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10-28
飞机在柳州上空盘旋,舷窗外,层峦叠嶂的大苗山一览无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气象动人心魄。当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西工大,与崇山峻岭间的苗乡相遇,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少数民族山区县。根据中央安排,西工大从2015年开始承担对口帮扶融水县的扶贫任务。经过五年跨越千里的接续攻坚,融水县贫困发生率由22.7%减至1.63%,201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称号,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7.62%,2020年本科上线人数1215人,创全县高考历史新高……教育精准扶贫的“西工大方案”,铸就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融水速度”。
“三航”之光点燃大山深处的梦想
“老师,我的梦想是长大了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老师,您看我做的模型像不像歼-20!”“我长大了要做研究军舰的科学家,这是我画的大海和轮船”……融水第三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自己的“作品”,围着西工大支教团的研究生们声情并茂地描绘着自己的梦想。
在融水县,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看得见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教学楼;看不见的,是苗山深处人们拔掉穷根的历史性突破。
“我们眼里的世界只有融水这个小县城那么大。不知道大山的外面是什么样,更不敢想将来自己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学生李秋月的困惑,道出了长期闭塞的环境让孩子们视野受限、信心不足的现状。
“从一个简易模型到各式各样的真家伙,这中间到底有多远?或许只差了一种精神、一个志向。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孩子们的梦想,为他们学习增加一些动力。”支教团成员高洁说。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支教团决定在融水县开展系列科技启蒙活动。依托学校“三航”背景,他们从制作简易模型入手,向孩子们讲解“三航”相关知识,传递工业报国的远大志向。
教育,就是唤醒。对口帮扶融水后,西工大遴选了一批高洁这样的热爱教育事业,有能力、善表达的研究生组成支教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每年不定期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开展长短期支教和社会实践。他们在苗寨给“双语双向”普通话培训班的妇女讲授科技知识,向教学点的小学生科普“三航”知识……截至目前,累计有8000余名融水县中小学生参加过西工大组织的航模与机器人科普培训班、校园“科技周”等活动。
“从小山村到西工大,我的人生发生了质的转变。”西工大航海学院融水籍大四学生党员陆坤是学校帮扶融水的受益者也是见证者,在逐梦的同时,他与融水县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也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家乡。
大苗山的教育,正在“逆袭”。
“请进来、走出去”增强苗乡教育“造血功能”
“2020年,融水县中学黄李毅等56位同学分别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喜报,让今秋的收获多了一份厚重,也更加坚定了西工大“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
电脑、投影仪、音乐室、阅览室、舞蹈室……如今,融水县的中小学校告别了往日“麻雀校”的落后局面,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不仅现代化,也更加多元化。
“硬件跟上来了,思想观念还停在原地。对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思考能力、视野等方面还是比较有局限性。”参加西工大附小跟岗学习的融水县一小校长吴文卫忧心地说。
如何不断提升当地教育系统的“造血”功能,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了从思想上拔掉穷根,西工大党委和融水县委县政府最终确定了“志智双扶”的精准扶贫思路。
2016年9月,西工大与融水县政府签订《教育帮扶协议》,西工大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分别与融水县2所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学及2所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打造“融水县教育论坛”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结对帮扶、落地帮扶和捐助帮扶。
针对融水县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西工大“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教育培训。融水县分批次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到校参加“一对一”贴身跟岗培训学习,通过教育教学论坛、教师交流座谈会、教学观摩研讨等培养骨干教师。自2016年到今年初,累计完成教师跟岗培训33期,覆盖人数420人次。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派专家、骨干教师赴融水县开展调研会诊、示范授课、报告讲座等活动,先后派出各学段不同学科的30多位名师到融水县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活动,参训人数4300人次,几乎覆盖到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校长对校长、年级组长对年级组长、班主任对班主任”的结对帮扶和定期交流指导,使得当地学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看得见的变化。
“我陆续跟岗学习了一学期,把集中备课、备考等做法带回了学校,还经常邀请西工大的专家来校指导高三备考。”首批到西工大附中挂职的融水县中学副校长莫宝坚深有感触地说,西工大教育帮扶成效显著,2016年以前,学校本科上线率都在60%徘徊,近两年提升到了72%。
党组织深入到扶贫攻坚最末梢
“大哥哥送我的航模,我已经能飞得很稳定了,来我飞给大家看。”8岁的小学生韦小明家住大山深处,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融水县城,拥有的“最值钱”的“宝贝”是支教团成员送的一架小小航模。
“一名教职工党员、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韦小明便是这其中的“1”。在融水县脱贫攻坚战中,西工大“1+1+1”党员结对帮扶计划正释放出无穷大的能量。
江竹村是广西“深度贫困村”,西工大先后选派3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帮扶江竹村之初,村内宗族矛盾复杂、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第一书记狠抓党支部建设,创新实践“三个一、三结合”党建工作模式,开展“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引领,把党组织的战斗性深入到扶贫攻坚的最末梢。2018年,江竹村贫困发生率从42.9%下降至2.25%,成为柳州市、融水县贫困村出列样板村。
“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能否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是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西工大现任江竹村第一书记方原说。
为提高乡镇干部精准扶贫能力,西工大举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累计培训致富能人100余名,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达到脱贫不返贫的“脱真贫”。
党员和党组织牵线搭桥,以“学校搭台+校友加盟+政府推进”模式打造融水特色生态产业链;以“科技引领+电商助力+消费扶贫”模式将产业扶贫推向深入;引进校友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桂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中药萃取”等产业集群,打造中药材林下种植、仓储、物流和萃取全产业链;与柳州市在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辐射带动融水产业经济发展;与融水当地11家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带动3117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共建易地扶贫搬迁点“彩云苗艺”扶贫车间,建设江竹村“汽车发动机线束产品初加工”扶贫车间,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稳增收。
十月的大苗山迎来了她最美的时节,灿黄绵延、经山不绝,映衬着西工大携手苗乡群众奔赴美好生活的奋斗身影,就如结对学校帮扶党员在《给融水小朋友的一封信》中所言:“大胆去梦大胆去闯,远方的我们永远支持你!”(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冯丽通讯员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