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元宝区 > 正文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2023/8/9 21:47:17 点击:
建建筑队起步,到办塑料厂、钢窗厂、机械厂,建起6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目前东关社区年总产值达40亿元,实现群众“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有存款”,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余元。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周遂德常说:“我是一头老黄牛,让老百姓坐在牛车上,把他们都拉到幸福、富裕、快乐的道路上。”1974年,村里决定建设窑厂发展集体经济,周遂德拿出全部积蓄和准备盖房的木料予以支持。窑厂建了4个月,他天天在工地上掘地、挖土、推架子车,不辞辛苦。1998年,村里筹建“中华药城”,他天天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不怕苦不怕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更是每天工作逾15个小时,带领家人主动捐款,并带动当地群众、企业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之后,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周遂德的又一目标。周遂德倡导办教育、改村风、兴文化。东关村投入360万元,建起了设施一流的小学。为了鼓励村民重视教育,还会对有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经济补助。如今,东关社区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劳动模范等进行免费体检,还经常慰问7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家庭,尊老爱幼等良好社会风尚在东关社区蔚然成风。

周遂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元宝区

448周儒欣

周儒欣,男,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儒欣怀揣北斗强国梦想与实业报国情怀,在卫星导航领域深耕20余年,大力推进“北斗+”各项应用,在5G、无人机、国防装备、测量测绘、汽车智能网联、机器人、智慧医疗等领域,把北斗产业化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惠及千家万户。

2000年9月,周儒欣在北京创办北斗星通,他从学习国外优秀公司先进经验起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2002年,北斗星通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北斗一号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为“北斗一号”对民用开放奠定了技术基础,是北斗产业化历程中的里程碑。2007年4月,“北斗二号”首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开始启动,周儒欣率领北斗星通提出了建立“以北斗为核心的自主技术和自有产品体系”的发展目标。

潜心研发“中国芯”。芯片是卫星导航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北斗芯片是北斗应用产业化领域核心中的核心,周儒欣决心“啃最硬的骨头”,自主研发芯片,占据产业链的最高点,彻底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他国的尴尬境地。北斗星通自主研发出Nebulas、Humbird、UFirebird等系列北斗芯片产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后又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成就展出。由北斗星通参与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斗芯片在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比测中,多次排名第一。

20多年过去了,周儒欣把智慧与汗水奉献给北斗应用推广事业,他带领北斗星通探索出北斗产业化应用发展模式,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为开创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新格局付出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儒欣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元宝区

449赵庆祥

赵庆祥,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桥东供配电中心供电抢修一班班长。

多年来,赵庆祥始终坚持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将对党和人民的感情融入祖国电力建设中,参与抢修排险4万余次、行程16万公里,用担当书写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至诚为公的价值追求。

忠诚履责,守护电网。自1999年转业至国网邢台供电公司供电抢修岗位以来,赵庆祥时刻以共产党员和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夜守卫电网安全。22年来,他始终扎根抢修一线,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除夕夜坚守岗位,1000余次上门服务,近300次义务宣传,帮助客户处理用电问题上千次,练就“10分钟”事故诊断绝活,大幅度提升抢修速度和效率。他始终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带头作用,2016年“7·19”邢台特大水灾期间,他冲锋在抗洪抢险最前沿,冒着触电危险,涉水冲入地下配电室,断开电源。

战“疫”保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把供好电作为助力抗击疫情的重要保障,主动承担制定保电预案任务,仅用2天就完成全市39个防疫重点客户“一户一案”编制工作,确保有序应对突发状况。组织党员服务队先后深入380余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帮群众代缴电费500余次,配送物资1000余份。助力28家企业复工复产,解决用电问题7件,展现了供电员工的责任与担当。

苦干实干,敢于创新。多年来,赵庆祥始终坚持传承工匠精神,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实干创新提升抢修效率和业务技能,争当创新创效先锋。1984年,作为部队电力保障骨干人员,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转业后,他立足岗位创新提效,研发的架空避雷器摇臂升降装置,提升工作效率6倍以上;为解决邢台市首条电缆入地项目中“环网柜相序区分”难题,赵庆祥泡在工地20多天,研制出无线核相仪,使抢修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赵庆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元宝区

450俞明德

俞明德,男,汉族,193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90岁高龄的俞明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少先队辅导员。他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扎根基层,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择一事,终一生,从青丝到白发,72年不改初衷,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少先队工作,抒写对“红领巾”的热爱与执着。

