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翁牛特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翁牛特旗的重点贫困嘎查村有111个,占嘎查村总数的48%,贫困人口7.68万,贫困发生率为18.5%,扶贫任务艰巨。攻坚克难,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找到不到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之路。翁牛特旗的32名处级领导干部、22支工作队、12466名干部职工开始奔走在农村、牧区、嘎查的一线,他们都带了一双耳朵,都在做一件事,问计于民。
东他拉村的互助扶贫联合体
何为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拓宽扶贫工作的思路,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踏着清晨温暖的阳光来到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东他拉村。村支书潘向学的电话不时地响起,基层的工作永远充满着忙碌。
“三链互助”扶贫模式是东他拉村首创,潘向学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三链互助”模式就是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2013年东他拉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在实施金融扶贫工程中,富裕户都不愿为贫困户担保贷款,怕担责任。越穷越借不到钱,越借不到钱越穷,村两委会决心打破这个怪圈,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在实践中创造了“三链互助”扶贫模式:首先让富裕户通过亲情关系与贫困户结成互助组,建立帮扶关系,由富裕户带领贫困户外出打工或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信息技术等,帮助发展养牛、养羊产业使其脱贫致富,形成“亲情链”;其次,让具有物质、信息、技术、信誉等良好基础但在产业发展中缺少劳动力、土地、草场等资源的富裕户,与缺乏资金、信息、技术但有富余劳动力、土地、草场等资源的贫困户结对,平等帮扶、各取所需,形成“互需链”;上述两链都连接不上的贫困户,由村干部和党员履行扶贫责任和义务,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形成“责任链”。现在东他拉村共有74个“三链式”互助扶贫联合体,为280户村民争取金融扶贫贷款1375万元,贫困户利用贷款发展养殖业,年户均增收5000元。
下泡子村的“先建后补”
70岁的王喜生活在翁牛特旗下泡子村,2014年村里开始实施“先建后补”,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达到政府要求扩建的养羊圈舍进行每户5000元的补助,王喜的养羊圈舍扩建到了100平方米,不但拿到了5000元的补助,还在政府的帮助下拿到了5万元的产业贷款,通过两年的努力,家里的羊达到了140多只,贷款也还得只剩16000多元,生活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下泡子村村支书王国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先建后补”贫困户自主建设,既节省了资金,又节省了劳动力,采取“先建后补”模式,嘎查只是进行核查,减少了工作中不必要的环节;采取“先建后补”模式,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群众掌握了政策,只有抓紧时间施工,通过验收后就能拿到补助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模式,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原来村民计划每户建50平方米,施工中有70户建成了50平方米的圈舍,20户建成了80平方米以上的圈舍,财政投入投资50万元,引导撬动群众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标准化棚圈8300平方米,扩大了养羊规模,人均增收近7000元,贫困户从原来的144户减少到了44户。
海拉苏镇的“一主四托”扶贫模式
从翁牛特旗乌丹镇到海拉苏镇散达嘎嘎查的路很颠簸,1个多小时从柏油路到石子路,再到搓板路。“如果没有驻村干部每个月20天的努力,一个如此偏僻的嘎查,想要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真是太难了。”随行的海拉苏镇宣传联络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一主四托”扶贫模式的创立还是来自于老百姓。海拉苏镇镇长特木尔巴根,也是“一主四托”扶贫模式实施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一主四托”由牧业大户带动4户贫困户,与政府签订三方协议,政府为每户贫困户扶持种羊18只,产权归政府所有,大户任小组组长,负责项目的实施。大户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资金、物资担保、市场买卖,怎么干大户说了算,达到牧业大户与贫困户共同进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本着“互助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互助组对羊群统一经营,草场和饲料基地统一使用。大户管理和经营羊群,贫困户有偿服务大户,并承担经营过程中扶贫羊的饲养、防疫疾病救治等费用,而养殖期间18只种羊所得的羔羊归贫困户所有,大户如果能带动四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政府会在产业扶持上对大户进行倾斜,2015年就有3户大户获得了翁牛特旗的奖励资金5万元。
在散达嘎嘎查记者见到了养殖大户巴特尔,完善的圈养设施让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他的带动下,他的邻居朝伦高娃年收入从以前的3000元达到现在的上万元,如今朝伦高娃的丈夫也在给巴特尔打工,家里的收入开始逐渐增多,之前因为孩子上大学所欠下的贷款也在逐步偿还。驻村干部陈海龙告诉记者:如今散达嘎嘎查已经结成互助组13组,帮助52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尊重百姓首创
翁牛特旗委书记南振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尊重老百姓的首创,政府加以规范化引导,将精准扶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不管你怎么创造,不管你什么模式,只要符合资金使用程序,只要贫困户年底能增产增收,这个模式就是成功的。在翁牛特旗毛山东乡还有“订单”式扶贫模式、在油房村还有“合作托养”扶贫模式,都是老百姓因地制宜创立的扶贫新思路,也符合当地精准扶贫的需要。“三到村三到户”的国家资金让老百姓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金融扶贫资金让老百姓将牲畜买回来了,两项相加农牧区的产业也得到了发展。翁牛特旗现在有3万贫困人口,通过这些模式,通过“五个一批”工程,计划在3年内,让这3万人顺利脱贫。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