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东坡区 > 正文

重建“诗书城”在眉山寻找苏东坡

2023/8/9 7:36:51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2-11-16

以及评论复仇者:残局都出来了社交媒体的反应周一发布,实际的评论在周二下午上网。令人惊讶的是,评论家发现备受期待的电影是超级电影。

九百多年过去了,苏轼依然影响着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枫表示,眉山市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三苏文脉”保护好,眼下最重要的是建立起陆游曾经说过的“千载诗书城”,让文化融入这座城市。

剪辑戚厚磊

九百多年过去了,苏轼依然影响着他的家乡眉山。

在眉山71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苏东坡的印记并不少见。苏东坡曾经的家依然坐落在纱縠行内,现在的名字叫“三苏祠博物馆”。出了纱縠行,他曾经写文赞美过的眉山远景楼被重建,旁边是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再往北走有东坡小学、苏轼公园……

在眉山聊起苏东坡,网约车司机会说,自己老妈做的东坡肉是最好吃的;读中文的大学生会被他感召,来这座城市定居;年轻的父母则会念起苏轼的育儿理念“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每年高考前夕,莘莘学子就跑去苏轼家的古井边,打一盆水,洗洗手,沾沾文气。

不过,对于这座被称为“东坡故里”的城市,这一切显然还不够。

今年8月30日,眉山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眉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决定》,确立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的目标。

如何让普通群众也能感受、参与到东坡文化活动中?11月1日,眉山市“东坡文化月”正式启动,除了三苏主题文物特展、大型诗乐舞展演,眉山市也推出了万人诵东坡、文化体验精品游等一系列活动。

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枫表示,眉山市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三苏文脉”保护好,眼下最重要的是建立起陆游曾经说过的“千载诗书城”,让文化融入这座城市。

身边的苏东坡

接受采访那天,王晋川穿着一件polo衫,背着一个黑色的斜挎包,背有些微偻,讲到兴奋处,手不自觉地舞动。从眉山市文体局退休后,69岁的王晋川没闲着,到各个中小学讲苏东坡的故事,“年纪大了,总喜欢和孩子呆在一起。”

他参与制作了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52集动画片需要2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多采集于我们本地关于苏东坡的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晋川和一群同事,骑着自行车,在当时的眉山县、青神县,四处采风散落于各地的苏东坡传说。

王晋川将采访地点约在了三苏祠内,这里是史料可考证的苏东坡在眉山时的故居,苏东坡十余岁时,他们举家搬到了这条专做纱线、布帛买卖的街巷里,他的母亲程夫人在街上租了一个店铺经营,贴补家用。

苏轼在眉山生活了相当于他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苏洵去世,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护送苏洵的灵柩回眉山,为父守孝结束后,临走时他们将旧宅交予老友,两人便一生漂泊,再也没有回到眉山。之后,元代改三苏故居为祠,成为对外开放的公祭祠堂。明朝末年,三苏祠毁于战乱,清朝重建,原来的“五亩宅院”增至现在的104亩,庭院内恢复了苏东坡诗作中说的“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有古井、瑞莲池、南轩等。

2022年8月23日,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苏轼雕像。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王晋川回忆,在他还是个“半大人儿”的时候,他就跟在父亲的身后,翻过三苏祠内高高的门槛,父亲指着泥像说,中间这个是苏老泉,苏洵苏爷爷,旁边这个是苏东坡,另一个是苏辙。

今年26岁的陈欣也是在三苏祠旁长大的,在她的印象中,三苏祠是她小时候的春游地,工作人员会经常举办关于三苏的猜灯谜、对诗词的活动。但那时三苏祠还没有专门开展讲解项目,她只是懵懵懂懂地在老师的介绍下知道,原来课本中写出《水调歌头》《赤壁赋》的大词人,曾经住在隔壁。

离开家乡去外地读大学,和别人介绍自己家乡时,陈欣总不忘加上一句,“苏东坡的家乡”,那一刻内心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只有出去了才明白,我们的家乡能有三苏,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2020年,陈欣从旅游专业毕业后,回到眉山开始做三苏祠的讲解员,她发现和她小时候比,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人喜欢苏轼的书法、有人对他的仕途更感兴趣,还有人会问“东坡肉怎么做?”

三苏祠内还可以寻见当初苏家的古井,传说是当年苏洵打下的。陈欣说,每年高考前,眉山当地的学生会来三苏祠,用这口井的水洗手,想要沾沾这个大文豪的文气,也希望像苏轼兄弟一样考出好成绩。

政府重修了纱縠行,变成了新的商业集中地,只是当初做纱线、布帛买卖的街巷,如今以售卖本地特产为主。出了纱縠行,这座城市到处都是以“三苏”命名的地点:东坡大道,苏辙公园、东坡湖,东坡小学、东坡中学……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载:

嘉祐二年(1057年),他和苏轼进京应试,欧阳修为主试官。当时,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由专门的人誊抄一遍,以免主试官认出试卷的笔迹。

欧阳修见到一篇文章,是苏轼的论为政的宽与简,他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

放榜后不久,欧阳修收到了苏轼的谢启,拿给梅尧臣看,慨然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此话一出,年仅二十岁,从眉山来的苏轼,一时名满天下。

宋代时,眉山与青神、丹稜、彭山三县同属眉州治下,这里离成都不足一百公里,岷江穿城,西南行,入长江,在苏轼的表述中,他的故乡就在长江起源的地方,他写“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眉山拥有1500余年的建置历史,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眉山除三苏父子外,还孕育了东汉名臣张纲、西晋《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等……两宋年间,眉山出了886名进士,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惊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出眉州乎!”

