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正文

“一棵呀小白杨……”上海大学学子用镜头记录真实动人的兵团往事

2023/7/18 16:02:11 点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暑假从社区、厂矿到田间,高校数百万年轻人活跃在全国城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为走出校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的绝佳契机。让我们来看看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述兵团故事,传承兵团精神”创作实践团队如何知行合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州霍城县惠远烈士陵园

说不尽的创业史,忘不了的边疆情,唱不完的英雄歌……2022年暑假,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讲述兵团故事,传承兵团精神”创作实践团队,以拍摄制作系列纪录片《兵团往事》为主要内容,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镜头探寻文化润疆的红色基因”。上海大学2020级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阿丽亚·叶尔布拉提、阿尔娜·吾木提、维娜拉·海拉提等创作团队成员,在王晴川、虞国芳、王智君等老师指导下,采访和发掘兵团老战士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传承和弘扬兵团人感天动地的精神情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兵团老战士李子举、闫欣秋(从左至右)

72年了,不知不觉学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7月6日上午10时左右,当团队成员来到老同志闫欣秋所住小区时,92岁高龄的闫老正坐在单元楼门口的小凳子上看报纸。见到同学们,他笑容满面,十分热情地迎接大家来到住所。

闫欣秋是山西人,1949年在太原报名参军,1950年随十万大军进疆,从此集体转业屯垦戍边,扎根边疆72年。目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离休干部。

到新疆没多久,20岁出头的闫欣秋就加入伊犁地区土地改革。“刚来的时候没地方住,我们都是挖地窝子,再在上面盖点树枝,就这么住了几年。当时的工作并不轻松,一天得干近20个小时的活。每天的两顿饭都得在地里吃,冬天时候饭送过来没多久就成了冰疙瘩,但部队里也没人叫苦。”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勒马斯等同学采访、拍摄兵团老战士闫欣秋、李子举

经过一代代老军垦的建设,新疆变了模样。在这第二个家,闫欣秋学会了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语言。他跟实践团队里的两位哈萨克族同学简单说了几句哈萨克语,还说,“当初我们在牧区里搞土改,和少数民族居民吃、住都在一起。一开始我们工作还需要带少数民族翻译,后来都不需要了,我们不知不觉就都学会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丽亚等同学采访兵团老战士闫欣秋、李子举以及当地群众

结亲戚做睦邻,为附近近千学生上下学护航

寻访过程中,闫老的结对亲戚达吾提江·买买提正巧带着13岁的儿子来拜访。小儿子告诉来采访的小姐姐,“闫爷爷在很多方面都帮助了我们。上次我们家电视机坏了还送来一台,我们很感谢闫爷爷。”

除了达吾提江,闫欣秋在9年前还与当地民族团结模范努尔古丽·居马汗结为了亲戚。“我的五个孩子都在外面,最近几年他们回不来,过年过节都是努尔古丽来和我一起在家打扫卫生、出去买年货。”闫欣秋笑着说,“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哈萨克女儿,我们就是一家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结亲后,兵团老战士闫欣秋与“孙女”阿尔娜(左)、阿丽亚(右)合影

有意思的是,临别前团队中的阿尔娜、阿丽亚同学也与闫老结了亲戚,老同志从此又多了两个“孙女”。“听爷爷讲述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深受感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灵感。”阿丽亚·叶尔布拉提同学说,“我们一定要运用好这些生动的素材,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闫欣秋的多年老战友、离休前还一起工作的李子举,现在就住在同一栋楼里。李子举是河南人,1948年参军,同在1950年来到新疆。此后,他学习了很多畜牧业相关的知识,跟哈萨克、蒙古族牧民们同吃同住,讲课时都不用带翻译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丽亚、阿尔娜、阿勒马斯与兵团老战士闫欣秋、李子举合影

在离休欢送会上,李子举、闫欣秋等人决定离休后继续为兵团做贡献。于是,他们开始在66团老龄委员会工作。两位老人尤其关心下一代,加入了学雷锋志愿队、老党员服务队、交通协管队等队伍,为附近学校近千名学生上下学保驾护航,学校周边最近20年来没出过大的交通事故。

