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尼木县 > 正文

重访“尼木三绝”

2023/7/28 21:08:52 点击:
“可惜现在狼毒草的原料越来越少了,我们制作的时候已经要离开雪拉村四处寻找,或者托人去更偏远的高山草甸采集。”次仁多布吉说,剥草根的时候,刚开始身体会有中毒反应,眼睛流泪,手脸浮肿,浑身不适起皮,需要持续一段日子才能逐渐适应。我注意到,因为长期采集制作狼毒草的关系,他的手指已经有关节严重变形。

尽管制作藏纸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但只有狼毒草的根茎做出来的藏纸,才会千年不腐、不会虫蛀、不怕水浸、耐磨损等无可取代的优势,即使把藏纸反复揉捻折叠,展开后,折痕就会自动消失。

硕果仅存的雪拉藏纸传承

成为尼木藏纸制作唯一的“活化石”不是没有缘由的,藏纸制作这门手艺,是次仁多吉的家传技艺。他从十五岁开始接触藏纸制作,跟着父亲学习。如今,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他,依然在继续从事藏纸工艺,而他的两个儿子,格桑丹增与罗布琼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虽然还有一个儿子选择去当雄教书,女儿在日喀则工作,但对于家族技艺传承而言,他坚持下来了,这种使命感,他从未辜负。

十三年前,一张藏纸的价格是10-12元,他和两个儿子一起做藏纸,一年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如今,他们一家做藏纸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20万。大部分订单来自于寺庙书写经书所用,但随着人们对藏纸认知的逐渐普及,他们制作的藏纸受到更多人的喜欢。

次仁多布吉回忆说,1959年的时候,寺庙的用纸不多,村民们在忙着分田与分地,现代纸张普及,这种传统手工藏纸制作步骤与时效都显得过于奢侈了,因此做的人迅速减少,那时候,是他的父亲坚持做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坚持传统的技艺。到了1988年,西藏旅游开放带来了许多外国人,不少学校也邀请他们去教学生制作藏纸,寺庙用纸、藏文书法、旅游纪念品市场产生大量的需求。

之后几年,次仁多吉接到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订单,需要大量的藏纸来保存重要的档案。这笔订单让他们支撑到2007年。藏纸不足以填补家庭开销的时候,次仁的两个儿子也会帮助家里卖些农产品来填补收入。

“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好转了,最小的孙子旦吉在拉萨读高三,以后他想出国留学我应该也供得起。”次仁多吉嘿嘿一笑。

毕竟,次仁多吉做藏纸出了名,自然是有秘籍的。“我们家的藏纸做出来会格外亮泽,就在于我们会在制作过程之中收集树烟,这烟收起来是青蓝色,再加点羊脑子的油脂,做出来的藏纸就会光鲜亮丽,并变成青蓝色,这种工艺几乎都快失传了,我又把它复原了。”次仁多吉说。

在他家里,新建的房子宽旷明亮。房子梁柱的雕花美丽而繁复。“现在我家里做的藏纸不仅专供旅游纪念品市场,还有加入花瓣的藏纸笔记本,藏纸灯笼,经幡彩旗等不同的类别,非常受欢迎。而且寺庙与档案馆的订单也越来越多,藏纸的珍贵历经千年,这绝对是一般的纸张不可以相比的。”格桑丹增自豪地介绍说。

藏纸的记忆与技艺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带来造纸术,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创造出适应高原的造纸技艺。

时至今天,西藏及藏区各地大小寺庙收藏的各类珍贵经书典籍所用纸张都是这种工艺独特的藏纸,历时千年不变。

格桑丹增介绍说,雪拉村制作的藏纸,是传统塔荣藏纸的传承,其主要工序包括泡洗、捶捣、煮料、打浆、浇造、揭纸。先将狼毒草根中间芯部除去,然后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将狼毒草根部深色表皮剥离,最后剩下的乳白色纤维部分就是制造藏纸的原材料。

格桑丹增指着制作工具介绍,需要将狼毒草纤维熬煮,浸水之后,放到平滑的石板上,再用石块用力不停地捶打,经慢火熬煮后发酵,再将已呈白色稠状的狼毒草纸浆再放入清水桶中,用木制搅拌器将将水和纸浆充分搅匀,然后再将融于水中的纸浆倒入浸放在水池中的木制模具,慢慢均匀摇动,使纸浆平整均匀地散布于其中。最后,慢慢提起模子,等磨具中的水分沥干后,拿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晾晒好之后,慢慢剥离,这样一张完整洁白的藏纸便出世了。