陆游入蜀做官,游历眉山时,曾作诗道:“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2022年8月23日,四川省眉山市,航拍眉山城市风光。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66岁的周仲明曾先后担任眉山市经贸委主任、发改委主任。他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到三苏祠,却大为失望。那时候他刚参加工作,从老家青神县骑自行车花费四个多小时才到眉山县城。周仲明还记得,那时候的三苏祠位于县城的最西边,“满祠的萧瑟与破败,颠覆了我所有的美好想象。”建筑大都还是晚清的,年久失修,斑斑驳驳。

多年以后,周仲明再去思考初到眉山的感受,他觉得此前苏东坡对于眉山县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历史人物,“没有和这座城市紧密结合。没能去挖掘这个人物的人文精神,并且进一步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1997年,周仲明再次站在三苏祠门口。当时,国务院批准调整乐山市行政区划,包括眉山在内的乐山北部6县从乐山分离出来,设立眉山地区。周仲明作为眉山新区筹备组成员,开始了在眉山的工作生活。临时办公楼就在三苏祠南大门对面,周仲明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每当经过三苏祠门口,我的心都会立刻被一种无形的优雅气质所俘获。过去是过客,而今是主人了,肩负建设这个城的重任。”

2000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四川省撤销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的批复”中,“同意撤销眉山地区和眉山县,设立地级眉山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东坡区。”

周仲明回忆,在建市之初,就确立了把发展经济与弘扬东坡文化,作为为政的重要使命。对城市的命名,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是叫眉山市、东坡区,还是叫东坡市、眉山区?“最终,考虑到眉山市的历史渊源,从建制的角度来说确定了眉山市的名字,表示这个城市的根深。但同时,苏东坡生在眉山,东坡精神、东坡文化影响了一代代的眉山人,确定叫东坡区。”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苏东坡与眉山是密不可分的。”现任眉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磊记得,当年他跟着第一批城市建设者队伍从乐山市出发

到眉山,下了大巴,看到的第一家店铺就叫“东坡肉”。

将“东坡”融进一座城

按照当时的规划,东坡区保留老城区,向北延伸发展,新建设的区域被当地人称作“新区”。王晋川参与了当时的街道命名工作,他回忆,当时市委希望街道的命名要能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当时有人提议以苏东坡去过的城市命名,王晋川觉得从三苏的诗词文库里去找“更能突出文化内涵。”最终,市委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西边的眉山高速向东延伸,叫眉州大道,“体现眉山的历史”,自北向南的主干道则为东坡大道,“代表苏东坡是眉山的翘楚。”

有“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西子街;“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芳草街;“起舞弄清影”的清影路。

“我们现在正在梳理每条街的来历、典故、意义,之后计划将它们标注出来。”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枫畅想,未来旅客走在街上,就会了解‘大雅’‘子由’是怎么来的,“将东坡文化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修建上,当地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最初的规划方案,要在公园周边修建高楼大厦,已经有房地产开发商找政府谈判购地事宜。但在后来的实施中,将原本已经规划好的六百多亩商业居住地先后调整为公园用地,才有如今占地2500亩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

2022年8月22日,四川省眉山市,傍晚时分,市民在苏轼公园健身。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当时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眉山当时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对绿化用地指标有明确的要求,也是为了达到这一指标,想对生态负责。”黄磊表示。

之后,眉山又在城市北边建立了以苏洵、苏轼、苏辙命名的主题公园,还在南边改建了苏母公园,公园内以雕像的形式展示着苏母“不发宿藏”、“不残鸟雀”、“勉夫治学”、“教子读史”等故事。

“一方面突出公园本身应有的功能,又附加给它一个文化的主题。”黄磊说,“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将突出东坡文化放置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

相比于新城区的飞速发展,老城区却像步入暮年的老人,发展迟缓。

现在老城区到了要修整的时候,老城区的一些房屋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当地人称为“火柴盒”。“单就三苏祠附近来说,它在老城区里被商圈住户层层包围,甚至腾不出一块地作为景区的停车场”,王枫表示,这也限制了三苏祠博物馆的发展,三苏祠下一步的规划是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目前老城区的通达性,服务能力和品质,离老百姓的要求、游客的要求和我们自己的要求都有很大的差距。”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方式,王枫说,需要非常谨慎,交通整治、旅游配套、文物保护,业态重塑等方面都要系统的思考,“还在策划、规划阶段,想好了再干,不能乱动。”

按照王枫的构想,对老城区的改造,在方便百姓的基础上,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振兴突破看沈阳|沈阳沈北新区:聚焦“三大目标”大力推进“一城五园”建设
孟州交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2北京昌平区新毕业大学生对接保障性租赁住房
最新图文
孟州交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2北京昌平区新毕业大学生对接保障性租赁住房
“能当一名老师是我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