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普兰县 > 正文

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科迦村掠影

2023/7/8 1:14:31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0-12-22

普兰县

9月24日,村民们在科迦村党群综合活动中心举办联欢活动,喜迎新中国成立71周年

普兰人的家,在群山之中。

古象雄文明的解读中,普兰原为“不让”,“不”意为“雪”,“让”意为“山”。普兰,就是雪山环绕的地方。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部的普兰县,平均海拔3800米,正好处于冈底斯山和西喜马拉雅山的峡谷之间。这里是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

作为阿里地区最小的县域,普兰县国土面积仅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万。冈仁波齐山和玛旁雍错湖遥遥相望,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阿里普兰,是人文历史的风云际会之处。今年8月的四川甘孜采访之行,我们从雅安出发前往康定,那里恰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始点。就这样在两个月间,从康巴大地到“世界屋脊的屋脊”,我们再次踏上探访茶马古道的旅程,在藏西高原邂逅了古道驿站——普兰。

今日的普兰,古道焕了新颜。曾经有500多年历史的边贸通道,如今是汉、藏、回、维吾尔、撒拉等多民族汇聚的福地,续写着这个边陲之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本地人亦农亦牧,更多的外地人选择来此经商,不少人做起了“国际买卖”。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普兰逐步走出了以农牧业为主体,以边贸旅游和地方工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济发展之路。

上世纪50年代末,普兰设立国际市场,1992年与印度北方邦的贡吉正式恢复边境贸易,1995年获批国家二级口岸,成为西藏西北部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从日常必需的米面粮油,到价值不菲的尼泊尔木碗、绿松石珍宝……交易商品十分丰富。

我们很想知道,边陲普兰这一份兼收并蓄的自信源于何处?在孔雀河畔的一方名叫“科迦”的绿洲乡野中,我们寻找着答案。

天上阿里,人间科迦。科迦村坐落于普兰县城东南部18公里处,阿里四大河之一的孔雀河下游。孔雀河沿喜马拉雅山北麓顺势南流,穿过普兰县城,流经科迦,最后从斜尔瓦山谷进入尼泊尔境内。科迦,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绿洲村庄,自古就是阿里乃至西藏对尼泊尔、印度贸易的一个重要通道,以及国外香客朝圣的必经之地。

科迦村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村落。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乡村,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眼下,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田间地头丰收在望,村内外车来车往,乡村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科迦”一词的藏语本意: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科迦正是“家园”的意思。

丰收时节,我们寻“根”科迦,探寻西藏边境乡村全面小康的幸福之源。它是激发各族群众守护神圣国土的信念之根,建设幸福家园的行动之本。

吾土吾乡,吾国吾民。根,在这里;家,就在这里。

“根”系土地一粒种子的使命

普兰县

正在脱粒青稞的科迦村妇女合作社社员

秋分至,收获忙。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青稞、豌豆和油菜籽被装入谷槽,脱粒机轰轰作响,土地的芳香弥漫着科迦村。

阿里粮仓在普兰。平均海拔3800米,让普兰县成为阿里少有的低海拔区域,孔雀河的滋润更使这里温暖湿润。天时地利让普兰成为了阿里最大的农耕区域,也让青稞成了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走进科迦村,犹如画中行,处处是欢快劳作的场景。10来个藏族妇女身着工装,戴着手套、面罩,把收上来的豌豆和油菜用机器脱粒,分装进麻袋。26岁的加央卓玛年龄最小,却是现场的总指挥。全副武装的她只能看到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眼圈周围满是豌豆枝叶的碎末。妇女们分工明确,一组分拣原材料,一组操作机器,争分夺秒,满是秋收紧张忙碌的节奏。

相传科迦村是《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神话无法证实,不过如今勤劳而训练有素的科迦女人们确实顶起了“半边天”。2014年,为解决村里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妇女的就业问题,依托普兰县民宗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身为村妇女主任,也是村科技特派员的多吉桑姆带头成立了妇女合作社。如今,社员共有58名。从家长里短到市场经济,妇女们的话题慢慢变了,头脑渐渐活了,学会了记账会计和网络营销等本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妇女合作社一成立,我就报了名。现在每个月在合作社工作10到15天,一天能拿到80元的工资。家门口就可以赚钱,生产生活都很方便。”尼玛旺姆一边说话,一边手里的活不停歇,双手交替不断拨弄着面前的菜籽。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里人对其发展并不看好。科迦村党支部书记欧珠回忆:“粮食生产需要会操作机器,既要力气又要技术,大家觉得这是男人的事,妇女们能干成吗?不过,最后她们还真把这件事做成了。”村里的男人们为“半边天”竖起了大拇指。

合作社成立当年,就生产出优质的菜籽油和青稞糌粑。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大学毕业后来到科迦村、担任经济指导员的白玛拉姆,想到要打出科迦人自己的品牌。

两位身着传统普兰藏族飞天服饰的科迦村少女,一位怀抱着科迦产的青稞,一位手捧一抔糌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张照片醒目地印在了合作社青稞糌粑的外包装上,“来自古村科迦的青稞糌粑”也成为了科迦新名片。

妇女们的辛劳,到得了土地丰硕的回赠。仅在去年,合作社就产出菜籽油5000斤、豌豆糌粑5000斤,实现纯利润15万余元,发放分红14.9万多元。今年,加央卓玛被推选为新任合作社法人。“老社长”多吉桑姆说:“如今合作社的基础打好了,年轻人可以放开手干,多学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子一定越走越宽。”前不久,县人社局在科迦村妇女合作社开展“以工代训”培训,村里更多的妇女可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不断巩固脱贫奔小康成果。

