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12-21
“文化润疆”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新疆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更加多样。文章通过调查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情况,分析高校在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时代南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赓续、弘扬发展提供思路,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关键词:文化润疆;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首次提出“文化润疆”概念。“文化润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抓手”,为新疆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赖以生存的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润疆”工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支撑,凝聚共识,激发了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爱疆之情。南疆地区高校是多民族汇集地,这为南疆高校带来独特魅力和活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高校学生是南疆地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军和主力军,虽然南疆高校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构成的多样性,还存在对中华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把握不到位的问题,实践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果不理想、成效不突出的情况。基于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时代背景,我们调查分析了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现状,进一步明晰了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应对策略,旨在为提高青年一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责任担当提供指导。
10月27日,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武术操练习。通讯员何丽华付晓方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内容
“文化润疆”的提出,是全面深化新疆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疆社会发展的柔性动力,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全新重大课题。这一理念在推动新疆文化繁荣、培育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文化润疆”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春雨”,浸润新疆各族人民心田,以文塑人、以文润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神宝库,是文化润疆的基础和支撑。
新疆南疆位于祖国西北部,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则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南疆高校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学生,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南疆高校大学生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
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传承情况
为充分了解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传承情况,课题组在校园内随机选取了200名学生参与测试(少数民族和汉族各占50%),试题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日节气、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科技文化和器物文化等知识。同时,课题组在校园内随机选取30个样本(民族比例构成同上)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获取途径、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阅读过的经典书籍及参加过的相关文体活动等。调查发现,被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被试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环境、接受的知识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答题正确率也有所不同。
虽然被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总体来看,了解得并不深入。而了解和学习是传承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现状反映出,南疆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工作亟待加强。他们将成为未来建设新疆的主力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南疆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才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具有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园。
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级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词汇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缺乏对应表达,加之作为传承载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过关,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无法迅速理解和接受某些隐藏于传统文化要素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效能不足,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报纸、书籍等较为困难,限制了获取中华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自信心不足导致的逃避心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在日常学习和交流中容易感到自卑,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他们对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采取消极态度,从而错过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机会。
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及学习兴趣需要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被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文化常识欠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堂授课,或通过网络渠道零星获取,对中国经典著作涉猎较少。例如,大多数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的了解渠道主要来自影视剧,而对小说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此外,因古代文言文难度较大,导致被试普遍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低,而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也直接影响了被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认识不足,欠缺文化自信,不注重相关知识的自主获取。二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和系统学习的意愿。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娱乐性质的“快餐文化”,更注重视听刺激,对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较低,缺乏自觉性和行动力。
以“文化润疆”赋能南疆文化振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文化润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实践中的引领地位。“文化润疆”工程作为一项凝聚人心的重大工程,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增强新疆各民族朝着新疆工作总目标奋勇前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提供基础支撑,用文化之力助力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新疆社会治理成果具有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承载了无数先辈们的智慧,为后世提供精神养料,滋养精神品格。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滋养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强烈的爱国爱疆之情。
夯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基础。高质量、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夯实少数民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实践的基础。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对提高语言运用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理解文字背后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是少数民族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起点。为确保传统文化的信息能够被准确传递和理解,高校要积极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和解释,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示例和实践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要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和日常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吸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素养、道德规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素养等诸多方面有着良好的塑造作用,因此对新疆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营造氛围。一是发挥汉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带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学生在领学与跟学的互动过程中共同成长,在民族大团结的和谐共处环境中创造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二是利用校园资源,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活动,拓宽学习渠道,在图书馆设置“中华传统文化书籍专区”、建立在线资源中心、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建设,使大学生广泛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教育教学整体效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通过网上论坛、学习群等互动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和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的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及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孕育诞生伟大思想诞生、滋养文化发展进步的厚重土壤,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发扬下去。高校学生是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南疆高校地处祖国边疆,各族学生同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担负起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为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大学生助推“文化润疆”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通过持续努力和投入,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成为传承者和弘扬者。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营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来自农牧区的学生都不如来自城镇的学生。这种差距与其所处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乡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精神面貌的改变速度相对缓慢,处于经济收入与思想文化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并重,二者缺一不可。加强乡村文化振兴,让村民在文化滋养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在家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实现“高校学生返乡后向乡村居民学习,乡村居民向高校学生学习”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