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两岸,一条绿色柑橘产业带已然成形;哀牢山东麓,一方绿色热土正焕发勃勃生机。
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一项项荣誉记录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如何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在农业现代化新赛道上加速?新平县着力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在实现精细化、规模化、标准化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策马扬鞭。
强化资源做好柑橘文章
每年10月,新平柑橘的“橙色风暴”席卷全国。在市场青睐的背后,是柑橘种植面积稳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省第二的新平县突出自身特点,命中发展爆点,将资源转化为经济的成功探索。
新平境内河流纵横、峰高谷深,天然形成9个河谷堆积盆地,土层深厚、层次分明、土质肥沃。现代工业污染源少、耕地重金属污染极少,造就极好的土地生产性能。大部分新平柑橘都种植在县内的河谷地带向阳山坡,全年日照时间20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光照和温差优势造就新平水果甜蜜的环境优势。
翻开《新平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方案(创建期:2021—2023年)》,新平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一条清晰的创建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新平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构建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和哀牢山—磨盘山绿色经济带。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培优一产、联动二产、融合三产,以健全新平县现代水果和生猪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补短板、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资源优势,新平县委、县政府将重点资源向柑橘产业倾斜,以“一核一带两翼六中心”布局全面构建现代化柑橘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柑橘生产技术规范,努力把新平打造成为全国早熟柑橘特色优势区。2022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6.44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13.4亿元。
此外,“一县一业”(水果产业)示范县第二年度创建成功,“一村一品”加快创建,自主选育的“新冰5号”“新冰30号”获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新平橙”知名度逐步提升。中国新平柑橘首届产品推介会、“橙乡文化”主题读书活动、新平橙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活动为产业发展再添活力,新平柑橘持续“出圈”,发展前景更广阔。
点绿成金实现种养循环
夏日炎炎,在云南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新平县漠沙镇的柑橘种植基地里,果树叶片油绿,挂在枝头的青色小果长势良好。
一座现代化生猪养殖厂房矗立在基地平缓处,并配套了1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这里面是我们基地特色种植养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明介绍,养殖厂内一年出栏5000头生猪,产值可达2000万元,但企业看重的是背后的“绿色效益”。
打开阀门,经过处理的沼液顺着管道流向每一棵果树,沼液来自于养殖厂。“我们将生猪的粪便污水收集起来,用于基地内12000亩果树的浇灌施肥,一年可减少使用氮肥28吨,省下近10万元成本,实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王文明算起了种养循环的经济账,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解决生产生活用电。不仅如此,“吃”有机肥的果树果品品质有很大提升,糖分至少增加一个糖度。同时生猪的粪污不外排,确保了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和周围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了绿色养殖。种养循环的实践使得种植基地成功获评玉溪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求新求变注入科技基因
随着“橘二代”崭露头角,陈旧固化的种植、管理、销售模式正在被迭代,给新平柑橘产业带来了无限可能。
“2018年,300万元是我全部的积蓄,但我毫不犹豫用这笔钱购买了设备。”某果业总经理潘思德刚接手家族企业时,就下定决心要依靠科技手段提升产品品质。
在采摘期,潘橙分拣厂里的4条分拣生产线每天要连续工作20个小时,一年加工量达1.5万吨。通过13道工序的检验,果径可以精确到毫米,重量可精确到0.5克,可无损检测糖度及外观好坏。自动流水化选果生产线不仅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从根本上提升了鲜果品质的稳定性。
“品质一定要稳定的好”是潘思德经营的核心理念,与新平柑橘抢占市场的根本因素不谋而合。
为使农业生产更具“智慧”,新平县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安装最新款的检测农残及农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体机、开展农残检测设备培训会。
同时,还在新平橙种植区设立了87个果园土壤养分长期定位监测点,每年检测果园土样300份以上,持续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9万亩以上。
目前,新平县已建成4个水果病虫害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全县果园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并开展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果园轨道运输机、高光谱近地遥感果园监测等技术探索,将科技融入农业,严格把关每一颗新平橙的品质。
主动融入变身产业工人
柑橘产业欣欣向荣,农民的实际收益也在节节攀升。
在漠沙镇一处种植基地内,平掌乡库独木村的刘枝贵、樊兴慧夫妇正在给果树修枝。
7年前,刘枝贵夫妇从平掌乡来到漠沙镇谋生,当得知有企业招果树管护工人,便决定尝试一下。按照“专家+管理层—作业长—管理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刘枝贵和妻子以家庭分片承包责任制管理果树,每月两人能领到保底工资6000元,等采摘期结束后,按照果子品质和数量再核发产量工资。“管理好的情况下,每年能拿到13万元工资。”