修好陵园,这108人都是“亮剑”精神原型

当团队成员前往兵团老战士、老党员李质龙家中时,远远就看见一抹军绿色,原来李老已在小区门口等候多时。被热情迎到李老的客厅,同学们一眼看到了墙上那幅“亮剑”题材书法作品。李老书桌上,还摆放着许多与亮剑精神相关的历史资料。李质龙是山东人,1959年报名参军,1965年2月响应中央军委号召,集体转业来到边疆,保卫祖国西大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听兵团老战士李质龙讲故事

采访之前,李老展示了五十团团长刘光汉的照片,讲述了五十团战士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那段往事。事实上,1990年1月出版的《伊犁地方志》中有一篇文章,就是刘光汉团长撰写的,其中也记录了66团驻守边疆的经历。“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非常详细,我把它保存下来以后,提供给了单位。”李质龙指着书中那篇文章说道。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李质龙之子李耕耘文章以及李质龙收集的相关历史资料

李质龙的儿子李耕耘在伊犁地委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写过一篇名为《亮剑故事,原型揭秘》的文章,讲述刘光汉团长以及66团的故事。李质龙就是从儿子的文章开始研究亮剑精神,今年已经是他研究兵团史的第32个年头。目前,父子二人同为传扬亮剑精神而努力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丽亚、阿尔娜、阿勒马斯与李质龙老党员合影

“六十多年了,屯垦戍边的战士牺牲了,老团长最后将骨灰也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李质龙回忆起当初见到烈士陵园木制墓碑受风沙磨损的样子,“当时看到烈士陵园周边杂草丛生,看不见墓碑,扒开草丛才能看到一个个墓碑。”于是,李质龙带头呼吁修建陵园、慰问战士,“我们活着的人一定不能忘记那段岁月,要为他们建好陵园,感谢他们。”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惠远烈士陵园

寻访老兵的次日,实践团成员就来到李老所言的惠远烈士陵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亮剑”两个大字。如今,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镇古城墙南侧的惠远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一座座烈士墓碑排列在园中,安葬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的108名烈士,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地方。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惠远烈士陵园

催人泪下,《小白杨》背后的戍边故事

7月21日,实践团队来到著名的小白杨哨所采访了《小白杨》原型程富胜战士,探寻传唱大江南北、催人泪下的那首歌曲——《小白杨》背后的真实故事。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小白杨展馆中,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团队成员们对小白杨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他们又来到老战士程富胜的家中进行了深入采访,也详细了解了《小白杨》歌曲背后的故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勒马斯等同学参观、拍摄小白杨展馆

程富胜战士生动讲述了当年母亲将白杨树苗给他,要他和白杨树一起戍守边疆的故事,随后也唱起了《小白杨》那首歌。“听到老战士亲口唱出《小白杨》熟悉的旋律时,我眼前浮现出了战士们像一棵棵白杨树那样坚守在祖国边疆的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背后更多的是众多战士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我不禁对边防战士肃然起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团队成员阿尔娜·吾木提同学说。

实践团的同学们不仅抢救性地挖掘了许多兵团故事,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了专业能力。“在拍摄过程中,我的拍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也尝试了许多以前没有试过的拍摄方法。我很高兴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团队成员阿勒马斯·阿布都热依木同学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尔娜等同学采访程富胜战士

7月27日,实践团参观了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垦博物馆里展示了兵团近四十年广大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缩影。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团队成员阿丽亚、阿尔娜等同学参观新疆生产建设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团昆明安宁市委为大学新生免费邮寄行李
西安外国语大学举办“双百工程”结对帮扶旬阳市中小学教科研骨干教师考察学习班
精河县:描绘城市“成长蓝图”擘画城建发展图景
最新图文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新疆农业大学开展战略合作交流座谈
“一棵呀小白杨……”上海大学学子用镜头记录真实动人的兵团往事
青春执笔绘就网络之光国潮席卷克拉玛依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