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殊为不易。我们积极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克服疫情冲击带来的用工流、物资流和供应链、销售链影响,以主动出击、竞进有为的姿态,迎难而上、克难而进,接续开展开局“百日攻坚”“奋战二季度”“早盘点、早对接、早谋划”等专项行动,经济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我们有效应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风险挑战,全力破解企业激活、项目盘活、征拆打违、道路改造、房屋确权、风险防范等诸多难题。在全省绩效考评中我市获一档优秀等次,创近5年最好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了艰辛难忘的历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把关定向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汇聚力量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全市上下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同频共振的良好政治生态,使我们倍增底气、倍增信心、倍增干劲,使我们敢于斗争、敢于克难、敢于胜利,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向中省直单位和驻通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通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任务繁重,创新能力还需提升;污染防治、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乡基础设施仍有弱项,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政府系统有的干部思路不开阔、担当意识不够强,不想为、不敢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一四五”为发展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年行动和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防风险工作,聚力实施“二十大行动”,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文明、美丽的现代化通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推进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实际工作中自加压力,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经济稳健运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突出投资拉动。坚持“项目为王”,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2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1个,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决避免资源浪费项目的盲目申报、盲目建设。重点实施数字乡村整市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通化机场扩建、沈白高铁、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一批补短板的重大工程,集桓高速建成通车,加快推进长春至通化高铁前期工作,启动中溢新型炭材料、健康食品产业园、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等一批增后劲的产业项目。发挥重大项目专班作用,力争上半年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续建项目全部复工。
强化工业带动。实施工业“三百+1”工程。支持“双50”百户企业成长壮大,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8户、超亿元企业达到50户;推动百个项目落地见效,开工建设项目50个、投产达效项目30个、招商落地项目20个;加快百种产品提质增效,推进35个产值亿元以上产品扩大市场,促进65个在研产品形成新增量;制定出台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推动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挥应急周转基金、信保基金作用,促进金融信息共享、政策落地,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狠抓消费促动。增强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提振消费市场活力。持续推进商贸“双50”计划,重点支持30户限上企业发展壮大,新增20户企业入规入统。提升商贸消费,增强商业综合体功能,打造现代商贸集聚区和“夜经济”示范区,促进传统消费、中高端消费集聚。启动市区农贸市场三年改造工程。稳定大宗消费,推进商品住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发展新型消费,开工建设电商产业园,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网络零售额增长10%。释放县乡消费,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进县乡村“客货邮”配送融合发展。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启动“333”工业产业体系构建行动、“3+N”服务业产业体系提升行动、“中国人参城”建设行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
医药产业着力强链建群。扛起全省医药“千亿级制造核心”重任,推动中药现代化、化药集约化、生物药规模化、医疗器械高端化、医药商贸流通信息化全产业链发展。深入推进“六个回归”、MAH生产制造基地建设,推动本地企业在品种、产能、配套、结算等回引上实现新突破;鼓励企业开展品种交易、委托加工、药号转化、品牌营销,打造一批MAH生产制造示范企业,建设全省最具影响力的上市许可持有人转化制造中心。推进东方红现代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园、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安宇生物制品、国药东昌医药物流产业园、子雯科技医药销售平台等项目,加快门冬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产业化进程。举办第七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启动北方中药材(人参)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力争年内运营、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推动省市共建医疗器械审评和检验通化分中心。医药产业产值增长8%。
旅游产业着力延链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山水、康养、冰雪、文化、红色”五大板块,构建“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龙湾5A级景区创建,推进白鸡峰景区开发,启动龙洞地质公园建设,打造“一峰一洞”山水品牌。发展民宿游、休闲游,实施佟佳江炫彩小镇、华润希望田园等项目,创建国家和省级休闲旅游单位5家,丰富康养旅游业态。加快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二期、冰雪丝路博物馆建设,推进青龙山滑雪度假区项目,承接举办系列冰雪赛事,提升冰雪产业新层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高句丽历史文化廊道,推动万发拨子、自安山城、罗通山城等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高质量建设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把龙兴里小镇打造成为文旅新地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0%、30%。
人参产业着力补链扩量。全力做响“中国人参城”品牌,努力打造千亿级“世界参都”。实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建设工程,加快人参医药健康产业园、以岭人参研发加工基地、云岭林下参标准化种植基地、林下参数字溯源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科技赋能、金融支撑、质量溯源、品牌培育,提升人参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人参市场流通能力,扩大清河、快大人参市场交易规模。人参产业产值增长10%。
冶金产业着力稳链增效。支持通钢应对行业韧性挑战和高端化改造,加快启动百万吨冷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及冷轧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大力发展冶金协作配套产业,吉林鑫业再生资源加工仓储物流等项目建成运营,引进橡胶履带芯铁锻造生产线,重启祥元镁业5万吨镁合金产业园,增强冶金上下游供给质效。冶金产业产值增长6%。
优势产业着力建链育新。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实施中溢新材料产业园、鑫鸿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兴达石墨产业园等项目,加快二道江石油装备产业园企业入驻进程,争取东新改装车资质获批。突破玄武岩、富勒烯等应用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先进环保设备、高效节能装备产品。完善化工园区配套设施,对接引进生产企业5户,形成园区集群效应。优势产业产值增长35%。
服务业着力固链提质。实施服务业创新升级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长同步。推动康养与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增强“康养通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康养服务业收入增长9%。培育冷链物流、航空物流、多式联运物流,加快农林产品仓储交易物流中心、高新区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大宗商品集散地,争创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市。启动数字通化建设行动,加快数字产业孵化园建设,深化与华为、浪潮、科大讯飞等数字企业合作,推动数据存储中心和数字环保、智慧教育等项目落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
(三)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启动乡村“五大振兴”行动、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体系构建行动,着力固粮食根基、扬产业优势、促环境提升。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积极推行“田长制”,实施黑土地保护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27亿斤以上。落实“菜篮子”责任制,保障市场供应充足。加快发展农特产业。深度开发山葡萄、稻米、林特山珍等长白山特色食品资源,六大农业龙型经济增长9.5%。推进北方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集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柳河国家级稻米产业园、东昌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做深做实“千万头肉牛”工程,抓好集安进境牛羊指定隔离检疫场、辉南肉牛产业园、柳河顺发千头肉牛、通化县有点牛牧业等项目,肉牛养殖量增长18.5%。支持县域发展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集群,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启动和美乡村建设,改造农村户厕3600座,创建一批示范镇、示范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持续拓展。
(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启动创新驱动发展行动、人才集聚开发行动和“科技创新攻坚年”活动,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科技重点项目攻坚。主动对接全省创新布局,围绕平台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建立重点科技项目培育库。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50个。推进科技企业培育攻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多措并举开展“双创”,提升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潜力,形成高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攻坚。完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机制,依托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和全国医药健康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成果转化链条。加强与“一院三所”和长春新区、吉林大学等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攻坚。落实“学子归巢”“学子兴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3000名以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