与科迦村相邻的西德村的“白青稞”远近闻名,在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的扶持下成立了糌粑加工合作社,后来又成立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产业升级,完善了产业链,实现了加工、储运、销售等多领域发展。接下来,科迦村的妇女合作社也准备借鉴西德村的好经验,在现代农业产业的道路上继续耕耘。

从一粒种子到成为商品粮,不仅科迦人的命运被改写,也让更多青藏高原靠天吃饭的农民端稳了饭碗。而仅在6年前,科迦村的这片青稞地,还曾寄托着整个西藏的希望。2014年的春耕,村民身着盛装刨开了“第一犁”,“藏青2000”的青稞新品种首次落户科迦村。这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历时20年育成的青稞新种类。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顷粮。最近,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交流会传出的消息说,从1985年开始推广青稞良种至今,西藏青稞亩产从400斤提高到700多斤。目前,全区“藏青2000”种植规模已在100万亩以上,占青稞总面积的50%左右。与科迦人一样,青藏高原希望的田野上,各族儿女收获了名副其实的“致富粮”“小康粮”。

在阿里采访期间我们得知,就在前些天,带领团队选育出“藏青2000”的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出差阿里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金秋十月,又是一个丰收年,黄澄澄的青稞压弯了腰,向着天空致敬。

仓禀实而天下安,一粒青稞种子的使命,撒进土地,生根发芽,化为沉甸甸的粮食。

“根”系家国古道新村晒幸福

红色阿里,家家户户飘扬着国旗,大家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在科迦村寺管会主任琼拉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仁青旺姆的家里,她的父亲尼玛多多曾是村里的一名老护边员。

尼玛多多老人年轻时当过民兵,从那时起便开始在边境线上巡逻,还养过军马。40多年来,科迦的边境线上留下了老人深深的足迹。巡边守边的日子里,老人每天要走三四十公里的路,鞋子磨烂、脚底磨破是经常的事。年纪大了,走不动了,老人也要用望远镜望了又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尼玛多多老人成为村里的宣讲员,将党的兴边富民政策及时宣讲给周边群众。2017年以来,西藏在全区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年过80岁的尼玛多多仍然深入田间地头,讲述自己亲历的新旧西藏变化。“宣讲工作很重要,要及时传递党的声音,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时刻牢记党的恩情。作为一名老党员,讲好党的惠民兴边政策,是我的一份荣耀,也是党交给我的一项光荣任务。”仁青旺姆回忆道,父亲把宣讲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今年初,尼玛多多老人病逝。听过他宣讲的年轻人也逐渐成长起来,在固边强边的生产生活中,努力把家园建设得更美丽富饶。村民尼玛顿珠说:“我将继续走好尼玛多多老人的巡边路,扎根边疆,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站好每一班岗。”

科迦村属边境一线村,距边境线仅8公里。其中,斜尔瓦组隔河隔山与尼泊尔相望。每年夏冬两季,尼泊尔商人在普兰国际市场做生意,往来货物都从这里运送。多年来,斜尔瓦这条最乡土的国际物流线,为中尼边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兰县民间贸易历史悠久。斜尔瓦组的组长罗布次仁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村里的运输方式也历经了从马背羊驮到皮卡汽车运输的变迁,山坡上的羊道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今年,根据新要求,跑运输的车辆都换成统一的载重厢式货车。“你瞧,对岸尼泊尔的雨萨村,现在住的还是简陋的板房,运输还是人背马驮,而我们这边真是一天一个样。我们边境一线的村民正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了小康生活。”罗布次仁说。

近年来,普兰边贸市场先后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如今,普兰唐嘎国际边贸市场已经成为集边境贸易、商业休闲、物流仓储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2018年,普兰口岸全年进出口贸易货物总量1824吨、贸易总额2957万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抓住面向南亚陆路大通道、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新机遇,普兰正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提升口岸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今年5月15日,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三队党支部与科迦村党支部举行联创联建签约仪式。通过开展“警地共建、双向促进、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让党员民警和村民结对帮扶互助,促进村民增收,共建和谐口岸。

西藏边检总队阿里支队的四川小伙杨聪放弃了内地公务员工作,向组织申请来到阿里工作。担任科迦寺的驻寺民警以来,他正是被科迦村浓厚的文化所吸引,做起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每次讲解时,他都会提醒游客关注科迦寺的建筑风格,那种青藏高原本土的梁木结构与中原榫卯结构的异曲同工,正是西藏自古以来与祖国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证。

今年国庆节前,普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开展“看城乡新貌、话小康生活”体验暨“我的脱贫故事我来讲”活动。镇长马克礼带队来到陕西延安市援助的科迦村党群活动中心,与来自邻近乡村的村民一起观摩、学习,交流经验,感受变迁。

说小康、赞小康,对科迦村党支部书记欧珠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条通村公路。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骑着骡子下各组至少要走两个小时。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家家都有电瓶车或小汽车,小康生活也“提速”了。“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党的领导,大家一起奋斗。好日子来之不易,我们要感党恩,永远跟党走!”欧珠说。2019年底,科迦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眼下,普兰镇正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方式,把宣讲从屋里改到田间地头,全镇村(居)“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纷纷“晒”出小康村里的幸福生活。

“根”系民生孔雀河畔产业“开屏”

“全国优秀农民工”“西藏自治区先进双联户”“阿里地区年度先进双联户”“普兰县先进双联户”……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南华县“筑梦彩云”暑期社会实践开班仪式举行
黑龙江依安县:助推大学生到村任职驶入成长“快车道”
汇聚青春力量助力家乡发展宁夏吴忠市召开2023年青年人才暨吴忠籍大学生座谈会
最新图文
西藏那曲市召开藏荆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讨会
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科迦村掠影
广州地区究竟有多少博物馆?一文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