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2-15
□刘一江/文本报记者董子凝/整理
中央马列学院、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中央外事学校……这些名字或耳熟能详,或略显陌生,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出自石家庄或在石办学。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批高等院校陆续在这里组建或从外地迁入。不少高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闻名全国的名校,如在平山县的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前身),在获鹿县(今鹿泉区)的华北军政大学、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等。其中,尤以在正定县城组建的华北大学为翘楚。1948年8月华北大学成立,在石家庄办学不足两年,被誉为“解放区最高学府”、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
七七事变后,为培育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在延安筹办陕北公学,并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建校之初,毛泽东就为学校提出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训。陕北公学的教育宗旨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有效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陕北公学办学两年,共培养出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
1939年夏,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一度出现和平建设的曙光,解放区各项建设事业亟待开展,急需培养建设性人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要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
1946年1月5日,北方大学在邢台市西关正式成立,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设工、农、医、财经、文教、艺术、行政等七个学院和历史、财经两个研究室。3月18日,范文澜校长召开全校大会,发表北方大学六条办学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倡民主作风,发扬师生相互学习的精神;动脑筋、重思索,反对盲目接受;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大学设立研究院,欢迎专家学者参加。
1947年4月9日,晋察冀军区组织开展了正太战役。4月12日,正定解放。半年之后,1947年11月12日,华北重镇石家庄获得解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之创例”,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华北解放区。1948年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城南庄。1948年5月26日,党中央和毛主席移驻平山县西柏坡,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急需建立一所高等学府,为解放全中国培养干部。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研究决定,原属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与原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作为解放较早的县城——正定,承担起建设华北大学这一历史重任。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正定县城(今二五六医院内教堂),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
“解放区最高学府”
早在1948年5月28日,周恩来在华北局初步商谈之后,给老一辈革命家、党中央委员、教育家吴玉章写了一封亲笔信,征求他的意见。周恩来在信中写道:“玉章同志:为加强华北大学领导并方便号召起见,中央与华北局商定拟请你担任华北大学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两同志任副校长,不知你愿意接受这一职务否?”作为“党内五老”之一的吴玉章立即复信表示欣然接受中央这一安排。吴玉章说:“办学校,是为了振兴中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一个极其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是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大事,它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一生都乐于办学校,愿为国家培养人才作贡献。”
应吴玉章要求,毛泽东在西柏坡为华北大学亲笔题写校名。这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便成为这座学府最闪亮的标志,也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
1948年8月24日至27日,华北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除华北大学2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庆典活动外,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谢觉哉、李维汉、蓝公武、胡乔木、周扬等也出席了大会。
吴玉章制定了8字校训,即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并把校训写入《华北大学校歌》中,这首歌由他本人作词,李焕之作曲。
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二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一般学习3—6个月,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主要以从事专题科学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为目的。下设8个研究所,涉及历史、政治、哲学、语文、外语、国际法、教学、文艺八个方面。当时的一部、二部主要分设在不同教堂内,三部多驻扎在附近的村庄里,而四部设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宅”,也就是现在的王家大院,是北洋大军头王士珍的公馆。“二院”即农学院和工学院。华北大学在正定的主要校舍有三处:天主教堂约容纳2000人;胜利街约容纳1000人;正定七中约容纳1000人。此外,还有许多分散的小院供校领导、教师、干部住宿及校医院等独立单位使用。学员们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在一座三间房相通的房里,要挤30多个人。屋里没床、没炕,地上铺苇席,苇席下面铺上麦秸。每人只有一条被子,睡觉时需要把被子对折,上面一半是被子,下面一半是褥子,他们再用腰带系上,防止睡觉时被子被踢开。没有枕头,就用旧衣服当作枕头。饮食方面,一日两餐,每周有两餐是细粮,其余时候是小米饭,过着供给制生活。
华北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华北大学在正定办学不到两年时间,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及其他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解放区最高学府”。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
华北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包括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张宗麟、乐天宇、沙可夫,史学家范文澜,经济学家钱俊瑞,哲学家陈唯实等大批各界著名学者、教授,足以代表了当时师资力量之强大,可谓群英荟萃。何干之是中共党史学家、历史学家,曾在华北大学二部任主任,后任中国人大教授,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中共历史研究者,由他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被列为高校教材。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大量中国革命史教材,基本框架和章节编写上都参照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写法,足见这部著作的影响。因此,从主要领导配备、完整的院系设置和强大的师资队伍看,华北大学堪称“全解放区最高学府”。
华北大学正是有这些名师的指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造就了一批人才,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两千余名学生参加了平津战役;大批学生在东北、华北、内蒙古等解放区参加军事和政治工作;有四千余人南下,转战湖南、江西、广西、广东;还有一千多名学生挺进西北,参与解放甘肃、青海的战斗,还有不少学生成为社会栋梁。
总结华北大学教学经验,有“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和革命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课堂与劳动相结合。华北大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之外,学校会时常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石家庄大兴纱厂、炼焦厂,到城外高平村参观地道战遗址,听取战斗英雄报告会等。最受教育的一次实践,是1948年国民党军队计划偷袭石家庄时,华北大学向河北邢台老解放区迁移的一次行军锻炼,同学们建立起革命人生观,加深了与基层老百姓的接触。
华北大学是解放区文化名人、学者教授云集、大师荟萃的学术殿堂;新中国成立前夕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革命文化大本营。
华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党领导的文学艺术创作、演出方面成就显著,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中心。沙可夫、艾青、光未然担任文艺学院领导。丁玲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在华北大学写成的,创作后期的素材主要得益于她在正定县南部的宋村(现属石家庄市裕华区)担任4个月土改工作组长,真正把全身心投入到群众的斗争之中。艾青创作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最为人熟知,代表了他的艺术成就。歌唱家郭兰英、王昆,著名话剧演员李婉芬,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被誉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的胡松华等,都是从这里走上革命艺术生涯的。华北大学文工团创作演出了《红旗歌》《民主青年进行曲》《思想问题》等一批大型话剧,轰动一时。其中《红旗歌》以石家庄大兴纱厂为创作背景,反映了城市工人的生活状况,影响深远。
华北大学文工团的歌唱演员郭兰英在石家庄第一次演出新歌剧《白毛女》,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使得郭兰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为最受欢迎的“大歌星”。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的师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以他们为主力创作的革命新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涌现出了江丰、王式廓、彦涵、罗工柳、冯真等一批艺术家。
京津冀三地联合办学
1949年4月,华北大学由正定迁往北平办学。最初校址定在北京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即清代的和亲王府旧址,铁狮子胡同1号(即张自忠路1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在地。
迁入北平后,由于华北大学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学员人数迅猛增加,校舍爆满,后续报考的学员无法入校,经学校决定并报华北局批准,利用正定华北大学的旧址建立起华北大学正定分校,负责人为一部副主任李新(著名历史学家,后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天津利用意大利兵营建立起华北大学天津分校,负责人为宋涛(一部九区队区队长,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华北大学一校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同时办学,可谓开创了京津冀合作办学的先河。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为了培养具有马列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建设人才,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由原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出任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为什么要叫中国人民大学?早在1948年华北大学在正定办学期间,诞生了一本叫《人民大学》的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