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永顺县 > 正文

瞭望丨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厚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2023/6/15 1:17:58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3-01-12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中国航天全年实施发射任务超过60次,发射次数再创新高,探月、探火、探日再出新成果,空间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航天以硬实力演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故事,交出一份世界瞩目的答卷。

不仅航天,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的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深海、深地、深蓝等领域形成的科技制胜力,一并生动诠释着中国科技力量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这其中,战略人才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改进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为培养造就战略人才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厚植战略人才成长沃土。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投入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发起设立国际大科学计划,大力吸引一批世界知名科技、行业组织集聚,建设一批产才融合孵化器、产业园。在引领工业革命的智能科技、量子计算、大数据、5G等领域,中国不但实现与欧美国家同场竞技,还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

壮大人才规模。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2万人年,居世界首位;我国专利申请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首位。

夯实战略人才之基。中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数量居世界前列。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具有不可替代性。当前,中国正从“下游应用创新”向“上游技术创新”跃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都离不开战略人才这一核心关键。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优化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相比,迫切需要壮大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战略人才队伍。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迎来新机遇。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以“西气东送”“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为代表的大科技、大企业、大市场、大系统工程形成全球独有的要素匹配机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战略人才施展才能。

瞄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部署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合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是厚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指挥棒。

以教育优先发展构筑战略人才蓄水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未来竞争,以人才质量为导向,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进程,加快建设若干优势学科,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学科等等;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

以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战略人才主阵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我国正加快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激发战略人才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以人才引领驱动激发战略人才内驱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跨部门、地区、行业、体制的资源调配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铺路战略科学家

文 _《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欧露

关键少数。这是战略科学家最高频的标签。

战略科学家是能够提出和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科学问题,攻克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难关,提出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的科学家。

紧迫性。这是提到战略科学家同样高频的标签。

当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无论是从跟随到领跑的创新飞跃,还是凭借“头雁”地位助力形成人才聚集效应,都需要战略科学家引领。“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引领开拓科学前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善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成为重要谋划议题之一。

“战略人才成长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实践造就两个阶段,后者更为重要。”吴善超说,在战略科学家的发现培养上,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战略科学家“培养”的整体性系统性顶层设计;二是从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发现、培育、成就战略人才的路径;三是搭建、用好战略科学人才平台。

【迭代路径——创新生态】

战略,是战略科学家的核。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铁成看来,战略科学家中的“战略”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国家的发展战略,科学家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二是指科技自身的发展战略,科学家要提出和解决世界性的科学问题,开辟新领域、新学科,促进科学技术的现化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战略思维至少应包含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前者是全局观念,后者是前瞻思维。

在他看来,全局观念是指突破本专业、本行业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科技发展问题。例如,引发全社会用水重大改革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就是钱正英等战略科学家全局观念的典型体现。这份报告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水的认识和管理提出了新的理念,提出要先保证生态环境必需的用水,然后再分配经济用水等战略建议,促使我国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目标,进行了全社会提高用水效率的重大改革。

李国杰认为,战略科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超出一般学者的前瞻判断力。主要是源于长期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沉淀。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理解能力的科学家才会有预见未来的眼光。

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有人对黄大年如此评价。这位地球物理学家,关注未来几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路。他的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前沿学科领域,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学科方向,这样的成果一旦实现能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

我国对战略科学家的主要培养路径是,遴选有潜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顶尖科学家到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战略位置担纲领衔,在实践中提高全局视野、跨学科理解能力、组织水平等,锻炼成为战略科学家。这条路径先后培养出了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开拓者孙家栋、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奠基人刘永坦等一批战略科学家。

“直到今天,这条培养路径还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发挥着重大作用,是一条成功的战略科学家培养路径。”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尤延铖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大量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创新的政策。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揭榜挂帅、赛马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也陆续展开,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所副所长石磊说。

通过对战略科技人才近十年的研究,郭铁成和团队总结了战略科学家的一系列特征。如战略科学家的行为是由兴趣、志向、使命感、价值观这些高阶需求主导的,战略科学家具有边际感知、出离思考、会聚研究的思维特点。又如,存在战略科学家生态聚集规律——战略科学家的出现不是偶然、散发,也非设计安排,而是生态化发生。

“战略科学家对个体素质要求极高,不能照搬其他人才培养的办法,须从科研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出发,建设创新友好的人才生态,完善培养路径。”郭铁成说。

吴善超说,今天的战略科学家培养路径在迭代,比如要求人才更加强化市场意识,熟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

尤延铖从大兵团作战能力这个战略科学家的“特征”谈到,过去的大兵团主要强调科学层面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配合,而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联系愈发紧密,战略科学家的组织领导,还得扩展到商界、工业界、政界等更宽层次。“战略的层次在不断扩大,从科学到产业,从国防到民生,从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到全人类的未来。”

当前,全国多地都将建设战略科技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湖北出台10条政策措施,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山东实施战略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按需支持。四川计划到2025年,形成一支250人左右的战略科学家及后备人才队伍。

【扩展焦点——重识梯队】

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是当下的焦点。

郭铁成和团队对战略科学家创新年龄峰值的研究显示,重大创新的峰值出现在35~45岁,重大创新思想种子的孕育峰值是20~30岁。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中已全面实施青年科学家项目,进一步扩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范围和力度。“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的80%。

为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2022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核心关键瞄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

针对“挑大梁”,《通知》提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等。

针对“增机会”,《通知》提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

为进一步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为战略科学家培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郭铁成认为,人才研发定制计划可以不设项目指南,以研究者为中心,研究人员自行发掘主题,经过主题征集、磋商,确定科研项目。“这种做法适用于面向未来的‘无人区’研究,符合战略科学家开创性的思维特点。”

他认为,还可以以某一学科或领域为基础,会聚多学科、多领域人才,培育各个学科人才协同、交融、交叉创新的生态,符合战略科学家会聚研发的特点。

这意味着,“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平台、基本模式、基本路径,都可以根据原创研究探

[1] [2] [3] [4] [5]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新兵家书寄语抵万金!亲人如此牵挂!
郑州大学、省医保局深入光山县开展医保法治规划和改革工作调研
浚县积极打造“黄河之村”非遗空间活化非遗资源提升古城品位
最新图文
通道二完小:开展“防溺水应急救援”演练
湖南宁远:赴永州高校招聘破解“用工难”“就业难”
中方县一中:科普知识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