藤条和木棒制成的,不能背太大、太重的东西上下山,因为可能发生事故,而且风吹日晒,藤梯腐朽得快。直到2009年,当地的一个电站施工,村里加固了藤梯,几段最陡峭的藤梯变成了钢筋梯。可即便是这样,外面的人依然很难进来,当地的老人、儿童,也很难独自进出。

“悬崖村”的孩子。红星新闻记者江龙王欢摄

出行之难,也体现在村里人的结婚不易上。年轻的彝族姑娘嫁进村来,需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从山下背上来。村支书莫色吉日曾告诉记者,村里只有藤梯的时候,他曾背过50多位新娘进村。

藤梯:

那道关联“外面世界”的“脐带”

17岁的拉作依稀记得,自己幼年时很少下悬崖出村,如果非得出去,必须由父母背在背上爬过悬崖。“在没有读书之前,我下山走亲戚,都是爸爸背着下山的。”

2016年,陡立的悬崖边,那一线几乎垂直的藤梯。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拉作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藤梯时的经历,“自己走很害怕,是爸爸用绳子绑着我的腰走的。”后来,拉作熟悉道路之后,父亲才不再用绳子拴着她,但也要陪着,让她自己慢慢走。

正因为藤梯、悬崖难行且异常危险,“悬崖村”孩子基本到了10岁甚至11岁,才开始到山下的小学启蒙读书,他们也基本没有上过幼儿园。

曾经,进出“悬崖村”,只能依靠这架藤梯。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特土社17岁的小伙子吉克史拉、18岁的姑娘吉克史伟,目前都在昭觉县城读初二。如果不是早年求学的道路艰险,他们这个年龄本应已升入高中。吉克史伟的妹妹吉克史马15岁了,按理也应该升入初中,但她现在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而即便到了十来岁去读书,也需要父母接送、陪同,直到孩子们亲身爬悬崖、藤梯数次后,记住了危险路段、掌握了爬梯技巧,且孩子们能结伴同行的情况下,家长才能稍稍放心。

2016年,红星新闻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通过藤梯向“悬崖村”迈进。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拉作就是10岁才到山下勒尔小学上学的。她还记得,那几年,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日常:她们有15个孩子住在山上,每次上下学,年龄小的学生要家长接送,大点儿的学生就跟着走,遇到特别危险的地方,家长就用绳子把孩子绑在身上背着走,“我们学生走中间,家长走一前一后,保护我们。”

上学放学爬藤梯,拉作还遇到过危险,手被擦伤,“有同学曾经踩滑了,好在没出现跌落的情况,但是感觉心都要跳出来。”

这条危险的“天梯”求学路,成了拉作和小伙伴遇到的最大求学阻力。

钢梯:

“悬崖村”村民有了“高速路”

在拉作的记忆中,上学之路真正改变始于2016年。就在那一年的5月,多家媒体报道了“悬崖村”孩子们爬藤梯上学和村民出行不易的状况,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山村,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悬崖上的居民。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修一条公路,曾经是村民们多年的渴望。但是,修通村公路需要4000万元资金,对于全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多元的昭觉县来说,实在无力负担。凉山州主要领导表态,修建一条钢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状况,凉山州和昭觉县共拨款100万元。2016年11月19日,连续阶梯最长达105级、最短只有4级,总计2556级台阶的钢梯工程竣工,住在山顶勒尔社的孩子首次攀爬完工后的新天梯,安全回到“悬崖村”。

大山间的钢梯。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习近平总书记也牵挂着“悬崖村”。2017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长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拉作还记得第一次走钢梯回家的情景。她回忆,首次走钢梯还有点儿害怕,但是走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轻松多了,感觉比以前的藤梯好多了。“钢梯两边都加了护栏,安全、方便多了,一趟至少能节约半个小时以上。”

钢梯上的小学生。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钢梯建成后,拉作感受到村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了小卖部、农家乐,手机4G信号全覆盖,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拉作还发现,嫁到“悬崖村”的新娘子突然多了起来。红星新闻了解到,仅钢梯建成后的4个月内,就有6位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悬崖村”。

村民吉克拉则就是钢梯修好后娶了媳妇。“以前我们进出村子的藤梯非常不方便、非常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山下。现在的钢梯对于悬崖村来说,简直就是‘高速公路’,非常快。”他告诉红星新闻,他们现在一天可往返三、四趟。

悬崖上的钢梯,是许多“悬崖村”村民心中的“高速公路”。红星新闻记者王欢摄

与藤梯一起“升级换代”的,还有教育设施。2017年年底,山下的勒尔小学五层新教学楼建成,拉作和同学搬进了新的教室。学校实行全封闭的寄宿制管理,允许家长来学校探望,学生回家的次数降低到过去的十分之一,往返学校的时候,也由家长、村社干部、老师接送。

除了义务教育,村里也开始重视起了学前教育,实施“一村一幼”“一社一幼”。在山下的村小设立一个幼儿班,在山上建立一个幼教点,解决山上的小孩无法到山下进行学前教育的难题,年龄小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接受学前教育。

楼梯:

他们成了县城小楼里的新居民

拉作从来没想过的是,他们还能搬出“悬崖村”,彻底走出世代生活的大山。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拉作一家与乡亲们共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2020年5月,“悬崖村”的老乡们欢欢喜喜搬了新家。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搬家那天的清晨,拉作的父亲某色达体起得很早,穿上了喜庆的彝族服装,简单地背着一些衣服,走出“悬崖村”,开始县城的新生活。昭觉县城的安置房黄墙灰瓦,一栋栋颇具彝族建筑特色的小楼整齐排列,超市、小广场、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拉作的新家位于4号安置点,面积100平米,三室两厅一厨一卫,家里只花了1万元,其余全部由政府补贴。爬上楼梯,走进客厅,新的桌子、电视、沙发等一应俱全,当地政府为老乡们配备了“九件套”,直接“拎包”入住。

新家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乡亲们可“拎包”入住。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

“我们都有各自的房间,感觉特别好,关键是在县城上学很方便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沙湾经开区“四大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清凉一夏趣巴东”巴东文旅推介会走进武汉高校
太原理工大学太岳(沁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
最新图文
沙湾经开区“四大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清凉一夏趣巴东”巴东文旅推介会走进武汉高校
太原理工大学太岳(沁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