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赤城县 > 正文

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扫描

2023/9/5 9:35:57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0-10-14

作为贵州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保护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通过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等方式,聚焦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2017年,植保学科茶产业团队博士生齐普应、杨林林深入安顺市普定县绿源茶叶园,利用专业知识对茶叶病虫害采取绿色防控,提高茶叶的抗病抗逆能力,获得2018年度“贵州大学校长特别嘉奖”。在此基础上,贵州大学启动了“博士村长”计划,组建了茶产业、精品水果、蔬菜等十二个产业团队,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贵州省榕江、纳雍、紫云、贞丰、赫章等46个县和300多个贫困乡镇,极大地促进了贫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大数据助教师用好普通话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2019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启动实施“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国家对学校教师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培养要求为培训目标,依托首都师范大学优质专家资源、师范生资源,开发了“双优云桥—乐智悦读”普通话大数据测评系统。系统在听、说、读、写四大模块,通过“测试—诊断—反馈—提升”四个阶段,创设语言情境,拓展课内语言学习资源。AI智能评价系统实时跟踪、精准测试、即时诊断;专家团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有效反馈、有针对性提升。据统计,参训教师训后测试平均分比训前高16.44分,普通话口语水平整体有所提升。

福建农林大学:治水土流失助地区减贫

贫困往往与生态环境脆弱伴生,二者的治理也成为长期以来的难题。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聚焦定西贫困,福州与定西两地政府探索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由福建农林大学进行方案设计和技术指导。自2017年实施以来,服务团队针对定西实际,在试验中进行造林技术、种植模式等创新,在生态林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林花、林果、林蜂、林菌、林药、林农、林旅、林草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四年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总面积19539.3亩,总投资6955.2万元,累计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1159户,直接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528.7599万元,户均收入0.4562万元,并通过从事生态林的抚育、管护工作,进一步增加劳务收入。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振兴革命老区

2016年5月,由首批国家卓越农林计划水产养殖专业师生为主体的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成立,团队通过攻关核心技术,采用“良种+良法”养殖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精准对接革命老区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项目团队(公司)+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进行产业扶贫,在稻田中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技术服务落地超10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30万亩,在省内30余家龙头企业实现技术落地,已累计帮助超过5000人实现脱贫。“稻渔工程”打通了从高校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场的学研产用渠道,闯出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助力扶贫的综合发展之路。

南京医科大学:“心佑工程”护先心病患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南京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路径。自2014年以来,持续组织开展“心佑工程”精准扶贫、健康扶贫活动,为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专项免费救治。7年来,“心佑工程”健康扶贫范围已幅射新疆、青海、西藏、陕西、贵州、安徽、江苏等七个省区100多个市县,筛查4万多名先心病患儿,免费救助320名患儿,使305个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增强了受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持续对口帮扶贫困地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南京医科大学力量。

河北大学:撬动赤城生态文化发展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与北京山水相依,与冬奥会场隔山相望,此前,该县经济长期依赖于丰富的地质文化和矿产资源。自2016年起,河北大学对赤城县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先后选派34名党员干部到该县龙关镇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四年多来,学校根据赤城县资源禀赋、目标定位和冬奥机遇,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科学实施“阿基米德”项目,选好筑牢“中国·赤城生态文化研究院”这一智力支点,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学校在杠杆两头齐发力,撬动赤城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摆脱贫困。2019年底,赤城县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2月,赤城县摘掉贫困县帽子。

安徽农业大学:铸就脱贫攻坚“科技哨所”

2013年以来,安徽农业大学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分别在安徽省金寨县、临泉县、颍上县、定远县、埇桥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立了“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皖北综合试验站”“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和“农区草牧业特色试验站”。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科技哨所建在田间地头,搭建了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和创业孵化功能于一体、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永久的、驻地的产业扶贫和农技推广支撑平台。学校教授带领地方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在产业扶贫、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理工大学:小小燕麦种出脱贫学问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燕麦等健康谷物食品迎来新的消费热潮。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燕麦的最大优势产区,而作为“世界燕麦之乡”的内蒙古武川县却因精深加工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长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管骁教授团队负责的“燕麦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以实现燕麦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聚焦于燕麦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户一体化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燕麦大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创制、燕麦功能性配料的开发与应用为主线的研究体系,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并在武川县进行产业化实施。

