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9-02
图为2000年为进藏先遣连烈士立的纪念碑。记者张宇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春节过后,先遣连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都要送葬,好些人抬着战友的尸体倒在了送葬路上。
刚开始,他们把战友抬得远一点,选一个好地方埋下。
死的人多了,坟墓离土窝子越来越近了。
活着的人已经没有力气把尸体抬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有一天,全连就举行了11次葬礼。
全连80%的人起不来了。
于洪是第一野战军有名的战斗英雄……临死前的那个晚上,他把皮筒子套在手上,爬到也在病中的甘玉兆的地窝子里,深情地对甘玉兆说:“我还有4个银元,放在你这里,替我拿着,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交的一次党费……”
“现在班里没有几个人了,同志们都走了,我的病看来也拖不了几天,西藏还没有解放,大部队肯定快来了,你要把他们带出去,困难快到头了,可惜我也要走了……等西藏解放的时候,给我……烧些纸钱吧……”
——摘自《进藏英雄先遣连》
夏日的先遣乡,阳光温热,微风拂面。
先遣乡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西与革吉、日土毗邻,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交界,面积2.2万平方公里。乡镇所在地海拔4560米,是改则县距离县城最远、条件最艰苦的“北部三乡”之一。我们“追寻先遣连足迹”采访报道组,从改则县城往西北部的先遣乡前进。
143公里的路程,除个别路段要走土路外,多数已铺好柏油路。3个多小时后,先遣乡到了。蓝天白云间,一座由岩石构成的大山,有一种别样的壮美。“解放军进藏第一村”醒目的红色标语,似乎也在提醒来人,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史诗般的英雄传奇,被载入共和国史册。
进入乡里,“先遣乡茶馆”“扎麻芒堡茶馆”“山南茶馆”等茶馆和卖日用品的商店热闹非凡,高亢的牧歌从远处传来,仿佛那个充满斗志与激情的年代从未远离。
从先遣乡乡镇往西9公里,就是由首批进藏英雄先遣连官兵命名之地——扎麻芒堡。这里也是先遣连英雄纪念碑所在地。
扎麻芒堡(藏语意为:很多带芒刺的矮灌木)被当地牧民称为“江索郭”(藏语意为:围猎野驴的地方)。先遣乡扎布村老村委会主任扎日解释道:“从前,这里就是野生动物常出没的地方,也是周围百公里范围内,散居的牧人围猎野物的主场地。”
在扎麻芒堡旧址,一座斑驳陈旧的纪念碑与新建于2011年的先遣连纪念碑遥相矗立。环顾四周,地窝子、马棚、掩体、交通壕、碉堡等遗迹,至今依稀可见,李狄三、巴利祥在内的多名进藏先遣连英烈牺牲于此。
进藏先遣连历史性的功勋和阿里最为壮烈的故事,发生在扎麻芒堡,而为铭记这段历史建立起来的先遣乡,正是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先遣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杰赛说,先遣乡于1999年撤区并乡后正式成立,下辖扎布、那日松巴、玛果、德布康绕、热雄、巴热6个行政村。全乡489户,2233人,2019年整乡脱贫。
“乡镇机关供氧设施目前修好了,就等国电通了便可使用。相比以前,这里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杰赛说。
杰赛是山南市隆子县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阿里工作,他见证了先遣乡十多年间的巨大变化。“乡村间的柏油路基本通了,乡里的职工周转房也建好了,牧民群众家家户户用上了太阳能光伏电,在家门口吃上了干净的井水。从前‘等、靠、要’思想观念也得到转变,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身为乡长,杰赛的话里透着高兴。
距离先遣乡政府所在地不远,有几排杏黄色的小康示范安居房,有几户大门敞开着,改则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巴桑罗布带我们走进了几户人家。
曲扎,34岁,几年前他从巴热村来扎布村打工,后来就在这里娶妻安居。他会开油罐车,就在前两月,他刚刚将2万元收入腰包。据曲扎介绍,他的收入加上全家6口人每年的草场补贴和妻子的生态补助收入,他们一家早已脱贫,正在奔向更好的日子。
在乡小学当过厨师的次扎原是先遣乡巴热村人,2001年起他搬迁到乡里,现在,他和妻子都有稳定的收入。
次扎告诉记者,他已故的父亲诺拉曾见过先遣连官兵,还帮助过解放军用牦牛驮物资。他听父亲讲,那时,艰苦的条件、恶劣的气候,使原有的80头驮牛,最终只活着赶回了一半。
先遣连的故事或传说,至今传颂在先遣乡牧民口中。这里的牧民认定,如果没有进藏英雄先遣连官兵当年视死如归、冒着生命危险挺进无人区解放阿里、解放西藏,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扎布老人有近40年党龄,他家的藏式柜最醒目处,摆着几十本荣誉证书。2012年4月21日,他与妻子吉吉姆,把吉吉姆家与先遣连官兵交往时留下的11枚银元,全部无偿捐给了阿里军分区军史馆。阿里军分区为此给老人一家颁发了一个证书,他视若珍宝。
“进藏英雄先遣连官兵的大无畏精神,永远留在了扎麻芒堡,代代相传。我们就是在这个精神的影响下长大和变老的人。永远感党恩,永远跟党走,是我们的心声。”扎布说。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