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吐鲁番地区 > 正文

新疆举办吐鲁番与丝路论坛海内外学者齐聚

2023/7/10 11:37:51 点击:

来自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任教的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教授以《回鹘文占星术书残卷与丝绸之路的宗教文化生活》为题,作了大会主旨发言。

他以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等单位所藏的回鹘文占星文书为载体,在对其进行语文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内容和原典,对回鹘文占星术文献的来源、结构和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具体谈到了《易经》《荆州占》《开元占经》等汉文典籍在十至十四世纪之间在回鹘社会中的流传和使用。同时,阿教授又将上述回鹘文占星文书的一些关键术语与喀喇汗王朝时期文献、通称为察合台文献的近代中亚突厥语文献等伊斯兰时期文献所见相关占星术语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丝绸之路星占文化诸项和丝绸之路宗教文化交流的一些问题。着重谈了星占文化传播的方向和本土化问题。

阿教授说,《福乐智慧》中有大量关于占星的内容,该书引用的占星术书文献与《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引用的文献不一样,两者在收集典籍的源头上不一样,但成书的内容却都是一样的……《福乐智慧》将佛教语言与阿拉伯语文献同时引用,说明当时是存在文化交流的。

同样来自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曾多次参加过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者德金在主旨发言中探讨交流的是伊朗语使用者们对丝绸之路上文化变迁所作的贡献。

对吐鲁番地名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

年逾八旬的著名吐鲁番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国灿先生的主旨发言最引人关注。他探讨的是吐鲁番地名的发展演变规律。

陈教授说,吐鲁番地区的地名,由古至今,变化很大。从当地出土的古代社会文献记载看,古代吐鲁番地区的汉文地名,如柳中、蒲昌、赤亭……等,在今天吐鲁番的实际生活中,完全找不到了。今天吐鲁番地区的地名,都是现今当地居民维吾尔族群众,用维吾尔语发音的地名,如Lukchun,清代译为汉字作“鲁克沁”;pichan,清代译为汉字作“辟展”;Chiktam,清代译为汉字作“齐克腾木”或“七克台”。这些维吾尔语地名,如果从出土的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当地的历史遗迹留存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今天的“鲁克沁”,就是古代的柳中;“辟展”就是古代的蒲昌;“七克台”就是古代的赤亭。名称仍是原来的名称,只是由于维吾尔语发音的音转,再经清人的汉译,使得古地名变得面目全非了。从这一视角看,吐鲁番地区的地名,古今的变化并不大。

陈教授说,对吐鲁番地区地名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地的历史演变作追根寻源的考察,从考察中摸清发展演变规律,才能正本清源,揭示各个地名渊源的真相。总的来看,从汉晋到唐宋,再到元明清,吐鲁番的地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即汉晋时期地名创建期——回鹘民族语言变称期——元明清回鹘语言地名汉译期。在后一时期里,尽管汉文译出书写表述各异,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地名原创的汉文名。陈教授据吐鲁番出土的墓表考证,“吐鲁番”一词,很可能就是由古代“永安”音转而来,如同交河音转为“雅尔河”、柳中音转为“鲁克沁”、永昌音转为“乌尔塘”一样。

对吐鲁番洋海古墓发掘做出重大贡献的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兼职教授吕恩国在大会主旨发言中交流的仍是洋海古墓的内容——《洋海货贝的历程》,他用大量出土实物,为与会学者描绘了洋海贝币早期与内陆物物交易的鲜活图景,学者们听得看得目不转睛。

墓葬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令人感到欣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年轻英俊的学者占铁根·哈尔焦拜先紧扣会议主题说了这么一句话,学者们会心地笑了。

他交流的内容是《中古早期古代突厥的地下陵墓》,2011年,在由他参加的对一座蒙古高原古代汉式(占铁根认为是突厥)墓葬的发掘中,发现有金子做的物品,在长达40多米的陵墓廊道两侧壁画上,发现有青龙、白虎的形象……

占铁根·哈尔焦拜的交流发言,引起了学者极大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来自自治区博物馆的王博研究员认为该墓葬跟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比较相似,级别是比较高的,类似于高昌王的墓葬,感觉应是突厥时期的墓葬,而不是突厥人的墓葬。占铁根答,是火葬后埋入的,葬俗像是突厥人的,但从墓葬出土的壁画、泥俑来看,又有明显的唐风……

