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队前往陕西延川县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堆花”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为传承人送展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感悟初心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为延续红色血脉、汲取红色力量,实践团队一行前往延川县梁家河村以及宝塔山等地追寻红色足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的成员参观学习了梁家河村史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作为知青带领群众修建的淤坝、知青井、铁业社和沼气池等旧址,参观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插队岁月所居住的窑洞和知青院,并了解了梁家河在党的领导下40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感悟了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实践团的成员纷纷表示要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砥砺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书写人生华章!
怀揣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和对延安精神的憧憬,实践团队来到了宝塔山。遥望巍峨的宝塔山,实践团的成员切身感受到革命老区延安的红色精神和文化,并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挥学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为弘扬传统文化,探索“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在文安驿镇延川书画院举办了“设计学院文创设计作品展”,为延川剪纸、布堆花非遗传承人展示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服装系100多位本硕学生以非遗传统工艺项目为元素进行文创设计的作品。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积极交流文创作品设计的理念,讨论传统工艺品如何进行创新设计并融入当代生活,承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实践团通过调研发现,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能为乡村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乡村长远发展留住人才,还能通过传承、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用“小产业,大能量”助推乡村振兴。
采访非遗文化讲述传承故事
针对布堆花的起源、美学特征及其传承发展,实践团队先后采访了延川县刘二涛老师、刘艳琴老师、冯山云老师以及郭如林老师。在采访刘二涛老师时,她坦言非遗传承与制造收入的关系是她一直以来在平衡掂量与学习的。三年多来,通过她不懈的努力,不但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而且一批贫困妇女、残疾劳动力实现了就业,真正走出了一条“非遗+就业”的新路子。刘艳琴老师称布堆花为“艺术”,在制作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都要信手拈来。实践团通过观察,发现布堆花的制作过程可概括为先剪后贴,但剪与贴中又蕴含许多细节,例如对形态的把握,对色彩构成的把握以及缝线的工艺等等。
作为布堆花发展的奠基人,冯山云老师认为,非遗传承最重要的是对文化内涵、文化核心的理解与传承。他表示文化创作需要有灵魂,有内核。郭如林老师也表示,剪纸与布堆花只是艺术形式,最重要是表现人民的生活。在他看来,自己的家庭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活传统与文化对他的创作影响极大。
“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团队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师生组建的一支文化服务宣传团队。作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特色摄影摄像团队,“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以“记录传统文化、发现文化瑰宝、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宗旨,依托专业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自拍自制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该团队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坚定传承红色基因,通过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爱国热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