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进一家书店,或是漫步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以“书”为马,可触及一座城市的灵魂。悦与阅同音,始于读,却不止步于读。
一张《“书香杨浦”阅读地图》,为读者打造趣味十足的文化寻宝之旅;台上是大学副教授,社区睦邻中心是“教室”,从古埃及金字塔讲到唐朝名画《步辇图》,台下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习节现场,小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书中看到的实验,跟着自己的“偶像”一起“玩”懂科学;入学两年多,她在老年大学学遍了舞蹈班、书法班、沪剧班等不同课程,“好好学点东西,相当开心”;百年红色薪火在大学校园代代相传,学生与“老校长”进行“隔空对话”,红色文化主题馆成为开展“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教科书……
“教室”没有墙壁,“大学”不设门槛,杨浦如何外修“颜值”、内炼“气质”,逐渐形成“15分钟阅读服务圈”“15分钟学习圈”?
墨香四溢的“地图”——大学副教授带着小学生开启“文化寻宝之旅”
4月22日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2022年,上海人均阅读书籍13.37本,综合阅读率达96.83%。市民数字化阅读覆盖率提高至93.56%。
总体而言,上海市民阅读的主要数据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化阅读已成为显著趋势,全民阅读纵深推进。
当天,《“书香杨浦”阅读地图》同时发布。
《“书香杨浦”阅读地图》,以卡通地图的形式,标注了位于杨浦的特色书店、公共图书馆等点位,为市民提供文化阅读交流“新空间”,打造趣味十足的文化寻宝之旅,勾绘杨浦的“文化风景线”。
近年来,杨浦积极实践“三区联动”理念,顺应全民阅读发展的新趋势和居民高品质的阅读新需求,精心布局阅读点位,外修“颜值”、内炼“气质”,形成“15分钟阅读服务圈”。
台上是大学副教授,台下是小学生,“教室”是社区睦邻中心,从古埃及金字塔到唐朝名画《步辇图》,4月20日下午,一场关于艺术与人文的讲座,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当天,四平路街道举行了一场“Insight洞见自己——音赛特四平睦邻音乐读书空间”活动,带领青少年儿童体会艺术之美。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每一幅都很有韵味,诉说着一段段历史故事,不仅画面生动,也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二师附小学生郭家睿告诉记者。
“有谁知道,唐朝名画《步辇图》的故事背景是什么?”“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授课老师李晨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一向面对的是成年学子,很少给小学生授课,没想到这一次,孩子们的表现让他很是惊喜。“挺出乎我意料的。他们都是低年级小朋友,但是讲座中的一些基础提问,他们都能答得上来。这说明孩子们平时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比较好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另外,当孩子们遇到知识盲区时,也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角度,结合历史事件,对没有见过的艺术作品做出很好的解读。”李晨说。
市民美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城市文明的生动体现。“其实很多时候,艺术是一件简单的事,只需要你用自己的双眼去感受。”李晨说,“成年人的三观、审美大多已经定型了,但孩子不同,他们天然具有审美的灵性,有很大的可塑空间。让他们从小就关注艺术、热爱阅读,对我们未来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很有帮助。”
没有围墙的“教室”——小粉丝和自己的“偶像”一起“玩”懂科学
4月18日,同济小学学生梁惜雯在四平路街道第十七届学习节现场,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吴於人带领观众一起“玩”懂科学,探索迷人的物理世界。一个“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大家直呼“科学真神奇”。
“马德堡半球实验非常经典,之前我在科学书中了解过。今天身临其境参加这个实验,而且见到吴老师真人,我很激动。作为科学课代表,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梁惜雯说。
学无止境,关于如何让孩子“常学常新”,吴於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小朋友保持好奇心,对很多现象感到好奇就去探究。很多家长说孩子爱问问题,但是问出来我又不懂,那怎么办?其实家长不一定都要懂,但必须要跟孩子一样好奇。比如,树叶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去查查资料,跟小朋友讲讲……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重要。”
四平路街道涌现出了一个个“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社区学习点,不断优化家门口的“15分钟学习圈”,如今,“圈内”又添两个新成员——四平路街道图书馆“屋顶花园”和抚顺路睦邻中心“研习室”两个社区终身教育优质学习点,于当天发布,为居民实现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今年,四平路街道充分挖掘公共空间和服务载体,除了正式启用的两个新学习点外,街道打通了学习与社区之间的“围墙”,例如,街道图书馆免费为同济留学生办理借书卡;发挥社区睦邻中心阵地作用,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亲子教育指导服务;“楼道微改造”“我们的百草园”“阜新路口袋花园”等项目,让居民进一步融入社区,促进学习型社区多维度联动发力。