一句嘱托,他用一生实现。1950年1月,俞明德牵头成立了温岭县紫皋乡少年儿童队,他成为首位辅导员。他带领儿童队白天上课,晚上放哨。闲暇时,他还教孩子们唱革命歌曲。儿童队从20多人逐渐发展到160多人。1955年9月,24岁的俞明德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且在大会上发言。上世纪80年代,他首创温岭少先队特色品牌“海洋生物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他组织召开全省“少年团校”现场会;2008年,他参与组建的全国首个县级红领巾博物馆在温岭市少年宫开馆。

他关心每一位“红领巾”,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为了改善体育设施,他想尽办法,向县教育局争取来篮球架,让孩子们能有像样的体育课;遇到家境贫寒的孩子,他自掏腰包为他们买学习用具……像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退休后的俞明德,依然为红领巾事业奔波着。2015年11月,他发起成立“俞明德工作室”,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推动课程研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70多岁时,他学会了使用电脑、摄影剪辑,把奖励他的摩托车换成摄像机,又自掏腰包买了一部照相机,用心记录少先队工作的点点滴滴。2021年,他开通了抖音号“90后老俞”,是温岭最“潮”的爷爷。

俞明德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元宝区

451姜涛

姜涛,男,汉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

姜涛30多年来坚持不懈、兢兢业业,从一名普通电焊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他刻苦钻研、潜心研究,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授业解惑,毫无保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岗位带头人,他被称为“航天焊将”。

34年坚守“匠心”。1987年,姜涛进入航天军工企业,工作中的他,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初进工厂时,为让自己的手握焊接技术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他将双手绑上沙袋进行练习,每天要做6个小时的焊接钢板训练,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经过7个月的苦练,他取得了常人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

磨砺铸就“匠心”。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30多年来,姜涛克服了数以百计的焊接难题,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焊接气孔、裂纹,是焊接的主要难点。姜涛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焊接顺序和工艺参数,提出了对称焊接后再用火焰矫正的方法,结构件一次交验合格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从航天发射“一箭20星”到国家多个重大型号装备研制,姜涛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克了技术难关,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大国工匠”。

传承技艺匠心。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他还将自己在手工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方面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2013年,“国家级姜涛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在他的指导下,徒弟们大多都已能挑大梁,在工作中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其中有的人已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如今,姜涛仍以一颗不变的匠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辛勤耕耘。

姜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元宝区

452钱建华

钱建华,男,汉族,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职工。

30多年来,钱建华扎根高原,带领团队解决百余项电网技术难题,是电网安全运维的安全前哨和技术尖兵,牵头创立“钱建华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创新项目400余项,为保障青海电网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他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变电站的开关并不仅仅是一副刀闸,而是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高压熔断器等的一整套大型高精设备。面对电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尤其在高海拔特殊环境下,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规范可参照,钱建华主动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设备,苦心钻研掌握新技能、攻克新课题。在西宁750千伏变电站的一次检修中,开关刀闸无法分离。情况紧急,钱建华顶着寒风爬上设备构架,踮着脚、弓着腰,整个身体俯在冰凉彻骨的金属设备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作业,故障终于被排除,而他的腿脚却被冻得僵硬、不能行走,最后还是同事们把他从构架上抬了下来。遇上重大工程验收检修,他经常连续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吃住在变电站。30多年的检修生涯中,他参加了青海上百座变电站以及青藏联网、青新二通道联网、玉树联网、果洛联网、青豫特高压等重大工程验收投运,完成上万台开关的检修、数千次设备抢修及应急处理。同事们都说:“只要有钱师傅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他勇于创新,成果丰硕。面对解体母线筒故障点另一端会受力失衡问题,钱建华带领同事们设计出利用液压升降原理来支撑母线筒、使整个系统保持平衡的新型支撑设备,显著提升了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这项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全省33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检修工作中。他带领团队解决百余项电网技术难题,主持的多项创新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以他名字命名的“钱建华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创新项目400余项,其中128项获得国家专利。借助这个平台,在他言传身教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先行
振兴突破看沈阳|沈阳沈北新区:聚焦“三大目标”大力推进“一城五园”建设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最新图文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东北大学体育部对口支援于洪区沙岭中心校
东北大学慧启e诊“互联网+”团队赴苏家屯举办公益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