云南大学:“绿色烤房”帮助村民增收

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利用自有的绿色烤房技术,在云南大学对口帮扶的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将两座传统密集烤房改造为绿色烤房,使当地村民的烤烟质量明显提升,烘烤成本显著下降达50%以上,综合效益从每亩烟地的平均3500元左右上升到7000元左右,显著增加了村民收入。结合云大节能所在其他贫困地区参与改造的40余座绿色烤房的情况,该技术使用清洁电能和全自动控制,实现了清洁能源对传统燃煤的替代,不仅节能环保,还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烟叶烘烤技术力量不足、产出烟叶质量低的问题。该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可以吸引烟草企业加大对当地农、田、水、路、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

为落实脱贫攻坚任务,近年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国培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服务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着力将“国培计划”各类培训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在43个旗县培训项目中,深度贫困旗县占14个,国贫旗县占10个,区贫旗县占10个,非贫困旗县占9个,贫困县项目占比79%。面向自治区内外遴选300余位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或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对自治区培训专家库进行了补充更新,确保为10万余人次的参训学员提供最优质的师资。采取集中培训、同步在线、异步在线、名校访谈、跟岗实践、返岗实践等方式,有效帮助乡村中小学教师及乡村学校校长提升业务水平。

河南科技大学:小红薯撑起大产业

豫西地区是典型的丘陵旱作区,红薯是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方式以春薯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丘陵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豫西红薯沙、面、甜、香的品质。为挖掘豫西地区红薯产业的巨大潜力,河南科技大学依托农学院成立了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友军组建了以教授、博士为主的红薯产业团队,形成了栽培、育种、生技、土肥、植保等专业专长、学科互补的优势特色。2018—2020年,该团队走遍豫西大地,在红薯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红薯产业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项目接地气、技术很实用、模式可复制”的好产业。

青海大学:用科技优势服务产业发展

青海大学充分发挥该校青海省10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三江源及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的作用,聚焦科技优势,发展地方产业,助力扶贫攻坚。在青海省贵南县、共和县等8个县域建成32个藏羊高效养殖以及蚕豆种业等方面扶贫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累计实施多胎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质增效技术、中药材种苗繁育、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等特色产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科技扶贫产业项目11项。培育优势产业30个左右,覆盖约100余个贫困村,涉及约1000户贫困户,带动户增收在3000—20000元之间。

海南大学:黎族山寨盛开“幸福兰”

乐妹村坐落于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东南部,是黎族革命老区,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也是海南大学定点帮扶的村庄之一,全村贫困率高达83%。海南大学派驻乐妹村第一书记王联春和海南大学林学院兰花专家宋希强经过充分的市场供需调研,选定适合乐妹村气候条件下种植的秋石斛兰花,采用“政府+高校+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秋石斛兰花产业。该项目两年投入300多万元,建成20亩兰花大棚,目前共种植约40万株秋石斛、3万株火焰兰。2019年,乐妹村这个黎族山寨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836元增长到2019年的9888元。

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点亮科技之光

针对四川省凉山州等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依托、对接政府为保障、对接高校做技术支撑,探索建立了“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多种农技推广模式,实现科技扶贫“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如在凉山州布拖县,建立了“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以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产业扶贫为关键抓手,搭建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服务平台。平台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期入驻方式,及时发现、解决生产问题。平台功能涵盖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与生产、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与服务、科技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切实打通了科技服务农户与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石河子大学:林下养鸡产业助南疆脱贫

为配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小海子垦区团场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加”的三元结构转变,发展壮大团场集体经济,建设新型团场,石河子大学林下养鸡科技特派服务团队利用四十四团原种连果园空间大、杂草多的资源优势,2019年进行了林下养鸡育雏脱温放养各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将连队闲置多年的蔬菜大棚科学改造成育雏脱温鸡舍900平方米,指导带领4个贫困户共放养4600只(3批)优质肉鸡,

[1] [2] [3]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广西新闻网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实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最新图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庆市选拔赛中职组“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赛项在隆化职中举行
“心健康”公益行动计划任县站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