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如现代农业究竟该怎样发展?农民如何稳定增收?未来的乡村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风貌?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破解资金和人才瓶颈?达川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结合我国西南丘陵山区的特点用系统化的思维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索和破解。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在总结其发展经验时,发现达川区乡村振兴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亮点:其一是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乡村振兴,把握了“三新一高”核心要义和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推动达川区村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二是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才、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实施“头雁引领计划”和“细胞强健工程”等人才振兴工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其三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协同治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又活化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势。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乡村振兴工作,推动达川区村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强盛,乡村必振兴,经济必繁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鲜活的部分,对于做好各地的经济工作和乡村振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杨宜勇指出,达川区自觉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乡村振兴,推动村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把握了“三新一高”的核心要义,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精心施策,真抓实干,短时间内成功打造了多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扎扎实实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集中主要精力做好产业兴旺这个大文章。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达川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国有农业发展公司,系统解决丘陵地区地块分散、农机化水平低等问题,积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二是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宜居,努力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生态宜居至少包括三方面的要义:改善生活环境、齐全基础设施体系以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并逐步向城市趋同。达川城乡“绿色”与“宜居”相融,“和谐”与“文明”相拥,“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景观格局形成,“海绵城市”建设加速,大大提升了达川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了乡村振兴的生机和活力。三是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全面促进乡村文化现代化。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达川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践行“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四是全面贯彻治理有效的要求,达川区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五是大力贯彻共享理念,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活富裕。达川区努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在实践中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按照“东向”绿色发展,“南向”产城融合发展,“西向”新型城镇经济发展、品质农业发展、城乡协同发展的思路,全面完成集体经济“消薄清零”计划,各行政村村集体收入突破2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燕芬强调,在凝聚合力狠抓落实过程中党员干部起到了带头作用,使得全区思考谋划、制定措施、推动工作始终站位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在达川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引”“育”“用”组合拳协同配套,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和人力资本制约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还是乡村民生保障,都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现实的状况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不少乡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峻。乡村积累的人力资本流失、乡村振兴人才匮乏或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湖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指出,达川区“引”“育”“用”三套组合拳协同配套,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和人力资本难题的做法极富创新性和借鉴性。
一是聚焦“引”。引进乡村振兴人才,把人才引向乡村振兴第一线。支持乡镇满编运行,落实最低服务年限要求,规范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持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面向本地生源定向培养农学、水利学等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加大编制统筹力度,推进基层农业、电商、教育等领域事业单位人员逐步实现“区管乡用”。把“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等人员充实到乡村一线,并加大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比例。围绕农业产业布局,广泛开展“双招双引”,引导更多有家乡情怀的乡友能人、知名人士和优秀农民工返乡干事创业。
二是聚焦“育”。仅仅重视“引”人才是不够的,一方面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人才争夺愈演愈烈,能够“引”的人才终究会遇到“天花板”,因此更重要的是“育”,大力培育本土型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达川区把全区分为东西南三大片区,鼓励较大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农村实用人才孵化基地,发挥基地专业人才力量以及田间课堂资源,孵化培育水果种植、生猪养殖、青花椒种植等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农村人才实训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开展包括种植养殖适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疫情防控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育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还围绕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青年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三是聚焦“用”。“引”和“育”的目的是“用”,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用不好人才,不仅会造成宝贵的人才资源浪费,而且会挫伤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达川区在用好人才、才尽其用方面推出了多项确有其效的举措。如以乡镇为单元,组建劳务服务公司,为乡镇辖区内剩余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实现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就业转变、由体力型劳务向体力和技能并重型劳务转变。
调研发现,“引”“育”“用”组合拳取得显著效果,一批本地生源大学毕业生走上了村“两委”领导岗位,涌现出了众多如帝园农场、518藤椅家俱厂等返乡创业的农民企业家,以及由“回引+培育+土专家”模式构成的种植养殖技术人才队伍,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在达川区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挥着“领头雁”作用。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