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克拉玛依市 > 正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牢记嘱托,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3/9/11 16:12:32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3-07-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牢记嘱托,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放歌西部正青春

2023-07-03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克拉玛依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组织师生赴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开展实习。(学校供图)

克拉玛依市

国家级教学名师朱筱敏与克拉玛依校区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实习。(学校供图)

克拉玛依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校门(学校供图)

漫漫黄沙、茫茫戈壁之间,散落着一株株不起眼的梭梭树,它们直面风霜雨雪,连成一片绿洲。

西北边陲、广袤油田之中,驻守着一个个不知名的年轻人,他们贡献智慧力量,响应国之所需。

这里是新疆克拉玛依,一座油田上建起来的城市。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次年起校区面向全国招生。2020年,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的首届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大学4年间学习和思想上的收获,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们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扎根西部、投身石油石化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远大志向,全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坚守:接力扎根基层

“那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那么认真地看新闻,脑子完全蒙了,有点不敢相信,感受到了我们这代人被寄予厚望的激励。”

时隔3年,回想起2020年7月8日傍晚和父母一起坐在沙发上观看《新闻联播》播送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届毕业生何柏言的激动之情仍难自抑。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二十出头的何柏言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镁光灯背后,在油田度过的这3年,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从克拉玛依校区出发,驱车一个小时,沿途风景从茂密植被转为无垠戈壁。抵达百口泉采油厂区,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正在工作的何柏言。曾经的“冷白皮”已被晒得黝黑,他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穿长袖长裤的红色工装,脚踩一双劳保鞋,这种特别定制的鞋内都附有钢板,以防脚部被重物砸伤。在近40摄氏度的烈日炙烤下,汗水从他的两鬓流下。

“这几天还算克拉玛依盛夏比较凉快的天气。”何柏言告诉记者,在油田工作,时常要面对严寒酷暑的考验,夏季温度超过40摄氏度,冬季则低于零下20摄氏度,“但我们的工作环境要比老一辈年轻时优渥得多”。

如今,油田基本实现智能化管理,减少了人力在户外工作的时间;工作站里设施一应俱全,冬暖夏凉,班车每日接送通勤,不再需要长年累月驻守在戈壁深处……

“前辈们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在物质上没什么欠缺,遇到的挑战更多还是和自己作斗争。”何柏言所说的“斗争”,来源于他对自己内心的追问,“怎样才能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怎样把工作做精做透?我能给新疆、给油田带来什么?”

从一线作业区到研究所,从熟悉现场到协调统筹,何柏言对油田工作逐渐驾轻就熟。2021年底,他和同事们一起,建成新疆油田首个“百人百万吨”采油智能化发展示范区。“当时确实挺骄傲。”何柏言说,“作为中石大学子,作为石油行业的从事者,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捍卫国家的能源安全。”

6月,当大批游客涌入克拉玛依饱览魔鬼城的风光,何柏言的学弟学妹们则从这里出发,如同梭梭树的种子一样,撒向基层边疆,生长出助力新疆发展的绿洲——

“留在这里工作首先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我们‘勇担时代使命’,我觉得扎根西部、建设西部,到基层工作,就是我们的使命。”2023届毕业生陶振德即将前往天津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之后,他将回到新疆,进入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塔里木分公司工作;

“大四快毕业时,我发现我非常留恋克拉玛依。前段时间我们去了克拉玛依博物馆,看到了当年的石油工人怎么用骆驼拉水,他们穿过的衣服、写下的日记,都非常触动我。”为了这份留恋,今年毕业的甘肃姑娘孙乾琳选择留在克拉玛依,成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的一分子;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浙江大学的一对博士夫妻在新疆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我印象特别深刻。爸妈也很支持我留在克拉玛依。”与孙乾琳同班的吕石晓也进入了新疆油田分公司,入职前,他计划自驾前往伊犁,感受新疆之大美……