2006年,藏纸作为西藏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纸生产工艺的抢救与发展过程》一书已经出版。

无论是深藏于萨迦寺繁浩的经卷,还是放在布达拉宫中秘而不宣的佛经,都长存于那张薄而柔,韧而轻的藏纸上,历久弥新。藏族人的文房四宝里,藏纸是宝贵的珍藏之一。正是因为有了藏纸,才有了藏文长存的地方,才让卷帙浩繁的经文与典籍,得以避过岁月风霜的侵袭,悄然而又完整地留存下来。

藏纸的传承不仅只是工艺文化中的瑰宝,是它将雪域高原上浩如烟海的历史,完整而辉煌的文化保存并流传于世。

尼木县

色觉家的木刻雕板

重访普松雕刻

雕刻世家色觉

深秋的脚步抵达了,冬天近了。普松乡的清晨被牛铃声惊醒,炊烟和薄雾将整个村庄环绕,周边是沉默的大山和田地。一切都尚处在混沌状态之际,清晨的阳光开始从山后破茧而出,光芒肆意流淌,这时的村庄色彩斑斓。

普松乡的色觉一家子,已经开始在自家喂牛劳作了。色觉是当年《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寻访的雕刻师强巴老人的大儿子。强巴老人过世之后,长子色觉带领一大家子人继续传承从事普松雕版的传统工艺。

家里的分工十分明确,色觉带着几个弟弟做雕刻,他的妻子央珍带着女儿在楼下的牛羊圈喂养牛羊,挤新鲜的牛奶。牛圈其实不算大,但偌大的一个院子,仅有的几头奶牛是用来产奶的,除此以外,其他都是黄牛和绵羊。

一个漂亮的姑娘温柔地驱赶羊群,她漆黑的长发几乎垂到了腰际。她是色觉的小女儿,还在拉萨念大学,读的是师范专业,她就像是古代美人,一颦一笑都羞涩迷人。

色觉端了新鲜的酥油茶递过来,他耳垂边戴的绿松石和红珊瑚格外耀眼。和色觉闲谈,才知道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十三口人都住在这个大院子里。传统上女人不做木雕,他的大女儿卓玛在藏医院工作,小女儿顺心顺遂地在拉萨师专念书,老二和老三两位儿子都跟着父亲学习木雕。

色觉的雕刻时间比任何兄弟都长。从早上九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八点,他都会坐在阳光斜照的窗台边上,埋头雕刻。他手中的雕版用的是来自林芝的桦木,出身于雕刻世家的他,这门技艺已经是几代传承。

“从爷爷的时候开始,我就跟着他学普松雕刻,虽然整个普松乡都是雕刻之乡,但我很早就知道,我家的工艺是最好的,这不仅是我们家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荣誉。”色觉说。

从十四岁开始做雕版的他,如今已经是普松雕板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因其名声在外,总有人不辞千里造访他家,只为买到一块他亲手做的普松雕版。

普松乡的木雕在整个西藏赫赫有名。无论是哪个寺庙需要做木雕经板,都绕不开这个小小的普松村。曾经,整个普松乡会做木板雕刻的有八十多户人家,如今也有六七十户。100年前,拉萨木如寺印刷的大藏经就出自普松手艺人,100多年后,西藏佛教协会在拉萨木如寺印经院启动重刻大藏经木刻板的重大项目,这是一个十分耗时且容不得半点差错的浩大文化工程。他们以一年36万的合同,又把重刻《丹珠尔》、《甘珠尔》大藏经的托付给了普松乡的雕刻家们。

色觉一家很自然地要承担其中的部分经书木刻板的雕刻工作,他家每人每月需要交六块双面雕刻的经书版,拉萨方面每隔三个月来验收一次。由于佛协原来存的大藏经雕版毁于大火,因此需要将原版经书从布达拉宫和色拉寺等重要的经书库中调出,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雕刻经版是很费时又费神的工作,特别需要好的眼力劲儿。随着经版的价格从30元一块涨到500元一块,色觉一家的收入也从2009年每人每天20元,涨到如今每天每人收入200元左右。“我们一大家子人,一年雕版带来的收入就有20万左右。”色觉说。

