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岐黄亮剑”脱贫路
2017年起,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始新一轮结对帮扶天津市静海区大丰堆镇大丰堆村和高家庄村。在帮扶工作中,天津中医药大学引入中医整体思维理念:望闻问切“寻病灶”,辨证论治“开处方”,固本培元“强筋骨”,内外兼修“治标本”;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原则,大力实施扶贫领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大学的医疗及教育优势,确立了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带动“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帮扶项目为“重点”,以健康医疗和教育扶志为“特色”的“岐黄亮剑”中医精准帮扶模式。截至目前,学校对结对帮扶的两个困难村已投入194.9万余元,两个困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全市平均水平。
大连医科大学:雪域高原铺就健康之路
大连医科大学自2001年积极参与援藏工作,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进一步发挥学校及附属医院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扎实推进、有序开展。以支持、帮助那曲地区创建三甲医院为抓手,以创新医院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医院内部改革为动力,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年来,学校牵头选派了全省干部医疗人才99名赴那曲精准帮扶。其中,选派干部人才43名(包括4位院长、28名医疗人才、11名柔性引进专家),占全省43%。援藏专家大力弘扬践行“大爱无疆”的援藏精神,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一人学厨全家脱贫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广东顺德中国厨师之乡、世界美食之都的资源优势,成立顺德厨师学院,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以“一人学厨,全家脱贫”为宗旨,探索“名校联名店,名店出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成名厨,名厨走向世界”(简称“四名工程”)教育扶贫顺德模式,将传统的厨艺师徒传承与现代烹饪教育有机结合,以粤菜厨师职业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技能培训、工学交替、送教上门等形式,东西部扶贫协作,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粤菜师傅培养和厨师职业培训,探索出将资助、扶志、扶智、赋能融于一体的精准扶贫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新疆大学:“双语”青年志愿者赴南疆
围绕助力南疆叶城县、疏勒县、乌什县全面脱贫的重要任务,新疆大学坚持利用各方面优势资源,凝聚全校师资力量,每年派出220余名“双语”青年志愿者赴南疆地区开展“助力南疆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推动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安排部署和战略实施,促进南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7年以来,新疆大学先后有20余位校领导、400余位教师及220余名研究生、450余名本科生赴南疆叶城、疏勒和乌什地区协助“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脱贫工作队和当地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帮扶千余户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陕西理工大学:缕缕药香富秦巴
陕西省镇巴县地处秦巴山区,拥有丰富的天然中药材资源,但由于交通条件恶劣、技术人才缺乏,该县中药材产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较低、脱贫攻坚难度大。2016年以来,陕西理工大学立足镇巴县资源特点,组织科技扶贫团队,选派科技副镇长,常年驻点开展中药材技术攻关和农户脱贫攻坚。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质量标准,为中药材产业设定发展路径和规范化标准。开展大黄等中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初加工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推动镇巴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中药材品质不断改良,加工技术不断规范,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目前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镇巴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支柱产业。
塔里木大学:构建枣产业扶贫新模式
在新疆,枣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产业,但枣品种单一、建园不整齐、种植密度大、果园郁闭、果实品质差、产品加工技术滞后、产业链延伸不够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新疆的枣产业发展。为实现技术扶贫、智力扶贫,加快推进枣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扶贫增收,塔里木大学枣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自2004年以来,通过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兵团科技局少数民族聚集团场科技特派员科技帮扶三年行动专项项目——“密植枣园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四十七团红枣规范化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的实施,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促进了枣产业技术升级和健康发展。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打造“腊肉新乡村”
巫溪县天元乡是重庆市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辖9个行政村。其中,万春村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派驻第一书记定点帮扶责任区域。学院80余名师生与万春的村民融合,创建扶贫车间,生产“生态腊肉”,实施“职教兴业”。2018年学院帮助村民改造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3个,带动农户散养生猪5000头,创办“万春村腊肉加工厂”,以“农校对接”和“以购代扶”方式促销。2018年创净利润34万元,实现5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2019年生产腊肉香肠制品50吨,创加工红利148万元,引领60余户村民车间务工增收。全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全乡贫困户受益脱贫,“腊肉新乡村”全县闻名。
