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1-21
新华社南宁1月20日电(记者郭轶凡、吴思思、黄浩铭)镜头中,一张纸、两把剪刀、三五分钟,巧手翻飞间一只憨态可掬的福兔窗花便剪好了;镜头外,工作室里的香囊、服饰、纸伞等剪纸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把这间算不上宽敞的农家屋挤得满满当当。
镜头里的人是罗华清,兔年新春将至,这位出生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的剪纸艺人,同往年一样拍下了生肖剪纸教程,向观众传递祝福的同时,她希望“仫佬族剪纸能被更多人看见”。
1月16日,在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一名民间剪纸艺人在进行生肖兔剪纸创作。新华社发(廖光福摄)
仫佬族剪纸技艺由仫佬族群众代代相传,以日月、花鸟、鱼虫、劳作场景等农业生活主题为主,造型古朴、简洁、风趣,兼具夸张性、幻想性、写意性等特征,极具民族特色。2018年,“仫佬族剪纸技艺”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罗华清正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罗华清家是远近闻名的手艺人家,“逢年过节本村外村的都排队过来等我家的剪纸和刺绣”。自记事起,她就开始跟随母亲与外婆学习剪纸技艺,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学习过程不用画图,也不靠笔记,全凭一双眼观察。
“画面都在心里,像这个兔子我脑子里就有上百种形态。”罗华清说。在仫佬山乡长大的她看山、看水、看花鸟鱼虫、也看田耕布织,把所见所闻都剪在了作品中。多年过去,罗华清练就一身绝活,凡是她看到的景象,都能剪个八九不离十。
起初罗华清并没有把剪纸当作事业。“当时想可能很难靠剪纸谋生,就去柳州做生意了。”靠着坚持和努力,她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人虽在外,她始终惦记着家乡和剪纸手艺,让她决定回乡的是母亲临终时的一席话,“她说,我们家的剪纸手艺不能丢”。2014年,罗华清回到家乡,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没有教材、没有图样,该怎么把这项技艺传下去?罗华清最开始想到的就是靠自己教,“我们仫佬族剪纸学精难,但是入门容易,我教学校老师,老师就能教给学生,这样就传下去了”。
1月16日,在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民间剪纸艺人展示自己的生肖兔剪纸作品。新华社发(韦如代摄)
借助当地政府组织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民族文化推广活动,她开始了剪纸教学之旅。按家里人的话说,“她不是在上课,就是去上课的路上”。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她毫无保留地将剪纸方法技巧教给学生,慢慢地也收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徒弟。
虽然对仫佬族剪纸感兴趣的人变多了,可由于赚不到钱,村里老乡的积极性却始终不高。“真正把手艺留下来给更多人知道,还得靠产业。”
2022年,罗华清开始探索把剪纸作品做成文创产品,并在当地的旅游景区售卖,极具民族特色的剪纸图案饰品获得了游客的喜爱。
看到剪纸还能赚钱,不少村民捡起了已放弃多年的老手艺,在春节前自发组织“白兔迎新春”活动。罗华清信心更足了:“新年我就想多接点订单,把我们整个村都带动起来,让村里老乡多一笔收入,也让我们仫佬族剪纸更‘出圈’。”(参与采写:程睿泽)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