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大学网 > 洱源县 > 正文

海南大学一周要闻回顾

日期:2023/6/27 13:32:50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1-01-17

要闻概述

1.《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海南大学部省合建成效:强化合与引反哺自贸港

2.脱贫攻坚党员先锋_王远露:始终牢记“干”字为先

3.海南大学召开统一战线2021年迎新春座谈会

4.海南大学与大理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海南大学王崇敏教授受聘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6.海南大学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7.海南大学毕业生徐辉荣获全国“2019-2020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称号

8.海南大学召开第四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验收工作会

9.海南大学召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会

10.海南大学到云南省洱源县开展扶贫调研

11.脱贫攻坚党员先锋_邓井红:工作队下村是要做点事情的

12.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周红波调研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和健康中心项目

《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海南大学部省合建

成效:强化合与引反哺自贸港

冬日时节,海南大学东坡湖畔,草木葳蕤,千鸟竞飞。

美的不仅是校园风光。近3年来,海南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从5个增至10个,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各层次杰出人才新增10多人,科研经费增长3倍,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新增4个……“美”的篇章被写在海南大学的学科建设上、机制改革上、人才培养上。

何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说,教学质量提升,成长基础更牢固;教师说,工作机制优化,内生动力被激活;领导说,内外交流强化,借力提速迈大步。师生的答案共同指向部省合建工作的合力效应。

合力前行,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

2018年2月,教育部参照直属高校模式对海南大学进行管理和指导,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培养、招生计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方面,举全省之力支持海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部省合建,关键在“合”。除了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合力支持外,海南大学还迎来了6位肩并肩、大手拉小手的“合作伙伴”。

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6所部署高校与海南大学开展对口合建,各高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干部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对海南大学倾力支持。

“海大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是海大的事。”2020年12月7日,在天津大学、海南大学交流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表示,双方合作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

自2019年12月两校签署对口合作协议以来,“天海相连”的合作交流持续深化。双方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在无人岛人居条件关键技术、深海装备海洋信息工程、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牧场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推动相关学院、学科合作交流。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支持海南大学举办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院长培训班,华中科技大学支持海南大学人才团队建设,中国农业大学携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海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6所部署高校不断强化“领”的功能、“合”的效应,将各校优质资源转化为海南大学的发展动力。

部省合建给海南大学带来最直观的改变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认为,是广大师生干部观念上的改变。“过去海南大学地方性比较强,通过部省合建,我们从思想上、行动上、发展上走出了海南,看到差距,才能更好找准发力方向,助推海南大学转型升级和内涵式发展。”骆清铭说。

靶向发力,创一流学科育优秀人才

发展机遇纷至沓来,政策红利不断汇聚,如何在快车道上稳步向前?海南大学给出的回答是,坚持“学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协同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导向,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以高层次人才集聚为支撑,推进部省合建高质量发展。

在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代谢生物学实验室里,作物学专业研究生解紫阳在液相质谱仪上仔细观察水稻样本,记录实验数据。在解紫阳看来,“海南大学作物学是国家‘一流学科’,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在国内甚至国际都处于领先水平,当前还赶上部省合建海南大学的好时机,在这里学习是一大幸事”。

海南大学作物学作为海南省唯一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以该学科为核心,海南大学建起“热带农业”学科群,以研究热带作物、南繁种业为主,区别于以水稻、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作物为主的内陆高校。

“海南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日光充足,常年高温,是一个天然的大温室,还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我们研究热带作物有着天然优势。”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院长罗杰说,海南的生物资源为作物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依托海南得天独厚的纬度优势、气候优势以及南海海域的深度优势,海南大学突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特色,以牵头学科加配合学科形成学科群的模式,汇集力量,共同迈步。

除了热带农业学科群外,海南大学还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学科群以及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学科群,三大学科群紧密对接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海洋经济产业。

一流的人才培养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科研平台支撑。海南大学坚持需求牵引、目标导向,建设南海海洋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热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合建工作启动以来,海南大学共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研平台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院士工作站5个,为海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

部省合建周期内,海南大学共计引进专任教师607人,其中博士426人。学校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9人,具有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比例增长了13%。

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耀廷说:“通过精准引才、平台引才、待遇引才、以才引才、事业引才、柔性引才等多种形式,海南大学多管齐下招贤纳士,目前,学校杰出人才比例已超过全省半数,人才队伍质量持续增强,带动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能力‘加速度’提升。”

反哺产业,科研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橡胶树与槟榔树、椰子树并称为海南“三棵树”,是海南特色优势热带作物,也是海南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关键。部省合建以来,海南大学围绕“三棵树”等海南主导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在办学过程中,海南大学时刻自问“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点什么”。根据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该校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创建优势特色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全面服务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海洋经济产业等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学科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在临高县后水湾,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有序排列着3000多个周长60米至120米不等的深水养殖网箱。渔民驾着渔船向深水网箱内投放饵料,等待着丰收时节鱼儿满舱。

3000多口网箱,年产活鱼2.5万吨以上,产值8亿多元。这片银鳞雀跃的海域,是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的生动写照。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周永灿说:“系统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理论与应用研究,包括养殖品种筛选、环保饵料研发、养殖设施安全与智能化研究等,在传统深水网箱养殖基础上推动深远海超大型智能渔场建设,使养殖水深由15米拓展至50米以上。”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项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海南各地的深水网箱养殖,支撑海南临高后水湾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该项技术还辐射到广东、广西等地,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发展。

目前,海南大学实施的“一院一县(或行业)”“一师一点”科技服务地方模式,已与海南多个市县、厅局合作,深入基层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谈及未来,骆清铭说,海南大学将继续紧握部省合建重大机遇,在全国乃至世界格局中找准定位,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和方向,会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一流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1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刘晓惠

脱贫攻坚党员先锋_王远露:

始终牢记“干”字为先

本站讯(记者葛士华)“两年的乡村振兴工作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也一定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机会和机遇,也一定会收获成长、感动和幸福!努力工作、奋力拼搏,多听、多看、多学习,沉心静气、踏实肯干!”这是王远露在即将入村担任乡村振兴队队长的前一夜在日记本写下的一句话。

2019年2月,王远露克服种种家庭困难,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东方市感城镇陀头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陀头村位于尖峰岭脚下陀兴水库上游,是感城镇两个黎族村庄之一,也是距离感城镇最远的村庄。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有些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村庄。全村475户2233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16户1096人,还有低保户11户34人,特困户4户4人。面对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基数和占比较大的村庄,王远露的心沉甸甸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

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宣讲会

召开帮扶责任人培训

科学规划立足实际谋发展

一到岗,他便迅速调整状态,进村入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一个关于当地高效帮扶、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渐渐在他心中有了眉目。他提出了“水源不污染、土地不闲置、人力不浪费、村民不返贫”的乡村“四不”发展理念,以及“四色+一优”的精准识别工作思路。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根据上级党委的要求和村庄实际,研究制定了《陀头村2020年乡村振兴工作要点》和《陀头村2020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只有掌握村情民意,才能找准发展的路子;只有用心用情来做扶贫工作,精准帮扶才能帮到点上。”为此,针对村中的孤寡老人、特困人员、留守儿童,王远露和村党员干部主动上门提供帮助,还在网上发起公益行动,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多方力量支持,筹集善款,为贫困户家庭送去米和油,同时,鼓励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走访贫困户

唐国清是陀头村温布自然村贫困户,家里有5口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芒果、辣椒、菠萝蜜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前,虽勤劳肯干,但因缺乏种植技术,靠天吃饭,收入得不到保障。纳入帮扶对象后,在帮扶责任人帮助下,他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观摩等活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