不设门槛的“大学”——退休居民两年多把课学遍,“好好学点东西,相当开心”
今年68岁的沈园园,年轻时忙于工作,有太多兴趣爱好无法实践,如今退休在家,她终于能一圆艺术梦想。入学杨浦区老年大学两年多,沈园园学遍了舞蹈班、书法班、沪剧班等不同课程。“以前没时间,现在心定下来,好好学点东西,相当开心。”沈园园说,“最近决定好好学习沪剧,学了一段时间后,许多沪剧段子我都能自己唱出来了。”
4月17日,杨浦区老年大学春季班开班,恢复线下授课。
腰肢柔软,动作灵动,情绪饱满,笑脸盈盈。当天下午两点,舞蹈教室里,十几名学员身着统一队服,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排练。不久后,她们将登上区级舞台。
再次见到熟悉的老友,学员们无比兴奋。课间休息时,大家聚在一起,聊起了近来的生活。58岁的卢君在老年大学学习舞蹈已经四年多了,“我们团队凝聚力很强,彼此之间很是想念。现在又能在一起跳舞了,很开心!”卢君说。
舞蹈班指导老师马长林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已在线上开办朗诵、声乐、舞蹈等方面的讲座,通过直播、录像留存等形式授课。不过,舞蹈教学对个人形体、团队配合要求很高,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学员们难以对技巧做到百分百领会。“现在,我们恢复了线下上课,有了这么好的场地,以后开展活动就方便多了。老师可以当面示范,学员自然学得更透彻。”
记者了解到,本次区老年大学春季班共开设17个班级,包括国画、书法、钢琴、声乐等课程,深受欢迎。
据介绍,区老年大学成立于2004年,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名学员。近年来,区老年大学不断丰富课程设置,搭建各类学习展示平台。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宽老年教育空间和老年大学资源,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空中教学、远程教学;同时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交流合作,加强学员互动,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大思政课”的“立体教科书”——“新学生”与“老校长”进行“隔空对话”
“老校长,您看到了吗,这盛世如您所愿!老校长,您看到了吗,沪江园百年红色薪火相传!”“同学们,我听到了,我看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我们的学校也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在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揭牌仪式上,大师剧《刘湛恩》的学生演员和刘湛恩故居学生志愿讲解员以沉浸式朗诵《追寻》,和“老校长”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上海理工大学湛恩大道旁,有一栋红砖白窗的老建筑,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刘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建成于1922年,其所在的历史建筑群为上海市第4批优秀历史建筑,并于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它入选第八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上理工的发展进程中,以刘湛恩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谱写了一部牺牲救国、工业立国、科教兴国的历史。这些历史被高度浓缩在馆内10万余字展陈大纲中、镌刻在113件展陈实物上,成为开展“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教科书。
主题馆共两层,建筑面积约357平方米,主要包含“热血铸丰碑——刘湛恩烈士生平事迹展”和“丹心向春晖——上海理工大学红色文化主题展”两个展览,内设烈士雕像、场景复原、实物(含仿制)展出、VR互动、多媒体视听、在线展馆等,展陈形式丰富。
沿着木质楼梯走入“热血铸丰碑”主题展,在参照原貌复原的书房中,放着一把拐杖,触地那一端已经严重磨损。90年前,刘湛恩每天都会拄着拐杖到校园里走走,和师生们谈心论事;在这里,他让沪江大学从“在中国的大学”变成“中国的大学”;也是在这里,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积极探索教育救国之道。
动力产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的基石。“祖国在召唤,工厂在招手,我们在战斗中成长……”这是历届在四川东方锅炉厂工作的94位校友写给母校的信。这封信的背后,是一批批上理学子投身“三大动力”“大小三线”建设的缩影……一楼展厅内的“丹心向春晖”主题展,通过剪影方式,融合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文化脉络、地标建筑等元素,诠释了一代代上理人的报国故事。
据悉,主题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2021年6月开馆以来,接待线下参观来访人数近1万人次,340余万人次在线观展。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孙跃东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项目,同时用好上海市“红途”平台,推动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向数字领域延伸,拓宽社会教育覆盖面,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来源:上海杨浦)