尽管收入不算薄,但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依然是少数。色觉告诉我,带一个徒弟通常需要七年,长期以往,愿意沉下心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一共收了十二个徒弟,去年有一批徒弟出师了,但是今年就没有来拜师的徒弟。”色觉说。

精细入微的雕刻工艺

色觉正当壮年,而且手艺精湛,从他手中雕出的木刻,总是格外精美。他说,雕刻是一项细活,需要特别仔细谨慎。首先要将锯好的桦木板用机器磨平,涂上一层用牛皮熬制后加入面粉制成的胶,然后将印有雕刻内容的纸正面贴在木板上,晒干之后涂上一点菜籽油,用刀轻轻刮开上面的纸,图案或字迹就清晰地印在了木板上。雕刻师根据经验还要在木板上抠出几个小孔,再次涂上菜籽油晒在太阳下让油充分浸入到木板里,以便雕刻出的字体更加清晰和工整。

由于印在木板上的字是反的,因此雕刻师还要学会反面认字。雕刻的刻刀有几十种,一页单面经书的雕版大概有近两百个字,一般要用上四五种刻刀,四天左右才能刻好。而图案的话就需要十几种刻刀,雕刻天数需要根据图案的复杂程度而定。

刻刀主要有八种:切撒,用于刻边框;撒克叫,挖行距槽和长腿文字;切古,用于起头;布松主要对付方型字母的笔划;米松用于挖眼和处理圆角字母;此外还有挖斜面的马捞;以及挖空格的改松,修改的佐松等。

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色觉一家还尝试着制作各种图案的旅游纪念品雕版,比如游客最喜欢的布达拉宫和八宝吉祥图。色觉说,很多游客会特意登门拜访,一下子把十几块图案雕板直接买走。

为了改进效率,色觉也见过西藏藏佛协从台湾引进的一台全自动木板雕刻机,雕刻速度果然快了许多,但经试用后就发现机器的致命缺陷:机器刻出来的字太生硬,如果刻坏一个字,那是没有办法修复的,但是手工刻的话,是可以修复的。而且机器刻出来的字全是直角的,只有手工刻的才能有字体特的角度。

色觉说,最难的还是刻画形象,包括佛像,因为从他的师傅开始,就有一个规矩,在没有接触初步的藏文字教育之前,是不会教徒弟识别佛像等形象的画面,只有把藏文学好了,才开始让徒弟接触佛像和塑像的工作,因此,最难的自然是雕刻诸佛菩萨像,形神兼备更是不易。

在雕刻经书或佛像前,要举行郑重的仪式。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祈福,敬酒,献上哈达,撒落青稞,才可以开始雕刻。

尼木县

十三年后再次给色觉一家拍“全家福”

尾声

我们拿出了杂志社十三年前给他们一家人拍的全家福,在老照片上,强巴老人笑的一脸灿烂。色觉的孙子们已经满地跑了,稚嫩的孩子们拿着当年的照片,眼神里全是惊奇。在我们提出为色觉一家子再拍一张全家福时,他很爽快地同意了。

他给我们介绍了大家庭的几个新成员,最重要的一位,是儿子的老婆次仁德吉。在尼木县,依然流传着婚后不分家的传统,次仁德吉出生在隔壁村子,嫁过来之前,色觉的妻子央珍循例首先为她算卦,找了一名资深历算师,看男女双方的属相和年份是否犯冲,为了新生活以后不发生纠纷,根据五行算卦,每件事都做得很扎实。他们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比较美满。算卦师说,次仁德吉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她会给全家人带来好运气。

也许是心诚则灵,在次仁德吉嫁过来之后,勤快贤惠,极大减轻家中农活的负担,两兄弟亦非常和睦,全家人的经济收入也蒸蒸日上,家中新添的几个孩子都乖巧可爱,色觉因此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团周宁县委携手福建省电大共建学习型社会新模式
名医聚蕉城,把健康惠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来成都郫都区打卡!西华大学排球馆周边运动游玩指南出炉
最新图文
浪卡子县边境小康村里的幸福生活
南山察隅两地学校“手拉手”推动教育发展
重访“尼木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