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昌富】八公山,我的家乡我的家
-发布时间:2017-07-0508:45
作者/段昌富
小时候,我总是傻傻地分不清我住的地方到底是叫八公山,还是叫新庄孜。后来大了些才知道新庄孜是隶属于淮南矿务局(今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一个煤矿,而八公山是新庄孜煤矿所在的行政区域。我是土生土长的淮南人,老家高皇(今潘集区高皇镇)的,从我爷爷那辈人就出来了,老家也没近亲了,老家虽然近,但一直没人可投奔也就没回去过,对老家反而有些生疏了。所以我一直把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庄孜、八公山当做了我的家乡。父亲在新庄孜煤矿的辅助单位工作,起初在职工理发店从事理发近20年,后来调到包袱房更衣室(井下工人下井前换窑衣的地方)直到退休。
新庄孜煤矿最初叫八公山矿场,始建于1947年,是淮南解放前开采至今唯一的一座煤矿(解放前建矿的大通和九龙岗,解放后慢慢因煤枯竭而先后都停采报废了)。我们住的地方是矿上家属区,由于我们没有城镇户口(我们随母亲是农村户口),没有分到公房,父母亲就在靠近铁路的一处地方建起了房子,起初是草房,后来我们大些了才翻盖成瓦房;拉起一个大院子,院墙是土坯的,后来才翻盖成焦石灰坯(石灰掺炉渣灰)的。
我家旁边的那条铁路叫水张铁路(长丰县水家湖到八公山区张楼),原称大张铁路,建于1935-1944年,最早是淮南铁路(淮南田家庵至芜湖裕溪口)线上的大通站向西延伸至张楼的。后淮南线改由蚌埠经水家湖至裕溪口,原淮南线大通至水家湖段与大张线合为水张线,而变成新淮南铁路(蚌埠至裕溪口)的支线了。水张线除了货运将各矿的煤往外运之外,也有客运,沿途有十来个停靠站(所以有人戏称淮南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哪个城市能有这么多的火车站呢)。记得小时候,父母亲经常带着我们坐绿皮票车到九龙岗走亲戚。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坐火车了,虽然是“硬座车”,有时甚至是临时加开的闷罐车,但都丝毫没有减少我们的兴奋之情。每次小伙伴到我们家来玩时,都对我家旁边的铁路和火车感到非常稀奇,我都大方地请他们看铁路,看奔跑着的运煤车和绿皮票车,我们都在旁边一起大声数着这趟火车有多少节车厢。
蒸汽机车动力的绿皮票车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六口人,只有父亲在职工理发店上班,父亲又是残疾,腿跛站着理发不出活,挣的工资微薄,还要给爷爷赡养费,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时起我们兄妹几人很早就开始忙做家务,拾过菜叶,捡过破烂,打过零工,为父母分担。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去扫煤渣拣大炭了。
那时候因为只有父亲一个是城镇户口,干什么都需要票,粮票、油票、煤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等等。家里人口多,做饭烧煤凭父亲的煤票根本不够,高价煤买不起,所以做饭用的都是我们平时拣的树枝,只有在冬天特别冷了我们才用煤取暖做饭,过年后出了正月就又舍不得用了。
我们住的附近有个卖高价煤的煤场,每天都有许多外地人(大多是阜阳那边的人,买煤回去熬芋头做粉丝的)拉着架子车来买煤。那时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比较困难,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得为家里干点什么。哥哥、姐姐和我三人以及住在附近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去给那些外地人帮忙装煤,借铁锨给他们用。他们用“圈席”(一种用芦苇编的窄而长的用来圈围粮食、沙子等的编织物)在架子车上圈好,让圈席呈螺旋状一层层地往上延伸,边装煤边延展圈席。圈席越圈越高,最后用完了,地上剩的煤渣就留给我们了。有时为了多一份煤渣,我们兄妹三人经常一人把着一个雇主。有一次姐姐将铁锨借给他们用结果不小心弄丢了,虽然最后没挨父母揍,但我们心里也非常难过(一把铁锨对于穷人家太金贵了)。我们将煤扫回家堆好,积攒多了,由母亲打成“炭饼”烧饭取暖。烧过的煤渣我们也不会放过,将灰渣滤掉,剩下的“焦核”(焦炭)留到冬天用铁炉子取暖,不会再冒呛人的黑烟。这时最快乐的是我们把芋头、花生和马铃薯埋到炉渣灰里或放在炉膛旁边,等烤熟了吃。
有时候我们还到矿上的矸石山去拣大炭。矸石山是煤矿采煤时煤矸石被分离出来堆放在一边久而久之堆积而成的山,是煤矿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从井下拉上来的矿车,装满了煤矸石,矿工们推着矿车,到了他们认为应该倒的地方时,就把车斗向外一掀,那满满一车的煤矸石就顺着边沿滚落下来,这时孩子们一拥而上,眼尖手快地去哄抢那煤矸里的少而又少亮闪闪的“金子”——大炭(大块的块煤)。如果运气好,有时里面还会夹杂一些废铁、钢筋头或废道钉(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大钉子)什么的,那卖的钱就可以归自己了。
矸石山
后来大了些,我也和哥哥姐姐一样上学了。那时上学是要缴学费的,因为家里穷,又是农村户口,我们兄妹几人都申请免了学费的。上学时我最盼望的就是春游了。
春姑娘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身边。伴着绿草红花,我们春游附近的八公山,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八公山”。进到山里,遍地是穿着绿裙顶着黄花的油菜,花田中央还有一条小土路,弯弯曲曲地指向远方,小路尽头,有一片片的桃林、梨林。看,漫山遍野的梨花与桃花,一片白一片紫红的,就像谁的颜料盒一不小心滴在了油菜花田中似的。一阵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我们坐在草地上吃着自己带的吃的,那时最好的就是面包了;喝的,大多是军用铝水壶装的白开水。下午回家了,书包空荡荡地背在身上,我们的手里多了一把我们当地叫做“老鼠花”(学名“白头翁”)的淡紫色的野花。大家依然兴致勃勃,小腿儿走酸了,小脚儿走麻了也无所谓。大家都陶醉在八公山的春天里。