对于者竜乡腰村村委会大桥头小组的颜忠德来说,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
“我刚进企业时,每一样都是从头学起。”9年后,颜忠德已经成为了注塑车间负责人,收入也从之前的每月2200元涨到每月近万元。“我家里的土地也按照企业要求严格种植管理,企业优先收购,每年还能增加一二十万元的收入。”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从零收入到稳定拿工资,“刘枝贵们”因产业发展带动了自身发展,产业也因为更多人的参与汇聚了质变优势。
截至2022年底,新平县共有4000余户农户参与柑橘生产管理工作,每户按年均收入8万元计算,新平县参与柑橘生产管理的农户年总收入达3亿元。同时,新平县因延长水果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目前,新平县有柑橘类选果企业24家,建成柑橘选果生产线24条,设备设计年加工能力达48.7万吨,建成了可满足24万吨果蔬产品预冷周转需求的冷库设施,选果企业和冷链物流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搭建了平台。
路径初探赋能产业融合
一排排傣族土掌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连片的橘园绿意盎然,与房前屋后的鲜花一同装点着村寨;顺着柏油路往前,花园式村寨的和美画卷逐渐展开。
“以前的寨子可不是这样,雨天泥泞,杂乱无章。”新寨村党总支书记彭永芳见证着村寨的改变。
“我们推出了认养小花活动,引导大家种花种草;评选美丽庭院,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让大家爱美起来。”彭永芳介绍,村里还进行雨污分流治理,彻底解决污水横流的问题。
从之前的党员带着群众干,到如今的群众自觉自愿干,整个村寨的精气神有了,发展产业的动力更足了。
目前,新寨村共有328户农民种植柑橘2100亩,种植户数占全村户数的98%;共流转土地10337.6亩,实现产量2822吨,产值1918.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6880元跃至2.1万元。
橙子飘香枝头,彭永芳和村民不禁思考还能再做点什么让日子更甜。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后,“柑橘+”产业蓝图逐渐清晰。
停车场整齐规范,乡村食堂炊烟袅袅,“七彩花腰”产业路锦绣缤纷,2022年2月,“橙心橙意”采摘园开门迎客。结合花腰傣民俗风情,游客可以游览万亩橙园,采摘鲜果、体验抓稻田鱼等田间乐趣,还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在戛洒镇,度假酒店群和室内嬉水乐园、室外水乐园等设施已初具规模,预计年内正式运营。以戛洒欢乐水世界项目、戛洒花腰傣露天文化生态博物走廊项目等为引领,新平县推进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加快建设“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三大农业旅游业态,挖掘农业附加值。
声音
着力突出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农产品上行为主要方向,打通三级物流作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通道,做好现代农业销售端的服务,助力农产品出山入海。
——新平县商务局局长刘枝兰
目前,新平县正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创建为载体,以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为重点,最大限度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新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存会
作为企业,带动种植养殖行为的标准化、安全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我们的担当。
——新平德康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兵
标准化的建立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来说至关重要。而标准化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田间地头的工作、样本分析的工作做数据支撑。只有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在生产一线建功立业,我们才能在世界农业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褚橙科技小院常驻老师董治浩
褚橙科技小院促进产业提质实验室建在果林间
“今天,我们第一次下田,走进自然‘实验室’的感觉很奇妙。”在褚橙科技小院工作日志里,一篇篇由学生们留下的生活印记清晰地记录着成长故事,至今已延续了501期。
自2021年10月起,一批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褚橙庄园,他们带着帮助农户、企业增收降本、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感走出实验室,走进果林间。
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在科技小院结合得更加紧密。
在新平橙高质量绿色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位柑橘专家、学者,为新平橙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出谋划策。屏幕两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院士张福锁,褚橙科技小院常驻团队和全国的专家共议解决目前柑橘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柑橘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
“褚橙科技小院以‘院士挂帅、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专家指导、学生常驻、联合推动’为工作机制,我们希望结合绿色植保等多学科团队,建立一整套绿色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及标准,带动区域柑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褚橙科技小院常驻老师董治浩介绍,目前科技小院团队已围绕企业提出的关于土壤、树体营养、品质提升、种植技术标准化四个方面的14个课题开展了科研活动,并对超过一半的问题提供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科技小院团队将论文写在果林间,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真金白银。“通过对土壤进行全面的分析测量,我们建议企业优化土壤改良剂,帮助企业一年节省近75万元。”来到科技小院后,董治浩更加坚定了科技兴农的想法。目前,由科技小院团队研发的快速测酸设备正在申请专利,该设备实现了在果树旁就地测定果子的酸度,从而确定采摘时间,减少柑橘非标率。
今年,科技小院团队还与红土坡合作社开展了定点合作,在300亩的种植基地上推广科研成果和经验,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