截至2023年6月9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4届毕业生共2894人,其中2483人已落实就业去向。签约就业学生中,超六成在石油石化领域就业,过半数在新疆就业,在新疆就业的学生中,超八成为疆外生源。

托举:合力就业育人

如果说建设之初的校区像戈壁上刚刚栽下的胡杨一样,正在努力生根发芽,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则让这所新生的高校在大西北站稳了脚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厚望,也是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关怀。教育部、自治区和克拉玛依市各级领导都给予校区发展以极大的支持帮助,让校区的学生们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坚表示。

教育之立,首在教师。自克拉玛依校区建设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部累计向校区派遣128人。援疆干部、援建教师、银龄教师、学科带头人等268人来到校区,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克拉玛依安家落户,与校区共成长。

在克拉玛依校区办公楼,记者遇见了行色匆匆的学生工作与安全保卫部主任林强。2016年,他从本部调至校区,妻儿也随其迁至克拉玛依。

“学校里面有很多援疆的教师,他们都是从北京、上海这些内地城市来的,在克拉玛依一待就是几年。我作为新疆本地人,更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吕石晓来自距离克拉玛依200公里左右的石河子市,身边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对于他的职业选择有着很大影响。

林强介绍,为了更好地激励毕业生留在西部建功立业,校区在就业育人方面统筹兼顾“育德”与“育才”,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创设回信展览、舞台剧、足迹寻访等形式,坚定学生使命担当的信念,同时通过聘请353名企业专家、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交流、开展职业体验行活动等,增强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油田、在野外、在实习现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院长谢庆宾介绍,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学生在大学4年需要依次完成普通地质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油矿地质实习和毕业设计,实现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敬表示,学校会在“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的指引下,逐步培养并塑造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情怀和理想;会通过发生在西部边疆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树立志愿扎根基层、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远大抱负。

“经过4年的学习后,知道了新疆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样艰苦,而且新疆特别需要人才,大部分企业都能提供很好的待遇,发展的平台很宽阔。他们留在这里不仅仅是因为有一腔报国热情,也是因为在这里个人成长得更快。”刘坚说。

年轻的力量在基层得以施展才干,年轻的血液让西部得以焕发生机。从克拉玛依校区走出的年轻人们,不仅成为新疆油田、独山子石化等公司技术、管理、财务各方面的中坚力量,而且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支教帮扶等方式,助力克拉玛依乃至整个新疆的整体发展和经济转型。

情怀:响应国之所需

“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在克拉玛依校区的教学楼里,题写着这样一行大字。

克拉玛依是中亚经济走廊交汇城市,更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交流的“桥头堡”。一校两地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服务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培养一批积极投身中外友好事业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国家留学生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写信,讲述在华留学生活情况,表达了努力学习、加强合作、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我们非常激动。”木哈和弟弟都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他们的父亲在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公司工作了近30年,兄弟俩从小对中国就有很深的感情。“我要成为一名兼具能源与管理专业知识、汉语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能源领域高端管理人才,为促进中哈能源合作贡献力量。”木哈说。

从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到引领学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

建校以来,学校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构建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

“用自己研发的装备开发海洋能源,助力‘能源饭碗端牢在自己手里’,是海洋强国追梦人的不懈追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徐东升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多次前往广袤南海的蓝鲸1号平台,研发安全高效深水钻井服务系统,推广新型海洋隔水导管在中国全部海域应用,作为学生负责人完成自然基金等国家项目6项,助力构建了南海远海作业保障体系。

“国之所需,校之所重,我之所为”,是学校建校70年来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吴小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回信中石大学子,情深意重,嘱托殷殷,饱含着对中外青年的深切关怀,饱含着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办学追求与育人成效的褒扬,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要牢记嘱托,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重点,加快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写好‘建设教育强国,中石大何为’的新答卷。”(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王强杨文轶李柯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牢记嘱托,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米脂小米香飘万里
大学生种菜带农致富真不赖
最新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牢记嘱托,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米脂小米香飘万里
大学生种菜带农致富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