上学后,总盼望着放暑假,因为可以到姥姥家过暑假,一呆就是一个多月。我姥姥家是附近的山王公社(今山王镇)山刘家(今山刘村),都姓刘。
发源于乐涧套千年古泉的水渠——山王大沟蜿蜒穿村而过。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去玩水。那时的大沟水清浅鲜活,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在太阳的照射下,更是波光粼粼,仿佛要把自己最耀眼迷人的一面展现出来。我们一跃跳入水中,尽情地游动,有时还会在水中打起水仗来,溅起的水洒向四周。时不时地有小鱼儿凑过来和我们嬉戏,如果你想伸手去抓它们,它们却异乎寻常敏捷地逃开了,有时还会调皮地挑衅一下,咬咬你的小脚丫什么的。不会水的小孩子们只有在河边捡石头,玩沙子,做城堡,看水里的大孩子戏水,结果也被水里玩疯了的男孩子不时地击打着水花过来,你来我往,搞得大家都成了“湿人”。
在农村宁静的夜晚,在银色的月光下,在徐徐的晚风中,我们坐在竹床上,听着姥姥姥爷坐在竹椅子上,揺着蒲扇,给我们讲“赵匡胤困南塘”、“刘金定大救驾”、“吕蒙正寒窑”等故事,渐渐地夜深了,我们也伴着八公山的故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暑假里,有时我们还去听推剧。推剧,原名“四句推子”,起源于花鼓灯,是一种流传于沿淮地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40年代初,花鼓灯艺人为丰富玩灯内容,融合了当地凤阳歌、琴书和民歌小调的腔调,并加上过门,成为四句腔,因四句腔推来推去,反复演唱,故取名“四句推子”,常在花鼓灯的文场小戏、节日彩灯、旱船中演唱,1956年被定名为“推剧”。推剧主要以生旦为主,传统剧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爱许仙》、《洞宾戏牡丹》等。后来又出现了折子戏,如《送香茶》、《茶瓶记》、《李天宝借粮》等。
那时候,戏班子演出多在村里打谷场的空地上,我们前面坐着,后面站着,把演员围在中央,再远点儿的就爬到附近的树上。演出条件十分简陋,但大家看得非常开心。演出时演员们呜呜哇哇地唱着,女演员的出场最受期待,璀璨的头饰,华丽的衣着,明媚的眼眸,娇俏的转身,真是迷倒众人。那时我们小孩子也听不懂,只是在一起凑热闹,甚至我们跟着戏班子从山刘家赶到张楼,赶到孔集,赶到牛家巷各个村去看热闹。那时我对推剧本身也并不感兴趣,她独特的唱腔,她背后的故事,当时并没有在我的心里种下种子,现在有时与热爱戏曲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说着说着有时还能唱上一段的时候,我总觉得可惜了那段难得的启蒙机缘,与推剧、与戏曲擦肩而过。
推剧《送香茶》
就这样,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自己也上了淮南本地的一所大学。在大学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问我是哪儿人,我告诉他们我是淮南人、八公山人时,他们都对淮南、对八公山赞叹不已。我才不由的增加了对家乡了解的迫切心情。通过大量地阅读淮南本地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我才渐渐地深爱上了自己的家乡。
八公山区得名于历史文化名山——八公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八公山名源于汉淮南王刘安和“八公”得道成仙的故事,方圆120余平方公里,有大小40余座山峰。《唐六典》说:“淮南道名山有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秃山)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凤台县志》说:“八公山,亦称北山(主峰在寿春城北),又曰肥陵山(位于东淝河入淮处),后乃别称紫金山。”八公山区位于八公山北麓,解放前属凤台县芦孔乡境。解放后,凤台县于淮河南岸设置八公山区与蔡家岗区。后来两区划归淮南矿区,合并成立淮南区(后改名第三区),隶属淮南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建立县级编制的八公山区,1961年分为八公山、谢家集两个区,新成立的八公山区驻地新庄孜。
八公山区境内山峦叠翠、林岩竞秀、名泉喷涌、溪水潺流,拥有秀美如画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深厚的人文景观。有忘情谷、青琅玕馆(孙家花园)、石林、石门潭、一箭谷、乐涧套、红叶谷、白塔寺等景点;有洗云泉、岚香泉、沁月泉、玉露泉等名泉;有被誉为生命之源的“淮南虫”遗迹化石。
八公山
淮南八公山又是豆腐的发祥地。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在炼丹时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意外地发明了豆腐,为人类文明留下了浓墨的一笔,豆腐已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食品。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终年不竭,使得八公山豆腐独具特色,一是口感细腻绵滑、营养倍加丰富;二是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清鲜柔嫩;三是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其味在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适口清爽生津,可荤可素,历史上曾作为贡品。
1990年,在北京和台北,海峡两岸于“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的生辰9月15日同时召开了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豆腐与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样,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发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