有知道此次发掘的学者补充说,该墓葬有墓志,是唐代北方回鹘人的墓葬。

陈国灿教授说,回鹘在漠北高原时就诚服于唐朝,他们一方面是本部落的王,同时又是唐朝的都督……唐初时,分封了漠北回鹘部落的不少王,包括武则天“无字碑”前胡人形象的石人像,感觉占铁根所探讨的是回鹘人的墓,而不是突厥人的墓。吕恩国教授很赞同陈国灿先生的分析。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著名的粟特语研究专家辛姆斯·威廉姆斯先生已是第三次来新疆了,他探讨的是《索格底亚那和巴克特里亚的质量与重量铭文研究》,他对中古时期希腊、大夏计量的研究,属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让人很是敬重。

日本学者山部能宜来自东京农业大学,他对2010年发掘的吐峪沟k18壁画采用红外线等技术进行数码复原后予以了展示,其敏锐的学术嗅觉,严谨缜密的学术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丝绸之路的话题丰富驳杂永远也说不尽

丝绸之路的话题丰富驳杂,永远也说不尽。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克·莫林教授探讨了《欧亚大陆中部和东部地区先民对麻黄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出了丝绸之路上一种新的物种——麻黄的流动。

西北大学教师裴成国对高昌国葡萄酒生产与丝路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区内学者也尽显风采。龟兹研究院的霍旭初研究员以《高昌回鹘佛教图像研究补正》为题,对柏孜克里克佛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反映出回鹘佛教对西域、对中原佛教的吸收和再创造。自治区博物馆的阿丽娅·托拉哈孜研究员以仕女骑马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丝绸之路上女性服饰、造型艺术传播的特点。来自吐鲁番学研究院的祖力皮亚·买买提女士则对吐鲁番史前时期出土的皮革制品进行了总结性归纳和分析,深受好评。

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开展研究,从而得出新数据、新结论,也是此次论坛暨研讨会的特色之一。如吉林大学的朱泓教授从小河墓地出土人颔、牙齿的鉴定,得出口腔健康和饮食类别的结论;中国科学院大学蒋洪恩对胜金店墓地出土两千多年前麦种的鉴定推断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同在科学院大学的杨益民对墓葬出土陶灯燃料的分析,将吐鲁番先民使用芝麻油脂的历史上推至公元6世纪。

两天的论坛暨研讨会在紧张、热烈的交流中结束。陈国灿教授代表国内学者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评价说,本次论坛暨研讨会是一次具有高水平的推动学术发展的盛会。辛姆斯·威廉姆斯先生代表外国学者发言,他的讲话更像是一首散文诗——

感谢吐鲁番的热情邀请和款待,我觉得很开心,是非常好的一段“旅行”。古代人的丝路旅行,骑的是骆驼,尽管我乘的是飞机,但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旅途是辛苦的,但结局是好的,愉快的。

吐鲁番是我非常愿意来的地方,这里水好、环境好、人更好。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它历史悠久。

在漫长同时又非常复杂的历史中,各种宗教的融合,如拜火教、佛教、伊斯兰教等……过去的许多时代,人们争吵、争执,但也会合作,就像今天一样。

能来到这里,参加会议,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学者,不同的研究成果,不同主题的论文,作为语言学者,这是让我特别开心的事。我们的话题涉及葡萄、皮革等等,或许我们没有特别直接地谈到经济,但它跟丝绸之路是相关的,尤其要谢谢这么好的同声传译(吐鲁番地区文物局专门从上海请来了最好的翻译)……

我有最后一个心愿,也是礼物,送给吐鲁番文物局局长王霄飞先生,这是粟特语的我的第三本书……

继辛姆斯·威廉姆斯先生后,德金、柴剑虹、陈国灿、霍旭初、朱雷、刘安志等专家学者又纷纷向吐鲁番学研究院捐赠了书籍。(曹新玲)

12首页上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黑龙江依安县:助推大学生到村任职驶入成长“快车道”
【一线抗疫群英谱】迁安返乡大学生战“疫”中绽放青春力量
王凤珍:对口支援真挂实干助力明溪振兴发展
最新图文
河北省承德市依托网络宣传提升征兵工作质效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为家门口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人才
镇安县:“点对点”送务工人员返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