燕山大学:教育扶贫扶出“七彩银里”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银里村地处海拔900米的燕山北麓深处,曾是个贫困的小山村。2016年起,燕山大学向银里村派驻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教育资源供给等方式,全方位对该村进行帮扶。2018年10月,银里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10月6日,仅剩的3户未脱贫户也如期脱贫。5年来,这个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围场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先后两批共7名燕山大学驻村工作队员的接续发力,逐渐让以前贫困落后的银里成了如今人们眼中的“幸福银里”“七彩银里”。
太原理工大学:服饰产业助力贫困户就业
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定点帮扶山西省偏关县,依托高校优势,在爱心支教、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产业扶贫方面成效突出。2017年底至2018年6月,太原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与山西久冠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对接。2018年7月至10月,偏关县久冠服饰扶贫有限公司筹建启动。2018年12月4日,久冠服饰扶贫有限公司(扶贫一车间)、太原理工大学扶贫工作站揭牌营业,公司安置就业人员168人,其中贫困户110人。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充分体现偏关县脱贫成效,2019年8月2日,久冠服饰扶贫有限公司二车间建成运营,安置就业人员220人,其中贫困户160人。
中国美术学院:美美与共助力凉山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凉山州政府于2018年3月新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致力为四川乃至西南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教育部直属精准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的高校,中国美术学院派出多批团队,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为:单一的学科专业支持或师资支持,无法使西昌民族幼专建设形成内动力,非长久之策。应围绕当地区域经济状况和彝族民族特色文化,带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民族特色人才集群,反哺区域文化和经济建设,从而构建区域经济和高校建设的正态循环链。为此,中国美术学院提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十要构想”并进行了成功实践。
郑州大学:优质农产品端上消费者餐桌
郑州大学精准帮扶河南省泌阳县双庙街乡闫洼村以来,在消费扶贫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和平台优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玉米、水果萝卜、优质红薯种植和白玉蜗牛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项目,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近三年来,郑州大学通过采取消费扶贫模式,促进了闫洼村优质农产品种植和消费者餐桌的直接对接,实现贫困地区农户和广大消费者的双赢。通过订单采购帮扶闫洼村特色农产品,助力打造了闫洼农蔬品牌,促进贫困种植户增收。仅2019年,郑州大学各基层单位爱心采购帮扶地特色农产品价值47.9万元,引荐企业和闫洼村农民种植合作社签订10万元的水果萝卜采购合同,带动10户贫困户增收,参与种植户亩均增收6000元以上。
桂林理工大学:构建“党建+专家+产业”模式
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定点帮扶广西灌阳以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围绕灌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党建领航扶贫为龙头,发挥工科高校科技优势,聚焦产业帮扶,依托城乡规划、机械设计、环境保护等优势学科专业精心打造“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引入到广西灌阳贫困村,构建了“党建+专家+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成为广西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树立了“桂工扶贫”品牌。截至2020年6月,学校定点帮扶的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054户4161人减少至22户82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00余元增加到5000元,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0.6%,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已于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灌阳县也于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生动实践“电商大有可为”
自2012年以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党委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以党建促电商扶贫,以电商扶贫促产业振兴。具体分两个阶段呈现。1.0阶段:党建+电商项目+贫困村。基于县情、村情、民情分析,结合当地特色,挖掘、实施电商项目,提出“电商+特色农产品”“电商+特色乡村旅游”“电商+农村创业协会”三种帮扶方式。通过一村一项目,阶段性帮扶,精准对接贫困村。2.0阶段:党建+电商基地+贫困村。为实现长久互助,在贫困村直接建立电商基地,通过免费基地、高校人力等优势,引进电商项目,将项目固化、产业化,实现“村庄+农户+基地+专业”共同成长。
吉林外国语大学:持续提升农村教师职业能力
“种子”农村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育项目,是吉林外国语大学提出的职业继续教育精准帮扶办法。学校依托“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实施平台,以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导向,关注农村教师提升专业能力需求、职业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以及个人职业能力持续提升,构建了农村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创新了农村教师职业继续教育研修方式,形成了科学化的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根据项目县教师实际情况,以项目式培训的形式,科学设计培训主题与课程,突出解决教研问题,有效实施送教到校,指导学校开展学科校本研修,培养优秀学科团队,关注学科教师持续性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在“致贫的根子”上精准发力
兰州交通大学共联系甘肃省康乐县6个贫困村,158名干部联系325户贫困户。针对帮扶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学校紧盯“控辍保学”工作,在“致贫的根子”上精准发力,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对帮扶村教育事业开展全面帮扶。举办教师培训班两期,并连续7年为考生和家长免费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辅导,服务群众1000多人次。积极改善帮扶村小学办学条件,累计捐赠电脑350台、桌椅600套,新建教室4间、硬化操场1000平方米,建立计算机教室13间,捐赠图书2万余册,捐赠价值50万元的教学设备、教具、文化体育用品等。学校每年平均为康乐县增加贫困地区专项招生录取名额近20名。自2012年至今,累计免除帮扶村考入学校的86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